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黑眉苇莺

电教老曹

<p class="ql-block">黑眉苇莺,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皮黄色的眉纹上下方各具一条黑色的条纹。该物种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日本、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西至陕西和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中等体型(13厘米)的褐色苇莺。眼纹皮黄白色,其上下具清楚的黑色条纹,下体偏白。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粉色。</p><p class="ql-block">叫声:鸣声甜美多变,包括许多重复音,不如芦苇莺那般尖响。</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于近水的高芦苇丛及高草地, 繁殖并于夏季取食于芦苇地,但迁徙时见于黍米地。</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辽宁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42 秃鼻乌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秃鼻乌鸦,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鸟类。所以又名白嘴鸦。</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型略大(47厘米)的黑色鸦,嘴基部裸露皮肤浅灰白色。幼鸟脸全被羽,易与小嘴乌鸦相混淆,区别为头顶更显拱圆形,嘴圆锥形且尖,腿部的松散垂羽更显松散。飞行时尾端楔形,两翼较长窄,翼尖"手指"显著,头显突出。</p><p class="ql-block">区别辨识:在雀形目中,秃鼻乌鸦是体形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大嘴乌鸦体长可达53厘米左右,这一长度甚至大过了许多猛禽。 秃鼻乌鸦与形态近似的同属鸟类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相比较,本物种嘴基部周围没有羽毛覆盖,露出了灰白色鳞状皮肤,在黑色体羽的映衬下非常显眼,这是本物种区别于同属近似种的最大特征。 </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秃鼻乌鸦在高树上筑成大群鸟巢,草地或耕地里挖掘蛴螬和蠕虫,有时会刨出马铃薯和谷物种子;偶尔也破坏果类作物,进食及营巢都结群的社群性鸟种。常与寒鸦混群,取食于田野及矮草地,常跟随家养动物。 秃鼻乌鸦是杂食性鸟类,食性很杂,垃圾、腐尸、昆虫、植物种子、甚至青蛙蟾蜍都出现在它们的食谱中。为了寻找食物,它们经常会出没于城市郊区的垃圾掩埋场和城市街道的垃圾桶、垃圾站等场所。 秃鼻乌鸦在高树上筑成大群鸟巢;其巢筑以小枝和泥土,构造坚固,可年年使用。雌鸟一次产3-5个鲜绿色密斑点的蛋,雏鸟约于孵後一个月学会飞行。</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分布于新疆西部和中国东北、华东及华中的大部地区,越冬至繁殖区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台湾和海南岛。 卵生,秃鼻乌鸦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3月-7月间,于树上营巢,巢以枯枝搭成,呈碗状,内衬羽毛、枯草等柔软材料,有时从同类的巢内偷材料。每巢产卵3-9枚,由雌鸟孵蛋,孵化期为16-18天,幼鸟出壳后由双亲共同哺育,过29-30天飞离出巢,自己觅食。</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辽宁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43 白尾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尾鹞,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雄鸟灰色,雌鸟褐色。白尾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在我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 :白尾鹞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飘浮在草地上空,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也落在地上不动,并且密切地注视着草丛中猎物的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食性: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叫声宏亮。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7月,开始时常见雄鸟和雌鸟在空中作求偶飞行,彼此相互追逐。营巢于干枯的芦苇丛、草丛或灌丛间的地面上,主要由芦苇、蒲草、细枝等构成,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4—5枚。卵刚产出时为淡绿色或白色,有肉桂色或红褐色的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29—31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被有短的白色绒羽。通常在孵出后的头几天由雌鸟在巢中看护,雄鸟外出觅食,2—3天后,雌鸟也经常外出捕食,饲喂雏鸟,大约在35—42天后雏鸟才能离巢。</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山西版【版主推荐】</p> <p class="ql-block">144 反嘴鹬</p><p class="ql-block">反嘴鹬是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鹬属的鸟类,又名反嘴鸻,因其独特的上翘的嘴型而得名。分布在欧洲,西亚和中亚的温带地区,大部分冬季迁徙至非洲或亚洲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反嘴鹬是一种白色涉水禽,反嘴鹬是长腿涉水鸟,生有长长的、细细的喙。成鸟除了有黑色的头部和翅膀以及背部的黑色斑块外,其余均为白色羽毛。飞行时从下面看体羽全白,仅翼尖黑色,有长且上翘的嘴和细长蓝色的腿。其长度大约为42–45厘米,腿的长度为7.5–8.5厘米。其翼展大约为76–80厘米。雌性和雄性形体相似,幼鸟类似于成鸟,毛色为灰色和棕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反嘴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善游泳,能在水中倒立。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飞行时不停地快速振翼并做长距离滑翔。成鸟做佯装断翅状的表演以将捕食者从幼鸟身边引开。进食时嘴向两边扫动。</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营巢于开阔平原上的湖泊岸边,常成群繁殖,巢多置于距水不远的裸露地上凹坑内。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黄褐色或赭色,有黑褐色斑点,孵化期22~24天,雌雄轮流孵卵。</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拍摄于高阳潴龙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河北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45 普通鵟</p><p class="ql-block">普通鵟,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俗名土豹子,中型猛禽。体长 42-54 厘米,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部分为冬候鸟、部分旅鸟。</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55厘米)的红褐色鵟。体色变化比较大,通常上体主要为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偏白,上具棕色纵纹,两胁及大腿沾棕色。飞行时两翼宽而圆,初级飞羽基部具特征性白色块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或者全为黑褐色,尾羽呈扇形散开。尾近端处常具黑色横纹。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而其他鵟类的鼻孔则与嘴裂呈斜角。</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 :大多单独活动,有时也能见到2—4只在天空盘旋。性情机警,视觉敏锐,善于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它的叫声同家猫的叫声差不多。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捕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用锐利的眼睛观察和觅找地面的猎物,一旦发现地面猎物,则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猎物。</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常置巢于树冠的上部接近主干的枝杈上。5—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大约28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40—45天后,再飞翔和离巢。</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河北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46 大麻鳽</p><p class="ql-block">大麻鳽,是鹈形目鹭科麻鳽属的鸟类。俗名大麻鹭、大水骆驼。</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大(75厘米)的金褐色及黑色鳽。顶冠黑色,颏及喉白且其边缘接明显的黑色颊纹。头侧金色,其余体羽多具黑色纵纹及杂斑。飞行时具褐色横斑的飞羽与金色的覆羽及背部成对比。</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大麻鳽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丛中,以及水域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见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受惊时常在草丛或芦苇丛站立不动,头、颈向上垂直伸直、嘴尖朝向天空,和四周枯草、芦苇融为一体,不注意很难辨别。受惊后,不得已时才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慢,飞行迟缓,飞行高度也不高,常贴芦苇或草地上空缓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大麻鳽受惊愤怒时,怒发冲冠——全身羽毛膨胀,脖子变得更加粗壮,对人很凶。</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大麻鳽的繁殖期在5-7月。常成对孤立的单独营巢。通常置巢于沼泽和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也在灌木丛中或灌木下营巢。每窝产卵4-6枚,卵为橄榄褐色,呈卵圆形。产卵期不同步,最早5月初即有个别开始产卵,大量在5月中下旬,少数迟至6月初。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5-26天。雌鸟孵卵时甚警觉,亦甚恋巢,当人走到很近时,才弃巢而逃。雏鸟晚成鸟,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 2-3周雏鸟能行走时即离巢躲在巢附近草丛或芦苇丛中,晚上仍回巢中由亲鸟喂养,1个半月到2个月,雏鸟才能飞翔和进行独立生活。</p> <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拍摄于孝义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山西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47 卷羽鹈鹕</p><p class="ql-block">卷羽鹈鹕,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鸟类,是分布在欧洲东南部至中国沼泽及浅水湖的一种鹈鹕。卷羽鹈鹕是大型涉禽,全长约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长卷曲。</p><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婚配为一雄一雌。繁殖期为每年4-6月,营巢于近水的树上,每窝产卵3-4枚,卵为淡蓝色或微绿色,由亲鸟轮流孵卵,刚出蛋壳的小鹈鹕体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浅浅的白绒毛,亲鸟以半消化的鱼肉喂雏鸟,等雏鸟长大后,把头伸进亲鸟张开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带回的小鱼。</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 ,卷羽鹈鹕像白鹈鹕般因失去栖息地及捕猎而大量减少。卷羽鹈鹕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拍摄于保定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山西版版主加为【本版佳作】</p> <p class="ql-block">148 黒鹳</p><p class="ql-block">黑鹳是鹳形目鹳科鹳属的鸟类。又叫黑老鹳、乌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栖于沼泽地区、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性惧人,冬季有时结小群活动,黑鹳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体大为100厘米左右的黑色鹳。下胸、腹部及尾下白色,嘴及腿红色,黑色部位具绿色和紫色的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侧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p><p class="ql-block">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留巢期甚长,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可在巢附近做短距离的练习飞行,75日龄后可随亲鸟到河湖岸边或河漫滩觅食,夜晚仍归巢栖息,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跟随亲鸟到更大范围内活动,幼鸟在3-4龄时性成熟。据笼养条件下的观察,最高寿命可达31年。</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据黑鹳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拍摄于保定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山西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49 黄腹鹨</p><p class="ql-block">黄腹鹨,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体长 14-17 厘米。常活动在林缘、路边、河谷、林间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类生境,有时也出现在居民区,多成对或10几只小群活,性活跃,不停地在地上或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p><p class="ql-block">繁殖期,5-7月,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拍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天津版加为【精华】</p> <p class="ql-block">150 黄头鹡鸰</p><p class="ql-block">黄头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头部和下体为鲜艳的黄色。分布于前苏联、蒙古、阿富汗,冬季向印度到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迁徙,一般生活于临水草地、溪边、湖岸、农田、路边等处。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体型略小(18厘米)的鹡鸰。头及下体艳黄色。生活习性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也见有单独活动的,特别是在觅食时,迁徙季节和冬季,有时也集成大群。晚上多成群栖息,偶尔也和其他鹡鸰栖息在一起。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土丘下面地上或草丛中,每窝产卵4至5枚。</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摄于高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鸟网视频版【版主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