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可立(1948年7月~),湖北著名书法家,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第七十四代孙,辈名繁儒,自号知勘斋主人。</p> <p class="ql-block">今年11月9日(农历甲辰年十月初九)是个黄道吉日,我在侄孙胡立纾的婚礼上,见到了暌违数年的湖北著名书法家孔可立先生,他虽已跨入望"喜寿"(77岁)的人生秋境,却依然幽默风趣,重情重义,可亲可敬!只因今日新郎的父亲胡永伟是他传授书法技艺收徒时的入门弟子,数十年来教学相长,彼此帮扶,共同研习翰墨,结下了情同家人的深厚情谊。这次听说其公子是大龄初婚,于是欣然命笔,题词致贺。</p> <p class="ql-block">在婚礼上展示的红底喜联——</p><p class="ql-block">白首齐眉 鸳鸯比翼</p><p class="ql-block">青阳启瑞 桃李同心</p> <p class="ql-block">此联开篇用了两个典故:"白首"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旦牵手,就要共同白头到老。"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说的是东汉时期也有一对大龄男女梁鸿和孟光,婚后彼此恩爱,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故事。后三句则以世间许多美好的意象为喻:鸳鸯终生相伴,春天开启祥瑞,桃李永葆芬芳——对新人表达温馨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孔可立在婚礼上致贺辞时,特别祝福这一对新人最好能响应政府的号召:"明年生个三胞胎",顿时引来全场一片欢笑和掌声!</p> <p class="ql-block">我俩在举办婚礼的酒店草坪上并肩小憩时,让我想起了孔可立先生在攀登书艺高峰数十年间筚路蓝缕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1948年7月,孔可立在广西桂林的一家美国教会医院里来到了国共两党打内战的人世间!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六期的学生,但对内战十分反感,更想让儿子继承孔门儒业,于是按"文可立言"的寓意,为其取名"可立",同时遵循孔氏家谱排序,得辈名"繁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定居武汉的孔父凭借自己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当上了首批扫盲教师。</p><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教诲下,孔可立从三岁开始诵读《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摆弄文房四宝习字描红,使他逐渐褪去了顽童的天真稚气,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同龄孩子中的文科尖子。</p><p class="ql-block">"十年内乱"砸烂了全国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停课,老师挨批,孔可立由于家庭出身的缘故,只能就读中专,但仍被打入了"狗崽子"的另册。</p><p class="ql-block">1968年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武汉市土产公司。工作之余,他决定重拾孩童时的兴趣,临帖摹写,反复练习字体的结构和章法。同时他还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虔诚而恭敬地去寻访散居在武汉三镇各个角落的书法名家,如黄亮、邓少峰、金月波、闻钧天、张振铎、赵会三、陈波涛、曹立庵、陈义经、黄松涛、王遐举、张肇铭、赵合俦、毛君为、刘问山、陈树三、章嵒、翟公正、傅铭山、陈心吾、吴依农等,而这些人都是当时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牛鬼蛇神"呀!因此,当他们看到有这么一个20岁左右的毛头小伙竟自带笔墨并捎上一些在当时十分稀缺的水果点心之类礼品来登门求教时,无不感到既惊愕又动容,终于欣喜地接纳了这个"书痴"!这些老先生们都毫无保留地各展所长,言传身教,将各自珍藏的碑帖拓片借给他观赏临摹,并与之畅聊习书学艺的心得体会,使其眼界大开,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从1968年到1978年,整整10年间,孔可立远离疯狂的社会纷争,静静地蛰伏于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内,潜心研读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石鼓、大篆、小篆、汉隶和魏晋六朝时的摩崖石刻拓片,认真临摹《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张迁碑》、《爨宝子碑》等碑帖铭文,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终于将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尝试个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为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集联——</p><p class="ql-block">自古及今有名万物母</p><p class="ql-block">慎终如始不为天下先</p> <p class="ql-block">"铸人"一词出自汉代扬雄的《法言★学行》,意为"培育人才"。"济众"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认为,能救肋众人,普度众生的,必定是圣人。孔可立用大篆书此二词自励,其志可嘉!</p> <p class="ql-block">百福俱臻</p> <p class="ql-block">家和业兴</p> <p class="ql-block">隶书楹联嵌入了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杜甫的名讳及其雅好颠峰——</p><p class="ql-block">司马文章元亮酒</p><p class="ql-block">右军书法少陵诗</p> <p class="ql-block">隶书临帖</p> <p class="ql-block">楷书日课</p> <p class="ql-block">行书挥毫</p> <p class="ql-block">草书"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孔可立的治印别具一格,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为夫人治印格外用心用情</p> <p class="ql-block">意与古人通</p> <p class="ql-block">1979年,《上海书法》杂志发起纪念建国30周年全国百幅优秀书法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经过对应征参选的12万件来稿进行反复评选,湖北省仅有一幅作品脱颖而出,这就是刚过而立之年的孔可立用爨体书写的楹联——金石不泥古,文章应厚今——以其文质兼美的品格荣获了三等奖。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鲤鱼终于跃入了龙门,孔可立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巨大改变。</p> <p class="ql-block">孔可立成名后,丝毫无自满和止步之意,而是更自觉地苦修心性,磨炼意志。为此,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知勚斋",其典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意为人们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奔忙,有谁能知道我的辛苦劳累呢?</p><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人还不认识这个"勚"字,请看百度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他以"知勚斋主人"自居,就是要激励自己在攀登书艺高峰时不畏艰辛,锲而不舍!面对上述常人难以企及的才艺硕果,笔者禁不住由衷赞曰:"篆隶楷行草,诸体皆精妙。金石篆刻艺,脑灵手亦巧。雅好多且广,知勚品自高。"</p> <p class="ql-block">1985年,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创办书法艺术专业,首次在全国公开招生。孔可立毅然决定停薪留职,全力以赴备考,终于获得了脱产学习两年的宝贵机遇。在欧阳中石先生的精心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理论和书体演进历史,博览了历代书法大家的文字遗迹作品,从而开拓出了一片新境界。后来,他又继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修考古专业和文物鉴定,培育包罗万象的开阔胸襟。</p> <p class="ql-block">1986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辞世10周年之际,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潘振武将军赋诗缅怀,潘夫人冯光晋女士慕名请孔可立书成条幅,敬呈邓颖超大姐惠存。邓颖超获赠后爱不释手,连声致谢。这幅作品后来被编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西苑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原件收藏于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故居。</p> <p class="ql-block">孔可立一气呵成的行草条幅——</p><p class="ql-block">总理英名犹如丰碑,</p><p class="ql-block">万隆会议壮我国威。</p><p class="ql-block">高举旗帜勇斗修魁,</p><p class="ql-block">日理万机不知疲累。</p><p class="ql-block">勤学马列明辨真伪,</p><p class="ql-block">崇高品德无人媲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4月10号,时任总理温家宝来到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考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早已奉命等候在此的孔可立赶紧上前,向温总理献上自己的书法作品。他知道温总理学养深厚,温文尔雅,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因此在酝酿创作的内容与形式时颇费思量,最后确定用大篆写横批"燕翼贻谋"以赠。此四字典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这是赞颂周武王业绩的一首诗,大意是说周王朝建立之后,其子孙面临着如何巩固基业的难题,于是周武王决定把安邦治国的谋略教给儿孙,让他们能庇护自己的子民,因而受到广泛的称赞。后来在《宋史★乐志九》中,这一典故又被浓缩成了八个字:"权舆光大,燕翼贻谋。"温总理十分认真地听着孔可立对这一作品内涵的介绍与理解,面带微笑地品鉴书法,频频点头表示赞赏,听完讲解后,他握着孔可立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p> <p class="ql-block">此作品的原件已被亲民总理温家宝先生珍藏</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温家宝总理在欣赏书法,右一是孔可立在介绍典故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上一个龙年(壬辰年)腊八节,孔可立先生应笔者之请,用秦篆书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吉言,装裱后一直高悬于我家客厅正中。每有客人造访,少不了总要端详辨识一番,随之夸赞不已!</p><p class="ql-block">相传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大悟之日,我辈凡夫俗子极难"大悟",但能将此八字奉为圭臬,放下名利,安享晚年,大约也可视为人生的一点"小悟"罢。——谢谢可立兄的墨宝使寒舍蓬壁生辉!</p> <p class="ql-block">对比孔府的华屋则是堪称金壁辉煌呀!请看其大门气象:"知勚斋"牌匾高悬,红灯笼交相辉映,自书楹联"继古风传家惟孝友,承先贤养性在诗书",尽显主人的趣味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然而近年来,孔可立亦如常人,遭遇到疾病困扰,已数度住院,几经手术,元气大伤!但与众不同的是,他能视恶疾如等闲,每次出院回家,哪怕手上还留有针头,他都要坚持每日晨练临帖,一丝不苟,经年不辍。日积月累,在他家书房一角堆起的字稿,竟可用"汗牛充栋"一词来形容了。——此等书痴,何处可寻?陶醉如斯,夫复何求?我辈自愧弗如,只能默默祈祷上天慈悲,保佑好人一生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