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武侠小说情结

大兵小桥

<p class="ql-block">我的武侠小说情结</p><p class="ql-block">文/大兵小桥</p><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岁月里,我很喜欢收听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节目,其中最是郑达的“古仔”(故事)使我着迷。他琅琅上口的新派武侠小说传奇,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的电视还是黑白的小电视,看来看去只有珠江同岭南两个頻道,于是收听电台广播就成了大伙茶余饭后最热门的娱乐节目,我对经济台每天中晚两次的《广播小说》却情有独钟! </p><p class="ql-block">  我听达哥的第一部“古仔”是岭南小说家戊戟的《武林双剑》。《武林双剑》的故事梗概依稀记得:主人公董子宁是武林玄武派的弟子,为人忠憨耿直,热血心肠,不经意结识了魔教小魔女白燕燕。于是被玄武派不分青红皂白赶出教门,并且被迫服用化功丹,使其苦练了十几年的内力顷刻灰飞烟灭。后来,董子宁偶遭奇遇,练成九阳神功,更与白燕燕珠联璧合,双剑走江湖,扶危济困,威名远扬。  </p><p class="ql-block">   达哥讲得有声有色,里面的人物,什么怪乞丐、马骝精、一枝梅……达哥居然能用不同的腔调口吐莲花,无一雷同。董子宁的傻憨,白燕燕的刁蛮与柔情,怪乞丐的玩世不恭……达哥只用一张嘴就表演得淋漓尽致。最有创意的是,达哥讲“古仔”,开头和结尾总是不拘一格的。  </p><p class="ql-block">  很多名家讲“古”,开头总来一句“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结尾总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达哥呢,讲得自然衔接,经常用“古仔”里面的人物的腔调来结束,往往使我猛然一愣,过后才恍然大悟。 真正是觉得“广播小说,荡气回肠,赏心悦耳,老少咸宜”!</p><p class="ql-block"> 我想,对于武侠小说,咱听的是那种意境:月黑风高之夜飞檐走壁如履平地;咱看的是故事情节:险象环生之余一波未平一浪又起。</p><p class="ql-block"> 上了小学后,逐渐的认识了一些文字,便想从书的天地里找出侠的世界。但当时学校内连一些课外书也找不到,有的只是“第一课堂”和一些同学私带的小人书连环画,更别提那些武侠小说了。 </p><p class="ql-block"> 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章回体《薛刚反唐》(当时正读三年级),《薛刚反唐》是中国的传统故事。书中记载薛刚是两辽王薛丁山的儿子,生性好打不平,好惹事。元宵节上打死太子、惊崩圣驾,闯下大祸。薛丁山一家连累被武则天灭门。后来薛刚独自逃到西辽,搬来大军。辅佐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 </p><p class="ql-block"> 那是哥哥不知从哪儿借来的书,封面粗糙,书页泛黄,有好几处还破损了!书的每一章标题都是用七字双语,如“薛丁山全家遭刑, 樊梨花法场脱难;徐孝德诛斩四将 ,李承业中计被擒; 徐美祖义释好汉 ,武丹池顺女归唐;”章回过百,内容还有很多生字我不认识的,于是找来字典查了看,看了查,硬是把整本书囫囵吞枣般读完了,当时那股热情劲儿甭提有多高了! </p><p class="ql-block"> 后来陆续看了李凉的杨小邪三部曲:《杨小邪》,《小邪神》和《杨小邪发威》以及戊戟的传奇系列:《神州传奇》,《黑鹰传奇》,《黑豹传奇》……后来我背着家人用积攒多年的压岁钱买了一系列。每每买了新书,总是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打开,叫店员盖上一个大红印章,然后满心欢喜地捧读在手!那些书都被我像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也让我翻了无数次,连书的颜色都变了;还有些借给同学,借来借去最后不知所踪,正应了那句老话“书非借不能读也”。</p> <p class="ql-block">  上了初中后,我对武侠小说渐渐有了“宗派”意识,我是先认识梁羽生后接触金庸和古龙的。 梁羽生小说的语言,以章回小说的形式来陈述,多用诗词歌赋和民歌俗语,富有神采;金庸小说的语言,典雅古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且又诙谐逗趣;古龙小说的语言则是多采用短句,力避平铺直叙,挥洒肆纵。 </p><p class="ql-block"> 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且自成一家。他笔下的侠士,各个“身无半亩,心怀天下,破读万卷,神交古人”,与金庸、古龙笔下的侠客有很大区别。梁老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我读到的第一本梁派武侠是《白发魔女传》,而后我们陆续读到他的《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等,梁羽生小说里最喜欢的人物是张丹枫,喜欢他的一袭白衣,喜欢他的坐骑“照夜狮子马”,更喜欢他无人能及的那份情痴。“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言会得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 class="ql-block"> 金庸作先生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他的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诸如脍炙人口的《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等。金庸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感觉真实。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郭靖、黄蓉、令狐冲、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甚至是灭绝师太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古龙的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短句居多,像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人皆怜样、狼独悲伥……他的《萧十一郎》《陆小凤系列》和《楚留香系列》就象地下埋藏百年的佳酿那般醇香!</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校园里刮起了一阵阵“小说风”。从初一到初三,半个校园都是小说迷,大多男生痴迷于武侠小说,而女生则多数青睐琼瑶三毛岑凯伦的言情小说,也有刚柔相济者照单全收,并相互传阅。于是大伙常常上课偷看,甚至逃课看书,不一而足,令家长老师们大为头疼。</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上了高中,课程虽然紧了起来,但我同武侠小说的感情却更深了。武侠小说的主角,绝大多数是男人,承担着或道义,或野心,书写着生命的传奇,而书中的女人,大多是围着主角转的衬托,仿佛围绕花的蝴蝶,数目越多,越见这花的芬芳艳丽。一向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代入主人公,享受众美围绕,掉在脂粉堆里的感觉,像韦小宝、杨小邪、陆小凤……</p><p class="ql-block"> 高中时看书有了这种别样的感觉,好像字里行间总充满着别样的情愫,于是身陷其中抽离不去!江湖情仇、武林恩怨、铁汉柔情、侠女忠烈……每每读到精彩处,不禁拍手称快,好像自己就是书中主人公一样,快意江湖!</p><p class="ql-block"> 高考落榜后,我毅然应征入伍。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的“武侠仗义”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中潜移默化成了“军人意志”,我的思想觉悟也上升到了国家精神和民族大义的高度上来。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从武侠小说的世界里走了出来。立志在人生的舞台,演绎好属于自己的每种角色,做自己的主人公。</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自己喜爱做“英雄梦”,梦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个大英雄,惩恶扬善,扶危济困,行侠仗义。但武侠大师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国保家,才是侠义的根本,侠义是英雄的内核,而英雄是侠义的躯壳。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不能忘记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大侠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