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书记李占子

师吉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头戴一顶灰黑色的帽子,帽檐下露出白色的眉毛和头发,胡子也是白色的。他穿着一件黑色的上衣,扣子系到领口,显得非常正式。他的表情平静,眼神似乎在思考或观察着什么,给人一种严肃、深沉、内敛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的一生就像一部历史长卷,记录了中国从民国到现代的巨大变迁。他出生在1918年,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他见证了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冲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国民学校读书的岁月,是他童年最宝贵的记忆。那些岁月里,他沉浸在传统国学的世界里,儒家思想的影响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他学会了尊重长辈,勤俭持家,这些传统美德伴随了他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从未抱怨艰辛的务农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土地,播种着希望。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李占子进入了西坡供销社工作,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农村,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复杂的事务。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对李占子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是被任命为师家滩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职位,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党支部书记,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当时的中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土地改革是关键的一环。李占子带领村民们,按照国家的政策,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确保每个村民都能拥有自己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他还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他组织村民们学习新的种植方法,引进优良的种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他还带领村民们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治山治水,改天换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带领村民在乱石滚滚的沟滩、山坡,用手中的大锤、钢钎、铁锹、镐头,肩膀上的担筐在一道水碨、新修地、耶卜底开垦梯田 320余亩,新修水渠 400余米。他们手中的钢钎逐渐缩短,仿佛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石头在他们的锤击下逐渐碎裂,化为碎片;镐头在他们的劳作中逐渐变形,最终变成了锤的形状;铁锹在他们的手中也经历了转变,逐渐变成了锅铲的模样;而他们周围的乱石滩,随着他们的不懈努力,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整齐的石坝梯田。修建水利设施引水上山,将旱地变成水浇地,解决长期以来的灌溉问题。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粮食产量由年产 7.2万斤提高到 12万斤,人均收入由 原来的19元增加到 33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黄河宣战,“还我固有庄园”带领村民在小河沟南黄河滩筑坝设堤百余米,一来保家护院,二来淤滩造田。由于后来河床抬高、河流改道东移,客观条件受限治理难度大,虽尽了最大的努力和付出,终竟还是被黄河吞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占子的努力,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和尊敬。他不仅是他们的领导者,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他总是耐心地倾听村民们的意见和需求,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他的公正和无私,让他在村民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李占子书记的带领下,师家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李占子的故事,成为了激励后人的一段佳话,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被师家滩村的人们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后,在拖拉机站和煤矿的工作,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工业化的力量。他看到了机器取代了人力,看到了煤炭的开采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他感叹于时代的进步,也为自己的村庄能够融入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晚年的他,回归了农村,重新开始了务农的生活。他喜欢在田野里散步,喜欢看着庄稼一点点长大。他的一生,就像这片土地一样,经历了风雨,见证了变迁,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 9月,他去世的那天,师家滩村的村民们都非常伤心。他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一个慈祥的长者,一个永远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师家滩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