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东的美篇

晓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川西之旅六 嘉绒藏区马尔康</b></p> <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下午离开丹巴,傍晚到达小金县住下。小金县(旧时称懋功)城很小,我们仅住一夜,第二天(10月17号)一早就起程前往马尔康市,行程140多公里,于下午到达马尔康市。</p> <p class="ql-block">  马尔康(<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语之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是</span>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首府,亦是嘉绒藏区的核心地区。嘉绒藏族是以农业为主,讲嘉绒语,主要生活在甘孜、阿坝地区的藏族人。</p><p class="ql-block"> 马尔康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土司衰亡的地方。其耐人寻味的藏族地区的土司历史,独特的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民居建筑、民族歌舞和节庆形式,以及美丽多彩的自然风光,成为当下国内最具引吸力的旅游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俯瞰马尔康市(借用网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马尔康的路上经过两河口镇。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召开的“两河口会议”的地方。“两河口会议会址”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两河口会议会址纪念馆”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会址纪念馆内外的建筑场景。当年的会议就是在两河口的关帝庙里召开的。原会址建筑于2008年地震中被损坏,这是震后重建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纪念馆内一幅当时会议情景的绘画,其中画有参加会议的16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博古、王稼祥、张国焘、刘少奇、邓发、凯丰、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李富春、林伯渠。</p> <p class="ql-block">  这是会址纪念馆后山坡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旧关帝庙的一间小屋。</p> <p class="ql-block">  会址纪念馆后山坡上的毛泽东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在达维与红四方面军李先念部会师,经懋功(现为小金县)到两河口与张国焘会合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洛甫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主要内容是: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继续北上,建立川陕苏区;反对避免战争,退却逃跑和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倾向。会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委员。</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后山的小花园内除了毛泽东的全身雕像,还立有参加会议其他15人的半身塑像。这是周恩来、朱德、洛甫(张闻天)的塑像。因篇幅所限,其他人未一一列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会议旧址纪念馆门前留照。</p> <p class="ql-block">  接近中午,我们由两河口镇到达马尔康市附近卓克基镇的“西索村”。这里是著名的“西索民居”和“卓尔基土司官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西索村的“西索民居”是川西嘉绒藏族最具典型且保留最完美的聚居村落,其海拔2680米,始建于清代,毗邻梭磨河岸,环境优美,风格独特。</p> <p class="ql-block">  跨过一条溪水上的藏式小桥即进入半山坡上的民居群落。</p> <p class="ql-block">  小桥上的转经轮。虔诚的藏民每路过小桥都要转动经轮以祈祷佛佑安康。</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的路标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西索村村委会在一条小巷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  西索民居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里的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石板小巷,画栋碉墙。</p> <p class="ql-block">  民居多为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和储物,第二层为厨房和住宿,第三层为经堂和客房,建筑风格独特,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  民居建筑形如碉垒,房屋四周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内部木结构互相支撑拉合,稳定性强。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讲究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浓厚。</p> <p class="ql-block">  在这雕梁画栋人家的门前小座留照却引来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我们门前拍照,惊动了此民居的主人梅朵女士,她十分友善地向我们介绍嘉绒民居和文化、习俗。交谈中获知,著名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是在这里上的中学,与梅朵是同班同学,当时梅朵是团支部书记,阿来是学习委员,都是班里的领导干部。她向我们讲述了阿来上学时的情况和后来创作《尘埃落定》前后的情形。使我们对这部小说和作者阿来有了更多的了解。这真是一个意外收获!</p> <p class="ql-block">  《尘埃落定》就是作者阿来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背景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翁在土司制度兴衰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嘉绒藏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小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以小说改篇的电视剧《尘埃落定》就是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西索民居桥头广场上的有关介绍。我之前居然没注意到,是老伴有心拍了照才让我弥补上这一疏忽。</p> <p class="ql-block">  “西索民居”的对面,隔一条小溪和公路就是有名的“卓克基土司官寨”。</p> <p class="ql-block">  婆娑树影下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卓克基土司官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正欲前往参观,却被一纸“官寨闭馆维修”的告示档在门外。原来官寨从今年6月开始大面积维修暂停对外开放,我们只好到土司官寨门前打卡拍照,扒门缝看看里面官寨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门缝中拍到的土司官寨里面的房屋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土司官寨也是红军长征在此召开 “卓克基会议”的地方。1935年7月初,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中央红军机关长征进入卓克基在官寨中曾停留一周,并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p><p class="ql-block"> 会议主要讨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span style="font-size:18px;">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解放被压迫的各民族,建立自由选举的革命政府,同时号</span>召藏族民众反对英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加入红军,实现民族自决。</p> <p class="ql-block">穿过西索村的梭磨河</p> <p class="ql-block">梭磨河上的“红军桥”。</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西索村河边商业广场的这家饭店吃完午饭就去参观“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览介绍了当年红军长征在四川马尔康地区的战斗历程及发生的事件,以及与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p> <p class="ql-block">  离开西索村,北行10公里左右就到马尔康市了。进入市区找好住地安顿下来已经六点钟了。经酒店老板介绍,我们来到附近叫“嘉绒朗玛”的美食广场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  “嘉绒朗玛”牌楼边的“嘉绒美食”小街景,吸引着外地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特色餐饮。</p> <p class="ql-block">  “嘉绒朗玛”里的街景。街道两侧是大大小小的各色餐饮店铺。</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选了一家专做具有当地特色“菌汤锅”的小店,点了一个“菌汤排骨锅”(110元),各种野生菌加上排骨肉,味道鲜香。</p> <p class="ql-block">  吃完晚饭,天已黑了。但城市並未安靜下来,许多居民群众纷纷来到街头广场跳起嘉绒特色的锅莊舞,既是休息娱乐又是锻炼身体,成为马尔康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吃过早饭,我们来到马尔康市西边13公里处的松岗镇的著名景点–––“柯盘天街”。</p> <p class="ql-block">  “柯盘天街”是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其始建于唐贞观8年,始祖为盘热(又名柯盘,传说是西藏王室首派东征的上将军)。其建筑规模、险要地势和精美的嘉绒建筑使其成为马尔康的一处经典景观。</p><p class="ql-block"> 沿着台阶缓步而上,去体味那建在天上的街巷,去感受那嘉绒历史的苍桑!</p> <p class="ql-block">  “柯盘天街”,是一处古老的,由石木构建的具有嘉绒藏族特色的民居群落。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通向山颠,从山下望去,宛如天上人间,空中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  天街尽头的两座高耸的碉楼,是柯盘天街标志性的建筑–––“松岗直波古碉”。</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蜿蜒曲折,连接着每一个古老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的传统藏式建筑,展现出嘉绒藏族人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审美。每一栋房屋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鲜明的民族风情习俗,让人不禁驻足,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古街巷中既有反映嘉绒藏人日常生活的情景雕塑群像,还有街角处的现代抽象艺术作品,给苍桑厚重的天街古居增添了生活情趣和幽默诙谐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从天街上俯瞰远处的松岗镇。</p><p class="ql-block"> 马尔康市附近还有两个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即“昌列寺”和“更达寺”。前者海拔较高,且要行驶10几公里盘山路,我们放弃了。后者,因我们要在中午赶到“米亚罗”和“毕棚沟景区”,时间来不及,也忍痛割爱了。所以,从“柯盘天街”下来就直奔“米亚罗”和“毕棚沟景区”,结束了马尔康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