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涞源县阁院寺,"东汉时创建,唐时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是辽初修建的文殊殿,是全国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好八大辽构之一,是全国不多的几座超过千年的土木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阁院寺,在明之前称为"阁子院",可能曾经是一座以阁楼为主的寺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冬节气,因天气转凉,一大早破天荒的窝在家里,刚要吃早饭,铃声突然响起,好友来电提议:三人相邀到涞源看看深藏太行山里的千年古刹__阁院寺。</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向西再向北行驶,高速公路蜿蜒蛇行,扑面的山峦向车后跑去,绕过白石山景区,大自然褪去了金秋的万山红遍与层林尽染色彩。近午的太阳是一枚缺少光和热的银元,山水间淡云浅雾,山上稀疏的树木光秃秃的没有了一片树叶,外面的景色渐渐地萧瑟起来,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涞源县城已在眼前,导航精准的把我们直接送到了阁院寺东侧的停车区。</p><p class="ql-block">由于是正午时分,阁院寺大门紧闭,抬头仰望大门正上方悬挂的却是“闻钟院”的匾额,为什么牌匾上不写阁院寺呢!正在疑惑不解之时,环顾四周,正门西侧院墙上高高的挂着“温馨提示:院内施工 谢绝参观”心中的疑问瞬间被眼前的“温馨提示”转移了思绪。</p><p class="ql-block">阁院寺大门口台阶上几个农民工打扮的人依靠在柱子上休息,我们过去急急地打听确认,因寺庙正在修缮,不对外开放。我们火炭一样的心猛地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拔凉拔凉的,经再三询问,告知一点半开门后可以和看门人沟通,一般情况能让进去参观。看来还有希望,先填饱肚子再说,我们来到寺院东侧马路对面小饭店,饭店老板娘听说我们从外地专程来看阁院寺,信誓旦旦的说:求求看门老头,肯定能进去。</p><p class="ql-block">随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安徽板面下肚,汤面的热辣,温暖了周身,也增强了信心。在老板娘安慰下我们自信满满的走出饭店,来到近在咫尺的寺院,轻轻地叩开寺门,开门探出光头的“老头”打开方便之门。迎面墙壁上书写着“阁院寺历史民俗博物院”几个古朴的金色大字映入眼中。热心肠的看门“老头”不但让我们进来还领着我们边观看边讲解寺内景致。</p> <p class="ql-block">进院向西行几百米再沿红墙北行百余步,通过一扇窄小的朱门,抬头就能看见大智文殊殿。绕到大殿正前方,前面一方汉白玉上书“阁院寺”殿前两颗千年油松,为龙凤松,凤松枝繁叶茂,枝干虬劲,皲裂斑驳的松树皮犹如巨蟒的鳞甲,扭曲着向上滚动爬行数十丈。如盖松枝洒下一地的影子,而相伴千年的龙松却独独死去,虽没有一针松叶,黑黑的虬枝如一对龙角直插云际。</p><p class="ql-block">据涞源县志记载:阁院寺为“汉创建,唐重修”,现存殿宇为“辽元补葺之”。从寺内文殊殿的建筑结构及其特征阁院寺为辽代建筑,此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寺内现存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坐落在一条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据说文殊殿有三宝。一是殿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二是堪称木雕孤品的棱花格子门窗。三是壁画佳作。在文殊殿正门,有两处历经千年风吹日晒至今仍保持完好的辽代棂花格子门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雕花木窗棂之一,被称为木雕孤品。文殊大殿内,东西北三壁上皆是大幅壁画,因其用黄泥覆盖,得以长久保存至今。从泥坯脱落处露出的内容看,画面属佛教故事,画风保留有浓郁的唐代风格。其画技之精湛,似不是出于民间艺人之手,而是皇宫画院大师的杰作。</p><p class="ql-block">由于阁院寺正在施工,谢绝游人参观,文殊殿、天王殿和藏经楼均已闭门落锁,我们只能在殿外仰望观看。文殊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建在唐朝旧址高0.75米的砖台上,前面是宽大的月台。文殊殿是“八大辽构”之一,文殊殿的平面近乎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为了开阔视野,减少立柱的阻挡,原殿内仅有两颗竖立柱梁擎起整个文殊大殿之重,开“辽构减柱造”之先河,它的减柱造离不开用材讲究,结构合理,粗重精巧的斗拱。文殊殿在斗拱处理上结构严谨,自然和谐,每一构件相互咬合,不留一丝缝隙,支撑力臻于完美是古建的典范。两根粗壮的唐代立柱和一组组直角斗拱、斜角斗拱一起承担起大殿整个屋脊,虽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挺立如故。</p><p class="ql-block">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者蒙曼对阁院寺历代雕花窗棂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大殿的窗棂更是汇集了辽金、宋元、明清各朝代雕花窗棂式样,简直就是历朝历代窗棂博物馆。 辽代的雕花窗棂上刻画着很多梵文符号,这就是2008年奥运会使用的北京“京”字,这个像一个人在奔跑的符号,它是梵文,念“houmu”</p><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似得游览自是难窥阁院寺精华,经允许我们登上了寺院西墙,也就是涞源县古城墙,从高处一览寺院古建筑的全貌。</p> 在走了几个来回拍影留念后,我们来到阁院寺东南角,一口大铁钟解开了我对大门口匾额上书写“闻钟院”的疑惑,大钟叫飞狐大钟,名字怪怪的!原来涞源县所处位置是太行山八陉之一的飞狐陉,故称飞狐县,所以就有了飞狐大钟。<br>飞狐大钟是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据说这口钟是辽末天祚帝为公主祈福而造,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4000斤。钟有六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钟上共有铭文1200多字。钟的上部文是《金刚经》,还有55个古印度文字,也就是梵文。<br> “阁院钟声”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古钟用力撞击可传十数里,甚至整个山城都能听到阵阵钟声。有清代纪明陵诗词为证《阁院钟声》: 阁院疏钟起,山城听最真。 数声清有韵,万籁净无尘。 梵宇目斜坠,昙花彩散新。 年年敲不断,谁是梦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