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9日早晨我们从库尔勒出发,沿吐和高速行车近370公里,来到吐鲁番,参观位于葡萄沟西侧的坎儿井民俗园内的坎儿井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新疆吐鲁番属于内陆荒漠气候,这里光照和热量丰富,空气极端干燥,降雨量极少,而且经常刮大风,自古就有火洲、风库之称。</p><p class="ql-block">吐鲁番一年当中有超过100天气温高于35℃,尤其是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以上,在沙窝里能烤熟鸡蛋,在石头上可以烤熟面饼。吐鲁番的气候炎热干燥、干旱少雨,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以上。</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吐鲁番盆地的植被稀少,人们格外珍惜水源。因为有水才能有绿色,才会有人在这里生活,才会形成绿洲,才能出现吐鲁番的绿洲文明。</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古称“井渠”,堪称吐鲁番的生命之泉,浇灌出一片水土,谱写出一方文明,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地下运河—坎儿井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同时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坎儿井)之一。</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别称火州,因其气候炎热而得名。闻其大名久矣,一直未曾亲见。8月底虽是夏末初秋的季节,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在吐鲁番坎尔井乐园景区门外停车场一下车,就感到一阵灼人的热浪袭来,室外气温竟达40度,身临其境,火州之热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古称“井渠”,堪称吐鲁番的生命之泉,浇灌出一片水土,谱写出一方文明,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地下运河—坎儿井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同时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进景区大门,迎面有一个大大的铜壶塑像,是典型的民族风格,这是维吾尔族家庭常见的洗手壶,肚大脖子细,一边是把手,一边是壶嘴,壶身上刻满了繁复的花纹。导游介绍说到维族朋友家做客,进门之前,主人都会让客人在院子里洗手,他们的洗手方式和汉族人不同,汉族人都是在脸盆里洗,而维族人都是用洗手壶浇着洗手,避免多人在一个盆中洗手,很卫生的。</p> <p class="ql-block">洗手壶旁边是一座石头山造型,山上有一条小瀑布,清凉的水活泼地流入小渠中,这就是坎儿井的地面部分。我们一行人欣喜的走到渠边去洗手,在这样高温酷暑的天气下有一条凉爽的小渠可以洗去一路的汗渍,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然而我们刚刚触手进水,旁边有人就来阻止我们,告诉我们这水是饮用水,不能洗手。</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条葡萄长廊,我们来到一处满地是石块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塑像,再现了开挖坎儿井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先是一个打铁的风炉和铁砧,然后有辘轳井,把井里挖出的泥土掏出来。木质转盘是为了从地下把打井工人或者挖出的土吊装上来,这样可以省力得多。我们还看到竖井,井架以及打井工人,拉绳的牛的塑像,还有一台老式的小四轮拖拉机。每一个场景就是打井的每一个步骤,再现了打井的每一个艰苦过程。</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博物馆是一座很漂亮的白色建筑,进入博物馆后首先是一个大厅,具有典型的维吾尔建筑的特征,有高大的穹顶,拱形的门窗,穹顶上雕满了繁复但精美对称的花纹,很是清雅,没有累赘拥挤的感觉,反而使整个建筑显得宽阔华美。</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览馆,站在坎儿井分布地形的沙盘前,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得不感叹坎儿井的伟大和神奇。</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神奇,奇在它渠道之长、水量之大。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其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超过黄河,比京杭大运河还长出1300多米;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可以灌溉吐鲁番35%以上的土地,年灌溉面积最大可达500亩。</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神奇,奇在它构思之妙、设计之巧,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处,打出深浅不等的竖井;暗渠即地下河道;明渠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是暗渠出水口处修建的蓄水池。这样就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涝坝或灌溉农田。由于坎儿井用地下暗渠输送水流,不受季节和风沙影响,蒸发量少,流量稳定,故可常年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馆内保留了一段坎儿井的井渠,顺弯曲的通道拾级而下,我们来到了暗渠出水口。借着近处几盏昏暗的灯光往里瞧,渠道顶部呈弓形,两侧平滑,底部是水道。</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螺旋式楼梯,我们就进入了地下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进入一个洞穴,也是为了让人看得方便看得真切,对坎儿井的暗渠进行了后期加工和维护。坎儿井暗渠上方的四周土层都已拓宽,为了安全考虑还用铁架子进行了加固,规整宽绰如同现代化都市里的地铁通道,暗渠沟边都架上了一层厚厚的玻璃。灯光琉璃之中,坎儿井水在脚下流淌,在百多米的长廊行走,让人仿佛脱离了凡尘迈入了古代。</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不是几个月或几年能完成的。也许都是祖辈开始挖坎儿井,孙子辈、重孙辈才能喝上水。资料上记载,古代劳动人民都是在狭窄的空间里,靠油灯的微弱亮光,用简单的工具挖掘......千百年来,令人惊奇的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是靠坎土曼、井绳、吊筐和油灯这些最原始的劳动工具挖凿而成!</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有挖渠、运土及提升的工具和图示。出暗渠到明渠,来自天山融雪的水,川流不息地流往葡萄园、流向瓜田、流往千家万户。坎儿井使清水畅流,生命常绿,形成了今天吐鲁番美丽而富饶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黑暗的甬道里穿行,脚下是镶嵌了玻璃,可以看到水在脚下无声的静静流过的暗渠,有的人在轻声惊呼,玻璃下有的地方装了彩灯,红蓝光在交替闪烁,渠里的水在彩灯迷离的光线照射下,呈现出一种神秘莫测而幽暗的幻景。</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的出水口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很有寓意,左侧站立着一只刚饮完坎儿井水的大公羊,在仰头看着我们,仿佛在说,你也想和我一样,引用坎儿井的井水吗?</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这项古老的灌溉工程,闪耀者新疆人的智慧!他们懂得顺应天时地利,尊重山情水性,合乎地理,因地制水。这一千多条坎儿井,连接起来,长度超过万里!</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既不可思议,也可思议。人能用天,道法自然。这个由成百上千个水井组成的庞大地下水系,犹如人体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的坎儿井,成了戈壁文明得以发展的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将天山雪水引入农田村庄,它使降雨稀少的吐鲁番有了水源的积聚,它灌溉了这里的大片土地,孕育出吐鲁番如玉般的葡萄和甘甜的瓜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p> <p class="ql-block">出了地下通道往前走,就是晾晒葡萄干的晾房。晾房木橼上架设若干“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来挂晾葡萄。“挂架”离地面半米左右的距离,便于通风和清扫掉落的葡萄。在夏季,鲜葡萄经过30—40天的晾制,即可风干为葡萄干。在吐鲁番,几乎每户葡农都建有这样的晾房,据说,这样晾制而成的葡萄干翠绿如新,甘甜不减。</p> <p class="ql-block">神奇的桑杨连根树。</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纳凉的大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