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2024.11.5)</p> <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海淀区五塔寺村24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舍位于明成祖永乐皇帝敕建的真觉寺,清代改称正觉寺,乾隆皇帝曾两次把这里选做为其母祝寿的场所之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的石刻文化。</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文物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象、经幢、石雕、石质建筑构件等类别,是研究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1961年,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真觉寺</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p> <p class="ql-block">陵墓石刻区</p><p class="ql-block">按照我国古代礼制,在陵墓的一定部位放置不同数量和形制的石刻,用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尊严。本区展出了28 座陵墓石雕石刻,其中石象生、石翁仲、封冢刻石等位于地上,是墓主身份的象征。石享堂、宝座等作为墓主的“宫殿”设施陪葬于墓室之内,仍不失奢华。石供桌、石五供等则在墓之上下皆有所设。</p> <p class="ql-block">石像生</p><p class="ql-block">元--清(1271--1644)。陵墓石刻是指在陵园陵墓范围内,根据古代礼法等级而设置。石雕石刻、我国自南朝(420-589)开始、陵墓石刻的形制逐渐确立,其后得以发展,规模化、制度化、等级化、艺术化。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人死必为其建陵、立碑石、陵墓石刻有地上、地下之分。地上如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骆驼、石狮子、石麒麟、石獬豸、石桥、石门、石碑、石坊、石幢等。地下则有石玄宫、石享堂、石宝座、石棺床、石墓志、石人、石兽等。</p><p class="ql-block">石刻博物馆露天陈列的这一组陵墓石刻,位于馆内西部露天陈列区,限于我馆藏品的实际与环境条件而设计摆放,它是由清代的石享堂,元明时期的石虎、石羊、石骆驼等组成的。虽然地上,地下未分,时代各异、大小无别,来源不同。但仍延续了中轴线两侧相向排列石像生的基本原则。</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武官)</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 。高314、宽99、厚67厘米。石像高大威猛、庄严凝重。两眼平视、颌下胡须、头戴战盔、身披铠甲、腰间束带、足蹬战靴、胸前腰下敝黼鱼鳞甲。双臂自然弯曲,交手于腹前,双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挂鞭及地。1995年北京海洋馆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文官)</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高 180、宽80、厚50厘米。</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文官) </p><p class="ql-block">元 (1271-1368),高312、宽100、厚66厘米,梁冠,朝服,云头靴。1995年北京海洋馆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雕松鹿纹石香炉</p><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高142、宽82、厚74厘米。此系五供中供,仿真铜香炉雕琢,侈耳、圆腹、虎足,耳饰宝相花,口沿及腹饰缠枝花,颈饰回纹及圆涡纹。石“供”是圆柱形倒角,周身浮雕松、竹、梅、兽、鹿、羊、猴与场景等,下饰福山寿海,皆寓意吉祥美好,采用虚实结合、变形抽象、露隐相间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石虎 </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长93、宽50、高148厘米。单只失配,体量较大,背部稍屈,身取坐姿,闭嘴立耳,前胸肥大。胸以下四肢及尾部以浮雕形式镌刻,长尾左绕至前,落于左爪。</p> <p class="ql-block">显亲王富绶石享堂,清康熙十四年(1675)。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高230、长340、宽340厘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该石享堂系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之子显懿亲王富绶墓葬石刻。1970年左右,朝阳区架松村肃亲王坟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塔</p><p class="ql-block">明朝永乐年间,西域高僧向永乐皇帝进贡了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塔的图纸规式,永乐皇帝封他为大国师,赐予金印,并特地为他修建了真觉寺。成化九年 (1473年),寺内的金刚宝座塔用砖、汉白玉石和青白石砌筑竣工。主体建筑分为宝座与五座小塔两部分;宝座最下层是须弥座,建在一个平面为长方形的台基之上。从须弥座至宝座顶共有五层,每层四周刻有佛龛,每个龛内刻坐佛一尊,统计1561个; 五座小塔建在宝座顶部的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建一密檐式小塔。在中央大塔的塔座南面须弥座正中间,刻有浮雕佛足石,多少年来被善男信女抚摸得熠熠生辉。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了给他母亲祝寿,曾两次重修真觉寺,堪称真觉寺的鼎盛时期。清末,一场大火将寺院殿堂烧毁,唯有金刚宝座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以中国传统雕造技法,遍饰宗教题材雕刻,内容有狮子、大象、马、孔雀和金翅鸟,还有天王、降龙与伏虎罗汉、菩萨、三牌、八宝、金刚杵、菩提树等。所有雕刻形象神态逼真,技法生动,塔身还遍刻丰富的梵文和藏文颂词,是目前国内同类型塔中历史悠久、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石塔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巨大石雕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p><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前的两棵古老的银杏树,国家保护一级古树,均为雌株,树龄已近600年。银杏树又名白果树、鸭脚树等。由于其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又称之为“公孙树”,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p> <p class="ql-block">御制重修正觉寺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十一月。碑螭首,首身高 295、宽 93、厚 31 厘米:龟跌高89、宽 99、长219厘米。清高宗弘历御制。碑文蒙、藏文合璧、记载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正觉寺的情况。正觉寺即真觉寺,俗称五塔寺。此碑立于金刚宝座西侧。原有碑亭,今已无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是真觉寺内的核心建筑,成化九年(1473)建成,为明代砖石结构、无梁殿的典范之作。它的造型仿古印度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式,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米,通高约15.7米。外形为四方台型,顶部比基部收进约半米,既稳固又庄重。南北立面各辟有一个券门。其建筑外形可分作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进入宝座南门,有一方形过室,顶部有蟠龙藻井。塔室中央竖立着方形塔柱,塔柱四方各设佛龛,塔室高穹顶,过室两侧各设石阶四十四级,藏在东西两面的墙体之内,蜗旋而上可达宝座顶的琉璃罩亭。顶平为台,分布五座高达两丈的密檐小塔、琉璃罩亭,历时五百余年,坚固不摧,被誉为北京古建筑中运用结构力学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吼 (右)</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又名“恬”。通高261、长165、宽119厘米。兽取坐姿,臀部着地,前腿直立,身势上扬,昂首吐舌,身饰双翼,通脊两侧亦是双翼,头首局部断残,前腿局部断缺。下承须弥座,束腰,上下枭、圭角云纹。座素面,弦文。原址在海淀区玉泉山功德寺。</p><p class="ql-block">望天吼(左)</p><p class="ql-block">清初。一对,高116、宽65、长80厘米,蹲踞姿势,身体肥硕,四肢粗大,前后四兽足,均四趾,满身鳞片,间饰火焰纹。背脊明显,尾上附,座面饰海浪纹。此物原系华表构件、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造像,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 造,又称“阎惠端造像”。通高225厘米,背屏式、高浮雕。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124尊,下部刻题记及捐资人名。造像原有着彩。</p> <p class="ql-block">弥勒造像,五代(907-960)。高126、宽55、厚43厘米。佛披袈裟,腰间束带,双足垂地,坐于宝座之上。螺发圆领,面容安祥,鼻直口方,双耳垂肩,双目微合,嘴角微挑,左手手心朝下自然下垂,右手褪于袖中。宝座镂空雕,四角力士托举,壶门内浮雕伎乐天等。此为天宫弥勒造像,红砂岩质地。</p> <p class="ql-block">东汉石人,东汉(25一220)。身高150、胸阔50、座高20、最宽110、最长80厘米。石人立姿,青石质地,扁平脸,双吊眼,头戴网帻,身着长袍,双手拱于胸前,素面长板,又名“捧盾石人”或“桎梏石人”。石人雕刻朴拙,背腰之下几乎天成,随形底座,自然质朴,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出土。</p> <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祠墓碑刻区</p><p class="ql-block">本区域陈列20座明清以来北京地区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祠墓碑刻。古时高官显宦的祠堂和墓地内往往立有碑刻,名日敕谕碑、敕建碑、敕封碑、诰封碑、赐谥碑、神道碑等,这类碑刻形制严谨、体量宏大、雕刻精美,碑文多用溢美之词叙述碑刻主人的生平、功绩以及所受的封赏荣宠等,是古代礼制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耶稣会士碑区</p><p class="ql-block">耶稣会是欧洲天主教修会之一。传教士们曾于明清时期来华布道,在1688年成立法国北京传教团,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本区陈列的 34 座传教士墓碑原立于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p> <p class="ql-block">综合碑刻区</p><p class="ql-block">本区展出了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碑刻26座,包含修桥、补路、治河、兴办教育等内容,其中不乏丰碑巨制,例如清普胜寺创建碑和重修碑为体型巨大、造型少见的卧式碑,清雍正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高大壮观、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滚墩石 </p><p class="ql-block">明清,一对儿。长200、宽58、高86厘米。体量巨大,白色大理石质地。在同一枕石上,于两端各圆雕一面鼓,两鼓相背立,形制相同,大石鼓立卧于小鼓架后,小鼓横置其前,饰如意头,大鼓仿蒙皮面,并以鼓钉镶嵌。双面鼓子芯儿浮雕圆涡纹,大鼓顶部趴伏小兽衔环,鼓前饰宝相花,两大鼓之间,于枕石之上开海窝,两鼓背面亦开槽,以受立柱与夹柱石。枕石周匝雕海棠线框,仅下框起凸雕杂宝等。底部圭角云纹,馆藏品。</p> <p class="ql-block">紫竹园公园</p><p class="ql-block">紫竹院位于海淀区白石桥路南端,占地44公顷,其中水域11公顷,是一处以水上景色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公园。紫竹院公园所在之地及湖泊历史悠久,公元三世纪这里是古高梁河的发源地之一;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经过此湖;明代在湖泊的北岸建紫竹院庙宇;清朝乾隆在庙内供奉观音像,赐名紫竹禅院。此后这一带即被民间传名为紫竹院。(2024.11.5)</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遗址</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遗址位于紫竹院公园南门内。双林寺,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权宦冯保于西直门外建一家庙,并以自己的号命名“双林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冯保督建万寿寺时将西域双林寺进行扩建,冯保信奉佛教,认为这里正是藏风得水的上佳位置,所以就把西域双林寺作为身后的坟茔。后冯保获罪被贬,双林寺归于皇室所有。</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是一座密檐式实心砖塔,座北面南,塔身八面七层,南门上额为“藏经塔”,旁注“万历四年造”,塔旁有一丈多高的土石山,绕塔环山种植了很多朱樱。明末《帝京景物略》记载:“寺后一土山,山前一塔”,即指此塔。清乾隆五十年(1785)《日下旧闻考》记载:“塔仅存其半”,估计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大地震中上部坍倒,其后不知何年修复。清末双林寺颓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尚存砖塔一座,明石碑一通,余则唯见残垣断壁。至紫竹院公园1953年建园时,塔顶出现裂缝,为保证游人安全,于1975年7月全部拆除,遗憾的是没有留下测绘资料,也未留存建筑残件。</p><p class="ql-block">2011年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塔基进行考古发掘,于2012年2月完成,取得了准确的塔基构造资料。考古发现此塔块石塔基保存较为完整,方形基座、八角台基和方形地宫结构界限清晰。它是双林寺塔准确位置的标识,也是此塔唯一留存的文物实体,具有文物的真实性。现为了保护并展示塔基遗址,在遗址周边设置钢筋混凝土墙,上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台,既对遗址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又作为日后复建塔身的基座。平台外填土,形成自然土丘形态,土丘侧面开窗洞,可以从外面参观遗址。</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旧貌</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塔旧貌</p> <p class="ql-block">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这是一条展示千年古道、百年村落的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模式口古村落原名磨石口,始于西周,闻名于明清,以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驼铃古道。人民艺术家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古村落在1922年2月,随着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向京城供电,成为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通电村并兴办了村属小学,这个成功范例就使古村落由原本的“磨石口”成为现在的“模式口〞。(2024.11.8)</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历史建筑.模式口大街65号院</p> <p class="ql-block">老舍与石景山</p> <p class="ql-block">骆驼祥子回京图</p> <p class="ql-block">驼铃古道</p> <p class="ql-block">这条经过还原改造而成为网红打卡的文化街长1500米,是一条东西贯穿的街道。走在新修的街道,雕塑骆驼、虎、猫、屋脊上的鸽子等点缀其中,让古街呈现出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碰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孩童庆祝模式口第一盏灯点亮</p><p class="ql-block">1922年2月,京师华商电灯公司为模式口村通上了电,同时也给村里儿童捐建了一所小学,电的出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磨石口村的发展路径也成为一个可借鉴的优秀“模式”,经宛平县批准,更名为“模式口”。从此模式口与电力结下不解之缘,孩童们共同欢聚庆祝模式口第一盏灯点亮。</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p><p class="ql-block">承恩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明武宗赐额承恩禅寺,僧录司左觉义宗永为寺院首任住持。</p><p class="ql-block">承恩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布局严谨,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殿堂。天王殿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上悬“敕赐承恩寺”木额,左右各有倒转角房三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现存明代壁画四铺。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前廊后厦。殿前立两通石碑:明正德年间《承恩寺敕谕碑》、清乾隆年间重修碑和道光年间《重修承恩寺碑》。大雄宝殿北有法堂五间,左右各有配殿三间、厢房七间。承恩寺周围筑石墙,四角各有石砌雕楼一座,雕楼间有地道相通。</p><p class="ql-block">2006年,承恩寺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有“北京最神秘的寺庙”的承恩寺,自建寺以来就有“三不”之谜: 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此外承恩寺内四角有四座石砌的碉楼,并有地下室,碉楼之间有地道相通。</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还有“三高”之说: 一是承恩寺工程级别高,由司礼太监温祥亲自督办,可谓皇家的重点工程。二是承恩寺住持级别高,由僧录司左觉义兼任本院住持。三是承恩寺地位高,正德皇帝下过圣旨,内容为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也就是说承恩寺自建成之日就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石质碉楼</p><p class="ql-block">碉楼为长方体,墙体逐渐上收,底长12米,宽约9米,残高约8.2米。石窗一层多为古钱币形,二层为栅栏形。寺庙中建碉楼,在众多寺院中是极为罕见的,它的用途至今无法考证。</p> <p class="ql-block">钟楼(东)</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壁画。殿内东西两侧,分别绘有青、白、黄、绿四条巨龙,完全按照传统布局左青龙、右白龙、上黄龙、下绿龙而画。北墙上的北门两侧的两幅2壁画,内容和艺术水平不可多得。壁画虽然比法海寺晚70年,但一看就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这两幅壁画也是皇家画师所为,其手法讲究,出手不凡,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4日至11月17日,承恩寺推出限时免费赏秋活动,让大家能够欣赏银杏古寺的独特绝美秋景。</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 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该殿是承恩寺的正殿,建于明代,后世多次修缮。殿内正中供奉横三世佛,两旁供奉十八罗汉,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有精美的明代壁画。以上塑像、壁画均已不复存在。大殿面阔五间,大式硬山调大脊,脊饰鸱吻垂兽,灰筒瓦,旋子彩绘,彻上露明造,五架梁,面阔 20米,进深6米,前有月台。,</p><p class="ql-block">殿前月台左右曾有正德皇帝的敕谕碑和李东阳撰写的承恩寺记,均已毁。现幸存二碑,一为捐款人姓名碑,无年月;一为道光二十三年《重修承恩寺碑》,碑阴为捐款人姓名,记载礼亲工和各商号捐款情况。</p> <p class="ql-block">重修承恩寺碑</p><p class="ql-block">石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碑阳为清代承恩寺重修记录,碑阴为重修承恩寺钱款募捐者名录。</p> <p class="ql-block">捐款人姓名碑</p> <p class="ql-block">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等,在中国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样貌类似龟,善驮重物,有齿,多用以驮负碑础。</p> <p class="ql-block">法堂</p><p class="ql-block">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原“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位于承恩寺内,展厅面积约1000㎡,收藏展示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在内的燕京八绝工艺作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艺藏品数百件(套),是北京市第一家将展示宫廷艺术和体验宫廷技艺相融合的非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由近百位工美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历时十年携手打造的匠心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p><p class="ql-block">法海寺位于京西翠微山南麓,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落成于正统八年(1443年),由工部营缮所修建,明英宗钦赐寺额“法海禅寺”。 法海寺现以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铺明代壁画而闻名中外。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和画士官所绘的作品,是古都北京在壁画方面的杰出代表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法海禅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