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被打上了“草书”的标号,所有知道我或听说过我的人都认为我是写草书的,我的拿手本事是写草书。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害怕写草书,因为草书太难,很难突破,有时是太过了,张牙舞爪显得燥气,更多时侯是平平无奇,像无数前贤笔画和结体的堆叠,哪怕笔画、字形、章法写的很精彩,仍是老面目的样子,似曾相识,没有新意。感觉向任何方向走都是在重复别人的路。而我心中的草书作品是特别想追求具有强烈个人神性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王维《终南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刘昚虚《题阙》</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两年做的最多的还是篆隶书的研究和尝试。特别是运用《秦召版》和《祀三公山碑》在篆书和隶书中相互融合转换,有了一点心得。</p> <p class="ql-block">特别想把草书中那种痛快,流畅的感觉运用到篆书中去。毕竟篆书的婉而通和草书有些异曲同工,于是有意识地对某几个篆书字开始草化。</p> <p class="ql-block">这两幅是草书为主体,局部体现篆书符号的混合书写。是最早的两幅草书篆书合体作品。篆书的连笔书写给了我很大启发,在以后的练习和探索中,篆字的草写被运用的更加夸张。</p> <p class="ql-block">最开始的篆书草写还是放不开,基本没有草写的感觉,而且整体威觉草率、浮燥。仅仅在形式构成上有些疏密安排。</p> <p class="ql-block">继续加强,草书符号融到篆字中,使其更像草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这幅作品篆书草写的最终效果,混迹无形,似草似篆。似花落缤纷,如云之缥缈,暗合诗意。</p> <p class="ql-block">《终南山》以厚重为主基调。求稳中有变,乱中有序,闹而能静。</p> <p class="ql-block">在所有书体中,怎样处理笔画的排叠关系都是首件大事。所谓排叠就是并排叠加,笔画在同一方向上平行排布才叫排叠。排叠是一种秩序,百分百的平行过于呆板,每个平行笔画都改变轨迹又会杂乱无章。所以平行排叠要适度,越是多笔画的字尤其要注意。纯草书因笔画简化, 其笔画排叠关系最弱。需要流畅时减弱排叠关系,一泻千里。在制造密集气氛时才会加强笔画排叠。我的篆字草写本质上还是篆字,笔画保持同一个方向排布就是必然,这种上下左右同一方向的笔画或单字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组方向性特别强的运动感和向心力。效果特别明显。所以善于运用笔画排叠关系特别重要。</p> <p class="ql-block">唐孝白《渡荆门送别》,从第一幅到第二三幅,篆书草写体现出的梦幻般浪漫主义色彩越发明显。</p> <p class="ql-block">排叠线的方向性与向心力。它与字形,墨色等都能构成向不同方向发力的运动感。关注红色线的时候你感觉所有字在向右下运动,关注兰色线时又感觉所有字在向左下施压。</p> <p class="ql-block">我的篆字草写,为什么叫草写,而不叫篆字草书,草书是用极简约的符号简化笔画,篆字繁复,很多笔画甚至不能连贯,我只能在保持篆字特征的情况下运用草书笔法去书写,因为一旦用符号化草法去书写,篆字字形就不会存在,变成纯粹的草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的这种写法应该叫篆字行草书。我也恰恰是运用了篆书的这种特殊形态,制造出一种有点新奇、有点神秘、有点梦幻、并带有强烈构成感觉的图式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篆字草写的创作中,篆字的一些特定符号和其独特的对称美等等,在草写过程中有些字或笔画并没有被特别草化,形成了一幅作品中特别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古人行九雅,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莳花,寻幽,酌酒,抚琴。</p> <p class="ql-block">《茶韵》</p><p class="ql-block">一杯江山暖,心怀阔,气神清。</p><p class="ql-block">读叶底春秋,牙尖岁月,青色盈盈。</p><p class="ql-block">浮生累功名误,亦书亦茶可解围城。</p><p class="ql-block">何必班章易武,但须水热汤明。</p> <p class="ql-block">竖式是冲茶,上下翻腾。斗方是待茶,上浮下悬,中断空明。</p> <p class="ql-block">品茶是雅事,所以这个草书不张狂,不猛厉,节奏疏缓,徐徐如轻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