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

肥欢

<p class="ql-block">  青岩古镇为明清两代军事重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设铺和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标志</p> <p class="ql-block">西门</p> <p class="ql-block">石板街</p> <p class="ql-block"> 万寿宫</p><p class="ql-block"> 万寿宫始建于1778年,是一个245年的道观,也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同时也是贵州省的省文保单位,里面有两件贵州之最的省级文物:整木镂空雕“韩信点兵”“鸿门宴”“十面埋伏”和“下山狮”等。</p> <p class="ql-block">一字两看:缘福</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p> <p class="ql-block">  地戏是传入花溪地区最早的戏种之一,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演出队伍大多由布依族民间艺人组成。唱戏的时间均在正月初开场,演出前要燃香点烛,举行祭祀活动和开财门仪式。演员全是男性,面掩青巾,额戴古装戏剧人物面具,手执长矛刀剑,高亢的唱腔伴以粗犷的舞蹈,充满阳刚之气。内容多为中国古代征战及忠义故事,如《薛仁贵征东》、《杨家将》、《三国演义》、《岳飞传》等。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地戏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一人领唱,众人和之。</p> <p class="ql-block">  花溪区苗族、布依族啧呐音乐。区级非遗名录。花溪区苗族、布依族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用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的特点: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高 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 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着碗。</p> <p class="ql-block">  青岩镇纸扎工艺传承人王正安,生于1941年10月10日,十几岁就跟父亲学习纸扎工艺,所扎制的风筝、龙等作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活动多次获奖,是青岩有名的纸扎工艺制作能手。2000年5月,所扎制的软翅串类小型风筝参加"贵阳商行杯"第七届全国风筝比赛,荣获第八名。2002年5月所扎制的龙类小型风筝参加"云峰酒业杯"第十二届风筝比赛荣获第八名。王正安和他的业余舞龙队连续六届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摘取一银一铜奖牌。</p> <p class="ql-block"> 赵公专祠</p><p class="ql-block"> 赵公专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与农民起义军作战阵亡后,按清廷谕示修建之专祠。专祠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由山门、通道、过厅、两厢及大殿组成。赵国澍一生戎马,曾倡练民团、领头组织地方士绅修补青岩城垣等,对家乡屡有贡献。咸丰十一年(1861)因功得按察使衔,同治二年(1863),进攻灯花教何得胜部阵亡。清廷追封其为太常寺卿,赏骑都尉,准世袭,并降旨建赵公专祠。2001年对专祠进行了维修,2003年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借青岩古镇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机,对赵公专祠进行维修并设立《青岩军事文化与古镇变迁展》。</p> <p class="ql-block">文化广场牌坊</p> <p class="ql-block">字葬塔</p> <p class="ql-block">状元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