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三)

可人奇玉

<p class="ql-block">9月11日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晋祠。</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历经3千多年风雨洗礼,晋祠依然屹立不倒,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以及园林艺术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白亭,此亭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到此一游”而建。</p> <p class="ql-block">我们身后这座牌坊,牌坊正面的匾额上书“晋祠圣境”,背面匾额上书“唐晋斯源”既意为古唐和晋国的历史起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晋祠迎曦门</p><p class="ql-block"> 宗唐发轫‌的匾额,与周武王的儿子姬虞有关。姬虞被封于唐地,后改名晋阳。在隋朝末年,姬虞的后代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并在晋阳起兵,建立了唐朝。因此,“唐”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建立,再往前可以追溯到姬虞的封地唐,最终可以追溯到姬虞本人。‌</p><p class="ql-block">‌ “轫”的基本含义‌是指阻止车轮转动的木头,当车开动时,将其抽走以使车辆启动。这个词语出自《楚辞·远游》,本义是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借指出发。在文学中,“发轫”常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开始或某种局面的开启。</p> <p class="ql-block">宝墨亭的亭子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檐高4米,面积为65平方米。亭子前后明间辟门,两次间及两山面都砌筑低矮槛墙,四面通透。宝墨亭北绕善利泉,南荫长寿松,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承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连接着许多历史名人和事件‌。</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囊括了古代民间所有的建筑风格,如歇山顶式、悬山顶式、硬山顶式、攒山顶式、卷棚顶式等。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等建筑被誉为“晋祠三宝”,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人文积淀深厚的园林,与许多历史人物相关,如唐叔虞、邑姜、智伯、豫让等。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白居易、范仲淹等都曾留下诗篇或墨迹称颂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不仅建筑精美,自然风景也十分优美。祠内有难老泉、周柏等自然景观,与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枕泉亭</p><p class="ql-block"> 枕泉亭四周被池水环绕,池的四角各建有一亭,整个平台看上去就像一个水上浮岛。为了解决登岛的问题,水池东西两面各建有三座石拱桥,南北两侧则各有一座桥,共计八座石桥将小岛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p class="ql-block"> 晋祠难老泉匾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神奇之笔”。‌ 该匾额位于‌难老泉亭内,由‌傅山所题,内容为“难老”二字,出自《‌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永锡难老”,意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匾额的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是晋祠名胜之一。</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泉水中有一种特有植物叫做“长生萍”,这种水草浓翠如玉,四季常青,使得难老泉的水显得更加清澈和美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p><p class="ql-block">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 <p class="ql-block">侧观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梁柱雕有8条龙‌。木雕龙盘在圣母殿前的八根廊柱上,八条龙神态各异,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这些木雕盘龙是北宋年间的作品,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尽管历经风吹雨淋,但仍保存得相当完好,鳞片层层、须发根根,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前的盘龙柱,有一条正在用爪子比“V”的龙,感觉萌萌的。</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侍女像。</p><p class="ql-block"> ‌晋祠圣母殿彩塑像共43尊,包括圣母像1尊、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和侍女像33尊‌。这些塑像生动再现了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侍女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是晋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些侍女雕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色彩稳重柔和,表情迥异,服饰及形态各不相同,被公认为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之一‌。她们的动作姿态多样,有的持印侍奉,有的肩负文职,有的洒扫梳妆,有的奏乐起舞,生动再现了宋代宫廷生活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桥梁,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其典故和历史背景丰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是晋祠三大国宝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桥梁的十字形设计在古代桥梁中极为罕见,体现了古代桥梁设计的独特创意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彰显了晋祠古建筑对称之美。</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建于明清时期,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和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水镜台上都有演戏的习俗,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作者是清末贡生宁惇德,他生于晋祠,对晋祠多有贡献。</p><p class="ql-block">对联上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p><p class="ql-block">下 联: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p><p class="ql-block"> 描绘了晋祠的秀美风光和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如诗如画风景的喜爱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位于太原西南的晋祠,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背景是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供上香所用香亭。</span>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p><p class="ql-block"> 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除东北隅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外其余均为北宋铸造。</p> <p class="ql-block">对越牌坊位于晋祠中轴线上,是明代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该牌坊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结构,檐下斗拱密致,造型华丽典雅,瓦顶用琉璃覆盖,显得格外壮美。对越牌坊因匾额上书的“对越”二字书法传神而得名,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对越”二字出自《诗·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意为感恩报答。对越牌坊不仅在建筑上具有艺术价值,还因其历史和文化意义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牌坊上原有关于晋阳历史故事的彩绘,但经过多次装修后,现存彩绘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哪吒等神话人物。</p><p class="ql-block"> 相传对越匾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p> <p class="ql-block">穿过对越坊就是献殿。</p><p class="ql-block"> 晋祠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献殿位于太原市晋祠对越坊之西,是专门供奉祭品的享堂,主要用于祭祀时陈列供品。其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梁架简单轻巧,四周无墙壁,通风透气的设计被称为“宋代的冰箱”。</p><p class="ql-block"> 献殿的建筑特点包括其梁架结构简单,不弱不费,四周无墙壁,门扇为直棂栅栏门,整体结构疏朗,外观似凉亭。这种设计不仅适合山西的风沙天气,还能有效通风降温,保持祭品的保鲜。献殿的建筑材料均为木头,没有使用钉子,完全依靠卯榫结构,结构严谨密实,饱经风霜而不腐,体现了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献殿在晋祠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与圣母殿、鱼沼飞梁并称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展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周柏。</p> <p class="ql-block">这株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高十八米,树身粗大,向南倾斜,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因该树状似虬龙,故又称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堂</p><p class="ql-block">唐叔虞(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虞,字子于,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时期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始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在封地唐国,史称唐叔虞。</p><p class="ql-block"> 周成王幼冲即位后,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在的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元代伎乐俑‌是一组珍贵的文物,展示了元代乐伎的生活场景。这组伎乐俑分为两组,一组是管弦乐,包括笙、笛、琵琶、胡琴等乐器;另一组是打击乐,包括手鼓、铙钹等‌。这些伎乐俑不仅展示了元代乐器的形态,还为研究元代的服饰、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元代伎乐俑共有14尊‌。</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山水景观如诗如画,绿树环绕,清泉流淌,营造出一片恬静的世外桃源。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人在祠中走,心于画里游。</p> <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中的晋祠,殿宇巍峨,清泉潺潺,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原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将“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1992年至1993年,晋溪书院进行了仿明清建筑风格的修复,成为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子乔祠是纪念周朝太子晋的祠堂,太子晋是王氏的始祖。祠堂正中有王氏始祖太子晋的塑像,四壁绘有《太子晋史画》二十四幅,生动展示了太子晋的故事。祠堂门上高悬“子乔祠”匾额,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作品和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子乔祠不仅是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也是海内外王氏后裔寻根祭祖的重要地点。</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深几许,古建筑散发出独有的“深沉”魅力,漫步其中,仿佛感觉到人在变换了的时空中往返穿梭。</p> <p class="ql-block">晋祠中家国情怀的点滴</p><p class="ql-block">不矜王马共天下</p><p class="ql-block">惟喜英贤壮九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绕山环的松水亭。</p> <p class="ql-block">晋祠里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古树参天。</p> <p class="ql-block">远眺舍利生生塔。</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原为开国功臣尉迟恭别墅。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两进院落,由弥勒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大雄宝殿组成。两侧碑廊中,陈列着唐译八十华严的石刻祖本,武则天亲自为之作序,是融佛学、史学、文学、书法于一炉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进入寺庙拾阶而上。</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奉圣寺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寺内的每一片瓦、每一根柱都在讲述着奉圣寺的传奇故事。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回响,抛开烦恼与喧嚣,静下心来,享受那份宁静与安详‌。</p> <p class="ql-block">奉圣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坐西朝东,由前后三进院组成,包括前殿、钟鼓楼、左厢伽蓝殿和右厢房等。寺内还保存有隋开皇年间建造的舍利生生塔,该塔八角七级,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并绕以琉璃勾栏,可供凭倚,登塔远眺,晋汾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告别晋祠下午我们来到了古太原县城。</p><p class="ql-block"> 太原古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位于太原市西南部晋源区境内,距今已有630余年。它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县城,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文脉,是晋阳古城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有八个城门,城墙总长3732米,高11米‌。城墙底座宽13米,上口外宽9.28米、上口内宽8米,外墙高13米,内墙高12米‌。</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的建筑风格延续了晋阳古城的古老建筑格局,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众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自古就有“凤凰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占地面积约0.8平方公里。城墙巍峨壮丽,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星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护城河环城而建,是古代城市防御的重要设施‌。</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自古被称为一座有灵魂的活着的古城,历经多次修复和重建。</p> <p class="ql-block">我们行走在古县城十字街上。</p><p class="ql-block">十字街‌位于太原古县城的中心位置。十字街由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相交而成,是古县城最主要也是最宽敞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南街‌:以非遗文创、博物馆、展馆为主,可以了解到山西的传统文化和历史‌。</p><p class="ql-block">‌北街‌:主要是山西的特色小吃,价格相对较高‌。</p><p class="ql-block">‌东街‌:承载着更多的历史厚重感,有文庙、进士第、县衙等历史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西街‌:以休闲、休憩为主,有咖啡馆、茶馆和书店‌。</p> <p class="ql-block">古太原县署</p> <p class="ql-block">太原古县城县衙矗立着的石牌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更是铭刻着“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存忠孝心行仁义事”、“性资一德真方大,官守三言清慎勤”、“居官必思于物有济,遇事惟求此心所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同不害正异不伤物”等等古代官员的为官守则。</p> <p class="ql-block">西华厅</p> <p class="ql-block">为了赶去参观镇国寺,不容我们仔细领略古太原县城的风光,我们在此做了短暂的逗留便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来到了镇国寺。镇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东北15公里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后在明嘉靖年间改称为“镇国寺”,并沿用至今‌。镇国寺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保持了五代时期的风貌,尤其是万佛殿,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彩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中天王彩塑。</p> <p class="ql-block">万佛殿,堪称千年瑰宝。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之一,殿内彩塑11尊属五代作品,是全国仅有的绝版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价值珍贵。</p> <p class="ql-block">万佛寺中的众彩塑佛像作品距今已有1100余年。</p> <p class="ql-block">殿中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些彩塑不仅展示了唐代风格,还体现了千年未泯的唐风,与敦煌塑像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梁上和墙上也绘满了彩色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地藏殿建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殿中供奉的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朝的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殿中的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 镇国寺三佛楼建于清朝‌。根据殿内残存的部分墨书题记,三佛楼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建,并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绘制壁画,嘉庆三年(1798年)彩绘梁枋、金妆佛像、描摹壁画‌。</p> <p class="ql-block">三佛楼供奉着三尊主佛像。</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平遥,吃过晚饭后和几位朋友一起乘兴夜游古城。</p> <p class="ql-block">浓妆艳抹的山西婆姨。</p> <p class="ql-block">夜晚古平遥县署灯火辉煌。</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人流如梭。</p> <p class="ql-block">沿街的铺店大红灯笼高高挂。</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记,此时已经大门紧锁。</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旅游到此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收获滿滿的,为了留下完整的记忆,尽管有些婆婆妈妈的还是把我所见所闻全部记录在美篇中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