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辽吉黑蒙环线游(6)走近长影

少将卡卡

美篇号217168689 <p class="ql-block">  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在上世纪群众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六七十年代,对于青少年来讲,看一部新电影足以兴奋好几天。大家背诵着印象深刻的台词,学唱着电影插曲,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如《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五朵金花》《英雄儿女》《创业》《人到中年》等伴随我们度过了那个火一样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长春电影制片厂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1118号。当驱车来到北大门,看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名时,感到眼前的景象既陌生又亲切。大门虽然很新,但造型上了“年纪”,似乎还能看出岁月沧桑的留痕。</p> <p class="ql-block">  制片厂院子中央的毛主席巨型雕像创作于1968年,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工农兵”的厂标、厂部办公楼、摇篮宫等核心物项保留了原样。</p> <p class="ql-block">  在长影电影院的小广场上,既矗立着许多电影中的人物雕像,如董存瑞、王成、周挺杉(《创业》主人翁)、刘三姐、《沙家浜》智斗三人物,也有拍摄影片的道具,如道奇中吉普、吉姆西吊车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灯光暗淡,如同进入了影院,随着“胶片”的变幻和拉长,介绍长影发展历史以及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往事等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在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基础上建立的。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中共党员刘建民、赵东黎就已秘密进入“满映”,组织开展护厂斗争。1945年10月成立的“东北电影公司”,到1946年10月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建厂之初的人员主要由延安、满映画协会和其他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组成。长春电影制片厂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在领袖关怀栏目中,既有毛主席来长影视察,与《红孩子》剧组小演员的合影,也有邓小平视察长影接见了《兵临城下》主创人员,江泽民视察长影接见《铁血精英》摄制组人员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有一组“开拓者”的五人雕像。他们是张辛实、舒群、袁牧之、吴印咸、陈波儿。1946年4月随着长春的解放,田方、许珂、钱莜璋等进入长春参与了长影厂的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长影厂的老前辈们,在条件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真实记录、全面反映辽沈战役的进程,张绍柯、杨荫萱、王静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随着《白毛女》《桥》《冰上姐妹》《董存瑞》《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字辈》《甲午风云》《创业》等长影厂摄制的影片不断涌现在眼前,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青少年时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张张生动的画面,让我激动不已,让我梦魂牵绕,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如今,自己心目中的许多偶像,有的已息影多年,有的驾鹤西去。面对已经泛黄的老胶片、《大众电影》杂志,不由得心生感触:长影厂取得的骄人成就,是几代电影人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结果啊!</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影厂曾经创造了电影事业中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六个第一。</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拍摄故事影片10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创作出品了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的优秀影片。</p> <p class="ql-block">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长影厂冲破了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束缚,在改革中求生存,如今已发展成为大型电影集团,无论是影片生产,还是资产效益,均创建厂以来历史新高。</p> <p class="ql-block">  “电影如同大江东去,永不停歇浩荡前行。”有人说,一场电影一场梦,即使醒来,心中仍然是温暖和感动。衷心祝愿长影厂不负时代、不负民众,再创更多更加优秀的银幕作品,再续辉煌!</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26日晚上写于全季长春新天地长春大街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