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诗词诚可贵 人品价更高</b></p><p class="ql-block">——介绍炳烛上海老会员毕华珠</p><p class="ql-block">金长渊/文</p><p class="ql-block">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在省内外颇有名气,也很有吸引力。这从2008年第四届印制的会员通讯录名单便可得到印证。其中有一位女会员名曰毕华珠,兴趣爱好一栏内填写的是爱好诗词,住址一栏内填写的是上海市长乐路10号。电话联系方式(021)54030542.</p><p class="ql-block">提起这位外省市老会员,还得从我的一位博友说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多年前,我开通新浪博客,经常发一些诗文。有位昵称叫【乐泰】的博友时常访问我的博客,或点赞,或留言。“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我回访过去,得知他的真实姓名叫吴建,大概是位产业工人,道地的上海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他开博客,从内容看,全是为着其继母开的。他的继母毕华珠, 1926年生于苏州震泽第一大户毕氏人家。抗战中后期在上海读中学,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著名词学家吴梅,(字瞿安,1884——1939),是她的姨夫,父亲毕辅良是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馆秘书,著名诗词学者唐圭璋是她的诗词导师。新中国成立伊始,毕华珠在上海与屠岸(后来担任《人民文学》总编)、董庆煊等学友组织“南洋诗文社”。 “交大毕业后被分配在上海一家化工公司任职,除了做好她的本职企业管理外,还兼职职工业余学校语文教育工作。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是她的特长,她培育了一批诗词爱好者。生前为上海静苑诗社社员、苏州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安徽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岳麓诗社社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由于家学渊源深厚,有一位词学大师姨父吴梅,又受教于唐圭璋教授门下,加之天资聪慧,因此她对诗词有较深的功底。她不但旧体诗词写得好,新诗也写得不错。2012年初,她的诗文被汇编成册,题书名为《诗的女儿》,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她的代表作。毕华珠文学造诣非同寻常,从吴建发的博客内容可以得知,她在初高中时的作文水平非常了得,用的是文言文写作,语言简练,作文能抓住要旨,毛笔小楷誊抄工整,几乎无错别字,老师极少改动。批语褒奖有加,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将旧作文簿保存了七十多年。继子吴建用高像素摄像机将继母作文一篇篇拍摄出来,一天发一篇,当年誊抄的作文手迹,着实让人吃惊,那一手精美的蝇头小楷,非常娟秀而又灵动,文章水平自不待言,从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授业先生用毛笔写的肯定性褒奖评语原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毕华珠腿有残疾,30多岁未婚,后来这位博友吴建的生母过世,她与吴建的父亲吴国定结合。为了保证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的厚爱,在感情的天平上不至于偏向失衡,在当年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毕华珠毅然自动放弃生育。后来,这位无私的道德高尚的继母与子女关系异常和谐融洽,丝毫不逊于亲生母亲的大爱。因此,在继母离世前后,吴建每天根据继母的原稿发一篇诗文,既有原来手迹,又有释文,这样每天坚持不断,将继母的近70篇文章和近600首诗词发到新浪网上,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据我作为诗刊编辑所知,有的老年朋友投稿,因不会电脑打字不会发电子邮件,而只能用传统的手写书信邮寄,既不及时,又让诗刊编辑部重新录入,而费神校对。而作者家中往往也不乏亲生子女会电脑打字的,又不愿意帮老人代为录入发电子稿。相比起来,毕华珠的养子多么重情义,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继母能做到如此挚爱地步,世人能有几个?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到继母对他们的无私厚爱。俗话说:“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两好才能结一好。”倘若继母待他们有伤心之处,作为养子女,肯定会耿耿于怀,以怨报怨的。博友吴建的姐姐吴熹曾替她出过一本《寸草心诗文稿》,(网店唯一的一本标价120元,已经被人买走)。2003年第二届中华诗词创作大赛,毕华珠曾在“纪念岳飞诞辰900周年主题征诗”中,以一阕《满江红》荣获金奖。词曰: “还我河山,匡社稷,心照天阙。驰铁骑,战征千里,抗金喋血。若未冤沉三字狱,定然痛捣黄龙穴。奸与佞,冰碳不相容,何消说。 财莫恋,清似雪。命休惜,成英烈。铸名言箴语,太平基碣。民族千秋崇皓魄,国魂两岸尊人杰。听中华、同唱满江红,齐欢悦。”此词用入声韵第十三部,格律精工,词境隽永,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崇高精神,堪称上品,荣获金奖,当之无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吴建博客中透露出的信息,得知华珠生前为上海静苑诗社社员、苏州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安徽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岳麓诗社社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如此看来,毕华珠不仅仅只局限于上海诗人了。由于得知她还是安徽炳烛诗书画省外会员,所以,作为曾经的安徽《炳烛诗书画》责任副主编,对这位老会员及其继子印象格外深刻,感情非比寻常。我翻开了安徽炳烛诗书画会员通讯录,在后面的省外会员板块,果然看到了毕华珠的芳名。打电话询问前任主编盛法老先生,他说过去刊发过她的诗词作品,还有印象。至于千里之外黄浦江畔的上海诗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安徽炳烛的呢,吴建电话中告诉,是上海豫园诗社张文豹牵线搭桥的。(张是安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建后来在他继母亲的濡染之下也爱上了诗词,我将自己的《涓埃集》系列拙著寄到上海,作为交流。他阅读后,写了近800字的读后感,发在2017年春节2月7日的新浪博客上。由于当时上网有障碍,未能及时看到,也就没能及时回复他在博客中的留言,很是歉疚。及至这次写这篇文章时,打开博客才发现他的三次留言和读后感。在此,谨向当年这位黄浦江畔的博友遥致敬意和谢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写这篇文章需要补充核实资料,笔者根据炳烛会员通讯录的电话号码,试图取得联系,拨打了原来的座机电话,转而又想,时过境迁,老早的通讯方式固定电话座机可能早就废弃了,不见得能打通。未料,还真的拨通了(大上海真的不同)。吴建短信告诉,“母亲于2013年1月24日已经去世。十几年后还有人想到她实属不易。请问金老师要妈妈的遗作有何用?这几天有事情,妈妈的《满江红》得奖作品择日发给您。” 过了两天,果然发来了,很是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电影演员赵丹夫人黄宗英比毕华珠年长一岁,互为好友,收藏有毕华珠1979年致黄宗英的信札。原人民文学总编屠岸先生曾在上海《文汇报》发文,回忆与当年交大校友创办诗社的情景以及几十年后取得联系的经过,提到了毕华珠。行文结束,请允许以后学的名义,谨以此文纪念和缅怀这位黄浦江畔的老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