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读书》真不错

邹万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第11期《读书》,内容大多是我很感兴趣的,涉及到的专业很多,有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地缘政治、文字学、人物传记、军事科学、印章、电影等。杂书无法读得太多,读书籍评介以聊以自慰。</p><p class="ql-block"> 随手拣选几章,罗列于后:</p><p class="ql-block"> 《如今谁知盘中餐:华莱士、白兰瓜与食物政治经济学》,文章从美国前农业部长、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为中国引入白兰瓜说起,讲他创立的“先锋”种子公司,讲食物的品种培育,在现代语境下,品种培育意味着控制与利润。因此,说到种子,除了“先锋”,最不能忘的就是“孟山都”,这是现代农业最绕不开的话题。所以,这本(美国)巴托.j.埃尔莫尔著《种子帝国:孟山都的过去与人类食物的未来》就成了理解食物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读本。</p><p class="ql-block"> 《从“天下”到“世界”:重审列文森命题》,关于“国家”和“天下”,顾炎武在《日知录》里一段话被归纳为“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内涵变化,外延随之而变,责、权、利始终匹配。本文中说到的列文森命题是其专著《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的一个核心判断:晚清知识人中间发生了世界观的巨大转变,即从“天下”到“国家”。文中分析了中原王朝“天下”观所包含的四个层面,1、编户齐民郡县区域,2、册封、土司管理区域,3、认同帝国权威的朝贡国,4、化外之地。在晚清面对外部世界的大变革时代,汉字文化圈知识人进行的种种研究与努力。我很感兴趣的是它提到章太炎对佛教唯识学的研究和期望,与我在另一份文件看到谭翤同对佛教唯识学的研究相仿。这与最近看到有人提出唯识学是中国能够对世界认识体系提供重要武器的说法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的“大航海时代”》是美国学者吉安卡洛.卡萨莱的专著,以丰富的史料和分析破除人们对奥斯曼是一个陆上帝国的误判。核心阐述了奥斯曼帝国对印度洋海军的经营,说明其也是大航海时代的参与者。与之相对的则是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最早的时期,最庞大的舰队,最强大的国力,最后仅仅是对南亚次大陆、中东、东部非洲进行了礼节性拜访,规模极大、范围极广,但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活生生错过了一个大航海时代,更错过了工业革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良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回首前尘岂胜怅惘”——钱穆&lt;文字学大意&gt;的百年隐晦》,读书几十年,还是第一次听说“右文学”,一查,方知还是一大体系。可见自己还是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也可能是在读书时逃了古文字课程的缘故吧,但愿我的同学们学过这些知识。</p><p class="ql-block"> 《处方瀑布:银发世代的病与药》是美国学者路易斯.阿伦森《银发世代》的读后记,显而易见,“处方瀑布”是抓住了要点,但肯定有点耸人听闻。人到老年,身体各项指标都会出现问题,如果都需要全面彻底解决,那自然就有了处方瀑布。正如书中所言,处方瀑布,究竟是过度医疗,还是医患共谋?作者答案是:医患共谋。衰老的焦虑是核心的动力,很少有人能够泰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关于医疗还有另一本书《生命的关键决定:从医生做主到患者赋权》(美国:彼得.于贝尔)的解读。</p><p class="ql-block">其他书籍:</p><p class="ql-block">《新科学》(意大利)维柯</p><p class="ql-block">《丸山真男的时代:大学.知识人.舆论界》(日本)竹内洋</p><p class="ql-block">《论战争》(美国)迈克尔.曼</p><p class="ql-block">《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澳大利亚)克里斯托弗.克拉克</p><p class="ql-block">《国际地缘政治学》(德国)豪斯霍弗</p><p class="ql-block">《玩印探情:文人篆刻艺术史文集》黄惇</p><p class="ql-block">《记忆的滥用》(保加利亚)托多洛夫</p><p class="ql-block">《李白》王瑶</p><p class="ql-block">《本土在行动:近代中国的疾病、医疗与卫生(1820—1937》胡成</p><p class="ql-block">《人类世的诞生》(英国)杰里米.戴维斯</p><p class="ql-block">《星球时代》《气候视差》(印度)查克拉帕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