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零星稀碎地听到闺女抱怨说,总是上一些无关急要的课,还有这样那样的作业……才了解到,作为大一新生,学校本学期并没有开设专业课,都是一些人工智能,数字媒体,基础写作,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等等一些通识课程,我也很是不解。</p><p class="ql-block"> 偶然之间,却在《成长的边界》这本书里找到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学校如此安排就是不让学生们一上来就进入狭窄的专业领域,它的优势是实现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学院以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培养综合能力。它的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这是在夯实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能这未必就是当下的普遍共识,但却是教育的前沿,我也不得不佩服首都教育的前瞻性。</p><p class="ql-block"> 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教授,他描绘的未来的教育家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具有继承性学习的能力,学习那些已有的知识,还要有批判性思维,学会探索性学习。而探索性学习是指以兴趣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不是只把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你的知识带回去,考一个高分,然后扔掉。学生还需要进行心智升阶,就是让学生变得更成熟,更有能力去追求并享受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人生。所以继承性学习、批判性思维、探索性学习、心智升阶共同构成了未来的教育家应该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必须要有的素质。</p> <p class="ql-block">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向卓越的不同道路虽然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样本测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者极少接触有组织的课程训练,而是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活动。在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专门的某一项,有组织的课程也逐渐地随之增加,训练量也迎来爆发式的增长。</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需要持续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本质亦是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