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之二…

王发枝

<p class="ql-block">【寻路之二…】:如果说从城隍庙经城直街寻到冶山,用“一帆风顺”当为妥妥的话”(文见寻路之一),那么寻找晋安区文联小缪说的“邓柘祖居厅堂”、“历史遗跡--坊兜桥”与“孝友坊--牌楼”,则显得格外“瞌瞌碰碰”有些曲折离奇。</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住在晋安区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说实话还是觉得十分陌生,因为变化太大了。为此选择乘坐T 3出租车,按照小谬说的定位“晋安文化记忆舘”打车。谁料到这个司机把我带到一眼望去蛮是乡下的地方后,告诉我“文化记忆舘到了!”推开车门,我只见二三辆买水果与蔬菜的板车,没有记忆舘建筑的模样,“走错路了吧,那有什么舘呢?”“定位就是这里,在公路的对面?你绕着走一下!”望着对面的一座楼房与边缘上连接着的三座红厝。我信了,所以我就让出租车走了!但正如“过份相信别人就是伤害自已”,这“相信”让我为此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原来司机把我带到的地方是鹤林路6 5号的福州科技馆新馆附近。跨街后问新馆的保安和路过的行人“记忆舘在哪呢” --没有人知晓!瞧着时近十一点,决定骑单车打道回府。在晋安体育馆边上等红绿灯的我心有不甘,就拿出手机在百度上搜索“邓柘祖居厅堂”一一立马跳出其位于“东二环泰禾广场东北侧”。尽管此时已近11点,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的我立马骑着单车往泰禾广场骑去,不但找到了邓柘祖厅堂,还见到了移迁至此的邓家骅“故居”。尽管前者大门紧闭,后者作为“晋安区文化记忆舘”,建于清代的建筑虽说经过“修旧如新”,但多少给了我丝微的慰藉。最让我欣慰的是就在这附近找到了始建于宋代、民国时期重修的那座竹屿村坊兜自然村的行道桥:坊兜桥!这是一座桥下无水,卧于地面不到三五米的石板桥,昔日古桥的风采虽不复存在,但毕竟是竹屿现在能找到的最古老建筑之一了!除此之外还看到孤独地伫立在东泰禾广场边上署着“父子贤良”四个大字的牌楼。根据《福州郊区文物志》的记载“父子贤良”表彰的是邓迁和邓原岳父子:“邓迁,字世乔,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官至嘉兴通判时,筑城防倭,立有战功,工诗能文,著有《别驾集》。邓原岳,字汝高,邓迁之子,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湖广按察司副使,工诗,著有《西楼集》十八卷。”…虽说汗湿衣裳,但毕竟我还是圆满结束了这次的寻路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