旭的美篇

<p class="ql-block"><b>  去年就听说浦东新区的一个纪念馆,藏着天大的故事,只是苦于无暇,未能前去观瞧。但心中总是放不下,总有一种莫名的内力助推着我,势必要去参观,以了心愿。</b></p><p class="ql-block"><b> 甲辰立冬已经过去几天了,熙日照在身上仍是暖洋洋的。择日不如撞日,遂驱车径直前往。</b></p> <p class="ql-block"><b>  这个天大的故事,就是中国历史上诛十族的血案。封建意识最劣根的登峰造极,查三代可以,溯源头也行,诛九族已经是孰不可忍了,华夏大地上竟然还能离奇地出现这样一桩诛连十族的奇案。可见皇权之丑恶,尽管朝廷内可能有魏征式的人物,皇权的无限放大照样毫无顾忌,肆意妄为,让正直被亵渎,让正义苍白无力。这桩血案给包括封建帝制在内的几千年国史抹上黑黑的一笔。封建弊端必须肃清,绝不能留下一星半点残渣余孽。我倒是想看看他是如何杀人诛心,破了这无耻的纪录。</b></p><p class="ql-block"><b> 株连正是这一恶案的起因,始作俑者。而株连这个封建帝制的恶作剧一直闹腾,并被很多统治者沿用,也同封建世袭制一样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绊脚石。</b></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对面的小桥上面,刻有“读书种子”,正是方孝孺的绰号。</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对面的小桥上,刻有“千秋正学”,而正学二字,也是方孝孺的读书之庐的雅号。</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门两侧悬挂着的对联。“亘古今仅乃得斯完节,有天地不可无此孤忠“。</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历史上诛九族的事例有两次:</p><p class="ql-block">1、隋朝末年 :公元613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起兵谋反,最终被隋炀帝打败,被诛九族。</p><p class="ql-block">2、明朝 :明朝时期,官员景清因刺杀永乐朱棣,被朱棣诛连九族。</p><p class="ql-block"> 而诛十族竟然也是明朱棣所为,可见其人狠辣透顶。</p> <p class="ql-block"><b>  方孝孺纪念馆,就坐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丰桥村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有人不禁要问他是本地人吗?纪念馆为什么未建在宽敞的闹市区,而建在这偏僻的村庄里?耐人寻味之后,是不是更想探寻这故事中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宁海县溪上方村。生在书香世家,自小聪慧,5岁时开始读书,6岁时已会作诗。《题山水隐者》就是他习作的第一首诗。“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几时。”初入诗坛的他已经有点水准了。自幼受到其父提携的他,7岁时先后就读方氏家族书院,即陵南谷草堂与卢氏文昌阁,为他成为大儒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方孝孺一生中求学有成,关键的人物是号称明朝开国文人之首——宋濂。</b><b style="font-size:18px;">宋濂气质豪旷,秉性刚正,其文章“盛行于世,流传于海外”,名声显赫。方孝孺在其父亲的推荐下,师从于宋濂,宋对方孝孺有赏识有加,亦视其如璞玉。方孝孺“忘寝与食”,刻苦读书,学业有成。在一次意外中被明太祖朱元璋赏识。朱元璋让宋濂作《灵芝甘露颂》,并赐酒,宋不胜酒力,酩酊大醉,忘掉了作文之事,唯恐欺君之罪。方孝孺对恩师说,我已代笔写好。朱元璋看后诧异,感到文风与宋濂不同,方知是孝孺所作,此文称比宋濂写得好。并赐绯袍腰带等。言谈中朱元璋虽赏识方孝孺,但认为理念有异,未与任用。待东阁大学士吴沉再次举荐面呈朱元璋时,许诺让其辅佐太子朱标。方孝孺在36岁那年被授予为汉中府学教授。讲学有佳,盛况空前,闻名四海,深受天下人敬仰。正因为他的文采笃厚,理学深遂,其大作争相传颂的巨大影响力,也让居心叵测的恶魔早早惦记上了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方孝孺曾任蜀王世子师,因蜀王还命其读书之庐为“正学”,方孝孺的别名“方正学”因此得来。又因为方孝孺先后主持四川秋闱和秋季京闱,成了一大批贡士的座师,极大地提高了他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被“黑衣丞相”永乐大典主持编撰人姚广孝称为“天下读书种子”。</b></p> <p class="ql-block">主持京闱场面。</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汉中学院千人听讲。</p> <p class="ql-block"><b>  方孝孺遇难,又被诛十族,必然要提到将朱允炆推翻而篡位的燕王朱棣,必然要涉及到《靖难兵变》,此处多为广知,就不赘述。朱棣这位新上位的成祖皇帝,经姚广孝提示,不能杀,要启用,让其书写正名的诏书。但方孝孺坚决不肯出屈服,大骂朱棣,并斥骂劝他的几位软骨头学生。朱棣让人用刀把他的嘴割开到耳朵。方孝孺的妻子闻讯后,便和几个儿子自尽而亡。朱棣夷平了方家祖墓,处死了他的母族和妻族等人。方孝孺仍不屈服,之后朱棣又将其朋友门生等归为一族,一并连坐,前后被杀害的873人。他的小弟弟在就义前如同南宋履善一样,面对泪如雨下的孝孺兄长留下一篇血泪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社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的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在抓捕中投河而死,朱棣仍不放过亡人,处以磔( zhé)刑,(肢解四肢)。对朱棣这样的残暴之人,杀他千百回也能解心头之恨。</b></p><p class="ql-block"><b> 在方孝孺目睹了诛十族一幕之后,慷慨就戮,留下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经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君就义时年仅四十六岁。他以一身抗万乘之威,虽九死而不悔,凛凛气概,终为世世代代景仰颂扬。</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朱棣信奉道教,渴望杜撰出来的真武大帝能够助他得到皇位并巩固,以让其夺位能够“名正言顺”,因此将武当山作为自家的道场,并通过修建大量的宫观、赐予土地和支持传教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我曾经去过此山,也登过金顶,金顶室中正端坐的正是朱棣所幻化出来的神武大帝,据导游介绍,这个“神武大帝”脸黑如锅底,其模样与朱棣无二,可见其用心良苦……</b></p> <p class="ql-block"><b>  方孝孺遇难后,整个家庭遇到了灭顶之灾,万幸的是他年仅9岁的次子方中宪,被有识之士冒死保护起来,护送到松江府,长大成人,开枝散叶,使得方氏这一忠贞之脉保存并延续下来。值得提到救方中宪的几位忠贞之士,魏泽,刑部尚书,身居高位消息灵通,将方中宪及方孝孺的书稿等交与台州秀才余学</b><b style="font-size:18px;">夔,余又将方中宪转移送交俞允连环救护。</b></p><p class="ql-block"><b> 方中宪先是由余学夔将他带到一个海岛上躲避风头,首先教他结网打鱼谋生,但是余学夔觉得耽误这个孩子前程,于是将其带至松江府华亭县青村(今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转托给方孝孺的门生俞允。</b></p> <p class="ql-block"><b>  故事又回到了开头,辗转几次避难才到了现在纪念馆这个村落。俞允为了保护追杀,不仅庇护其长大,而且将其入赘俞家,娶俞允养女为妻,并改姓俞,名叫德宗,对外称是招进门的女婿。后来俞允担心华亭青村这个地方过于热闹,怕暴露了身份,于是举家搬迁至金汇塘西一带居住,并且要俞德宗到余学夔的族弟余豹那里居住,并再次改姓余,叫余德宗。</b></p><p class="ql-block"><b> 朱棣去世,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对建文帝遗臣的追究开始放松,“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对方孝孺一族的追杀与批判也就到此为止。但是真正为建文帝遗臣平反是170年以后的明万历元年(1573),方孝孺终于得以平反昭雪。万历三十七年(1609)方孝孺后人奉诏恢复方姓,并特许建祠修谱。从方孝孺被灭十族到明神宗万历元年平反昭雪再到奉诏复姓,方孝孺后人等了200多年。在本朝代能否定前届,恢复真相,自我否定,改写历史,已经不易了。无论哪个朝代,能光明正大,实事求是,善莫大焉,那将是万民之福了。</b></p> <p class="ql-block"><b>  朱棣曾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方孝孺的门客仍冒死收藏了他的遗稿,后来编成《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由此才保存了方孝孺珍贵的作品。正义者,有之,不畏权淫者,亦有之。</b></p><p class="ql-block"><b> 魏泽冒死救助方氏遗孤的事迹,后人常将之与春秋时期的“程婴救孤”相媲美,其侠义被誉为可与日月争光,故列入高淳历代县志义烈传。</b></p> <p class="ql-block"><b>  常州方孝孺后人一支属于毗陵芳茂里滋本堂,滋本堂一支的族人后来有的迁居常州白荡方家村,有的迁居西仓桥方家村,本来各有方氏分祠一座,后来均被拆除。也有的迁居苏州、无锡、江阴等地。滋本堂方氏宗谱首创于康熙三十年(1691),至民国17年(1928)先后八次修谱。2008年方氏族人倡议进行第九次修谱,2009年修谱成功,滋本堂方氏宗谱一共22册,收录入谱人员3000多人。人丁兴旺,可让方孝孺安眠于黄泉之下,瞑目了。</b></p> <p class="ql-block"><b>  方孝孺不畏权势的精神为后人推崇备至,得到了众多的赞扬。明崇祯末时追谥为文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追赐方孝孺“忠烈明臣”匾额;郭沫若赞其“骨鲠千秋”;胡适说他是“杀身殉道的了不起人物”;鲁迅称赞他是“台州式硬气”。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南京为其修墓立碑建祠;清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于同治五年(1866)又重新为其修墓立碑;民国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亦重修墓碑。1999年,南京雨花台风景区修复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难600周年之际,他的后人又捐款再次修整墓园。</b></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市的方孝孺墓。陵墓题有“天地正气”四字。悠悠岁月,长存有他。</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题“有明诸儒之首”,首肯方孝孺为大才。</p> <p class="ql-block">图为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附近)万人祭祀图。</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校内方孝孺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宁海县正学中学大门前,“天下读书种子”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以纪念方孝孺这位大儒。</p> <p class="ql-block">宁海县正学法治公园的正学石,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文稿及编辑制作/傅晓昕</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1月1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