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冬晨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临清小城,像一本古老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这次到临清公干,不舍得浪费唯一的清晨,借来了自行车再次骑行临清。</p><p class="ql-block">立冬以后,临清的天更短了,要接近七点的时候才日出,我出门的时候天还没亮,还需要开着车灯。在天色亮起来之前,我都是沿着城边的大路飞快的骑行,这一部分主要算是锻炼身体吧。我经过路口的时候,那些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已经开张了,这带给了我眼睛里的烟火气和鼻翼间的粥饭香。</p> <p class="ql-block">这次的骑行我是查了网上的路书的,所谓的路书,就是以前的骑行者走过的路,被记录了下来,像我这样的后来者,便可以按图索骥,可以省不少的事。从大路上拐下来的时候我行至了一处古老的村落,从地图上我看到这个村落的名字叫做东窑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窑村地势平坦,屋舍俨然。</span>村庄里的民居充满了浓厚的北方特色。红瓦灰墙的房舍错落有致,狭窄的小巷蜿蜒曲折,石板路承载着村民们的脚步,也承载着岁月的痕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骑行在这样的村庄道路上,瞬间便有了穿越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一份岁月沉淀下来的古朴,</span>宛如一幅被时光精心雕琢的画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临清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即便是一个寻常的村落也是岁月的守望者。窄窄的街巷,不仅藏着人间烟火,这里的每一丝微风,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往,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历史。曾经有一句俗语叫做“临清的砖,北京的城”,我查了一下东窑村的历史,果然也是一段与窑业相关的故事。据《临清县志》载,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北京城大兴土木,窑户们开始在这里建窑烧砖,再利用漕运的便利北上京城。此地成村后曾称“白塔窑”。后因卫河水患,村被冲开,分为东、西两部分,被简称为东窑和西窑。我在不经意间骑行经过的这个村落,竞也是临清与北京城紧密联系的见证。由于刚刚下过雨的缘故,村里的地面有一些积水,薄薄的雾气笼罩着村子,就连老式的电线杆,在这种情景下,也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了东窑村,我奋力冲上了一段挺陡的坡道,便来到了卫运河的堤顶路上。东窑村北边的这条河是卫运河,漳河与卫河在河北邯郸的馆陶县汇合后形成卫运河,卫运河虽然隔着黄河很近,但它却是属于海河流域的。卫运河大堤的堤顶路上,细雨似烟,如轻纱般在空气中弥漫,晨雾笼罩着白杨形成的林荫道,落叶在细雨中飘然而下。被雨水打湿的堤路已被金黄的落叶铺满。车轮经过的时候,我听得见落叶发出的轻微声响。</p> <p class="ql-block">河边笔直的白杨树所有的枝杈都向上伸展,再加一树树金色的叶子,展示着一种优雅又刚劲的美。透过枝杈的间隙,卫运河的波光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卷的留白,在这大堤上秋晨细雨与落叶之间穿行,留下了独属于临清这个初冬的绝美画面。</p> <p class="ql-block">河堤上,我还遇见了放羊的村民。牧羊人肩荷长鞭,衣襟已沾了雨露。牧羊人静静地伫立,目光温和地守护着细雨中的羊儿们。</p> <p class="ql-block">骑行途中我经过了临清的穿卫枢纽工程,这个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将黄河水穿过卫运河输送到河北和天津,是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等调水工程的关键节点,就连白洋淀的生态补水,也有这项工程的贡献。这个枢纽工程实际上是两条河流的立交,引黄渠道从卫运河的下方穿过,这种设计既避免了水系之间的相互干扰,又能让黄河水按照规划的线路进行输送,而卫运河自身的水流、航运等功能也能正常开展,我不得不感叹设计的精巧。从路书上看,这里是可以跨过卫运河的,到我真的到了河边,却发现横盖在眼前的只有一条运河,并没有什么通路,只好折回堤顶路继续北行。回来问了临清的同事,才知道这里本来是有一座浮桥的,前几年被拆掉了。</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河堤走,就到了京杭大运河的边上,我路过了一个叫做教场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据传这里曾经是宋朝时教练军兵的场地,后来人们在此聚居形成村落,便以“教场”来命名了村子。回来以后我查了查历史资料才知道,教场村是爱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的故乡。1940 年 5 月,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两个月后,李敏慧得知丈夫牺牲,绝食七日而死,也是一段悲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河堤骑行,便接近了临清的市中心。这里的河堤正在修缮,我只能从大堤上下来,进入了熙熙攘攘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从大堤上下来,进入城市的这条街道叫做光明街,临清的老城看上去十分亲切,保留了许多年以前的老样子。 单位的大门口和我们小时候看上去的单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仿佛城市定格在光阴的某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的交通可就忙杂多了,我沿着桃园路向北,享受着小城里的烟火气。各式各样的小商店都开门了,空气中弥漫着豆浆和油条的香味。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古老的香油坊,青碗市口张记香油坊是家历史悠久的店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说是临清仍在营业的历史最悠久的香油坊,招牌上还特别标注了“聋子”以示正宗,看上去十分亲切,是一座有历史的老城应有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我在地图上我看到了标有临清英烈祠的地点,便骑行前往一探究竟,那里是一处张氏的老宅子。虽然早上这里关着门,街边的墙上也有英烈们的事迹,如今也成了爱国的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老临清的巷子都不宽,英烈馆旁的“一步三巷”是临清坊间的独特光景,它是由粜米巷、箍桶巷、琵琶巷和公馆街组成的十字路口。这四条巷子紧密相邻,行人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心位置,往不同方向迈出一步,便可以进入三条不同的巷子,这种紧凑的空间布局,便是“一步三巷”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巷子中的建筑大多保留了旧时的样貌。建筑墙体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许斑驳,却更显古朴韵味。这些巷陌曾经是商贾云集之地,见证了临清的繁荣与兴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巷子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我能看到居民们在巷子里悠闲的状态,老人们站在门口,谈论着家长里短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巷子里老墙体的砖头有些都松动了,箍桶巷的街上正有人拎着水筲经过,是鲜活的生活画面。</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墙上新做的标牌上把“粜米巷”写成“崇米巷”,这个“粜”字,现在用的少了。</p> <p class="ql-block">早上的时间十分短暂,往宾馆回的路上,我选择了经过“鳌头矶”的那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鳌头矶因形得名。此处有砌石如鳌头突出,而“鳌头矶”三字是明代知州马纶题写。同为明代的临清书法家方元焕题写了“独占”二字,寓意不言自明,因为这个地方就叫“鳌头”。</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鳌头矶,我一路骑行回到酒店。这次到临清主要是看位于临清的鲁西陆港,最近几年,这个陆港发展的速度很快,世界各个大船公司的集装箱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可以成为“西引延黄,东延海港,北接燕赵,南通长江”旱码头。</p> <p class="ql-block">早饭的时候,我尝到了临清的美食,这里的豆沫和豆腐脑都有特色,烧麦的味道也很好。温热的早餐下肚,我在临清的这个早晨更事富了,不仅有了颜色,不仅有了声音,而且还有了味道,有了大运河的况味。</p> <p class="ql-block">202411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