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茶史】古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之四明清茶叶贸易

理想华莱健康财富之门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rgb(1, 1, 1);">明清茶叶贸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b></p><p class="ql-block">明代是茶叶生产的重大转型期,明太祖朱元璋推行芽叶茶的政策,对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使茶叶的生产、销售、消费诸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明代前期茶叶贸易实施官统制,官卖官销,垄断经营茶,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明朝中后期因朝廷经济能力衰退而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参与营运。明代茶叶分官茶、商茶、私茶。官茶西北易马。商茶由民间商人经营,领引纳税,准许公开售卖,私茶是未经请引纳税,走私交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英宗正统(1436~1449)以后,随着边境茶马交易的衰微,民间茶的贸易活动得以迅猛发展。茶业官统制结构向民间商人经营的结构性转化。从明代正统至清代前期又形成一个茶叶经济兴起的高峰期。明代茶叶贸易大体可划分为边境地区、内陆地区和海外三类市场。刘淼著《明代茶业经济研究》中对此有专门论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由于明朝军队对马匹的需求,茶马交易是明朝茶业经济贸易的主体。边境茶叶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宁、河州、洮州、甘州、兰州、庄浪、辽东、岷州、黎州、雅州、碉门、岩州等地。凡是朝廷设置茶马司的地方,是官方进行茶马贸易的中心。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资本的大量进入,以致民间茶商取得了支配地位。所以明朝边境地区的茶叶市场,是官、商共同以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的贸易活动。明清之际,边境茶叶贸易十分繁盛,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商贾满于关隘,而茶船遍于江河。”色汝楫《南中纪闻》云:藏人“俗贵茶,中国携茶与之,即以金赠,虽一手掌茶,可博金一握”。正是由于藏族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十分旺盛,所以成为内陆商人获利之渊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陆民间的茶叶市场。明朝除边境茶外销严加控制外,内陆地区的茶叶流通只要不违朝廷“茶引”制度,民间茶商是可以进行贩运行销的,采取较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例如福建武夷山茶,明清时期茶叶买卖相当繁盛。清嘉庆《崇安县志》载:“武夷以茶名天下,自宋始,其时利犹未溥也,今则利源半归茶市。茶市之盛,星渚为最。”“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夷茗甲于海内矣。”到清代初期,武夷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国内,转运不绝”。其贩茶的商人,据衷斡《茶市杂咏》所记,武夷“茶业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其实,当时的茶商有两类,一类是外地大茶商至武夷来采办茶叶的,另一类是小商人自行担贩销卖。明清之际还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茶叶市场。广州市场以珠江南岸的茶叶加工业为支撑。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珠江以南三十三村,谓之河南”,这里“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 三十三村主要加工“煮以珠兰”,适宜外销的花茶。广州是一个与海外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市场。素以经商而闻名天下的南直隶徽州府,其业茶的大商人“北达燕京,南极广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外贸易口岸市场。明朝前期因防御“倭寇”,实行“海禁”。明朝同海外诸国的经贸往来,是以“朝贡”的形式来维系的,在此基础上生发并扩展了民间的贸易。同时,随着明朝海外移民的增加,茶叶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同明朝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皆尝来往广东”,因而广东地区在明代兴起了海外贸易。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群体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内陆市场积累了大量商业资本之后,厕身于海外贸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明清茶叶贸易发展中,特别是明中期以后,由于茶叶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地位的提高,茶商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激烈,出现了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的茶叶商帮。主要有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广东茶商、福建茶帮、徽州茶商,还有浙江的宁波、龙游商帮,江苏的洞庭商帮,江西的江右商帮等。他们在长期商贸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展了市场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又是中国传统茶业经济中心地位逐步丧失的阶段。从18 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使中国外贸有较大顺差。鸦片战争后至19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华茶出口贸易的繁荣时期,国门洞开,列强入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华茶一度独步国际茶市。19世纪80年代后期起,出口之数逐步减少,继之“销路实有江河日下之势”,陷入不可收拾之险境,这是华茶出口贸易的衰落时期。华茶从繁荣到衰落,帝国主义的扼杀是罪魁祸首,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是内在的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近代茶业终于走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自陈宗懋、杨亚军著主编《中国茶经》2011修订版(上海文化出版2011年10月第1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