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盐城博物馆

晓闻琴瑟和鸣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地方以盐立城,</p><p class="ql-block"> 有一座城市以盐命名,</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以盐承载着曾经“赋半天下”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江苏盐城。而盐城博物馆,就像是一座时空之门,引领我们走进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探寻那精彩绝伦的盐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盐城的历史,是一部与盐紧密交织的传奇。自古代起,盐城就因盐而兴。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海盐生产条件,广袤的滩涂、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使得盐城成为海盐的重要产地。在盐城博物馆中,一幅幅古老的画卷、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盐城盐业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简陋的煮盐工具到逐渐规模化、专业化的制盐工艺,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盐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那粗糙的陶罐、古朴的铁锅,无不诉说着煮海为盐的艰辛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博物馆的展厅,我们能深刻感受到盐城在盐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这里不仅是盐的生产地,更是盐文化的汇聚之所。在历史的长河中,盐城的盐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运往全国各地,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博物馆里陈列着的盐运航道图,如同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那些密密麻麻的路线见证了盐城盐业贸易的繁荣昌盛。船只穿梭、商贾云集,盐城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枢纽,围绕着盐业发展起来的城镇日益繁荣,人口汇聚,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 盐城博物馆内,我们也见证了盐业的由盛转衰,废灶兴垦的过程。明朝在前代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两淮盐区治理体系,又从北方传入砖池晒盐技术。明清时期两淮尤其是盐城的盐产量及所纳盐课场均居全国前列,至清代中叶达到历史鼎盛。清末,境内盐区因海岸东迁,制盐的亭场灶地距海日远,卤气日淡,海盐产量急剧下降,难以为继。而此时,在张謇等人的推动下,废灶兴垦,改良土壤,种植棉花。由此带来的农垦文化为盐城的海盐文化续写了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在盐城博物馆中,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盐的气息,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里是盐城的灵魂所在,是我们了解这座城市历史的重要窗口。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盐城在盐业发展中的辉煌成就,更让我们感受到盐城人民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走进盐城博物馆,先看一看《前言》:</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前,以盐立城;一千年间,赋半天下。</p><p class="ql-block"> 天下看盐城——依淮傍海,有渔盐之利;连吴接楚,为交融之区。</p><p class="ql-block"> 盐城为天下——农耕时代,以盐筹国赋,而盐城一地之盐赋,在其鼎盛时期,点天下赋税近半数之巨。</p><p class="ql-block"> 海盐丰饶,孕育了盐城的海盐文化;海盐厚礼,又伏使四方之民不断的被迁徒至此,几千年间不绝如缕,形成了盐城独特的移民文化;海盐日薄,代之又兴起农垦文化;海潮浸溢、百川入海,特别是黄海夺淮,使下河泽国的盐城在长期地治水害、兴水利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水利文化;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成为主流。而这些文化的陶铸无不有天下王朝兴替、时代风云际会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盐城,就这样在宏阔的“天下”画卷上书写自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依淮傍海,淮夷生息。</p><p class="ql-block"> 盐城地处淮河尾闾、黄海之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塑造着人文与历史。距今约6000年前,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其文化面貌以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为主。夏商时期,本地的先民有了自己的名称——淮夷。</p><p class="ql-block"> “淮夷”之地不断地接纳南来北往的先民,共同创造了盐城最初的人文现象。</p> <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现</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盐城境内的海岸线在“西冈”一线,“西冈”北起阜宁羊寨,经喻口渡黄沙港蜿蜓起伏,沿龙冈、大冈一线南入东台境内。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存多在这一带发现,表明在约6000年前,境内巳出现点状墩台先民聚落,并表现出良渚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阜宁出土新石器时代的三足红陶钵。</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泥质浅灰小口陶壶。</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工具。</p> <p class="ql-block">  阜宁陆庄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鼎。</p> <p class="ql-block">  商周先民</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约3900年至3300年的夏商时期,盐城境内西冈以东开始形成新的海岸线,即被称为“东冈”的施庄、上冈、盐城、草堰、东台一线。境内发现的商代晚期遗址出土器物表明,当地主体文化已融入中原文化和文明体系。 </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江淮地区已出现多个淮夷小国。淮夷与周多次交战,《诗经》记载“既克淮夷,孔淑不逆”。鲁侯伯禽南迁奄民、吴王夫差封其民于江淮之间,这是本地的早期移民。春秋战国时,境内先民属于吴国、越国、楚国。</p> <p class="ql-block">  盐都龙冈中学出土的商(公元前1600~前1 1046年)半月型双孔石刀。</p> <p class="ql-block">方格纹陶卣。</p> <p class="ql-block">  建湖出土战国(前475~前221)的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  煮海之饶,以盐立城</p><p class="ql-block"> 秦汉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的盐城</p><p class="ql-block"> 秦朝推行郡县制,本市郡域分属九江郡、泗水郡。汉朝初郡国并行,境内曾有射阳侯的封地。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煮海厚利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因而在此置盐渎县,设盐铁官署。业发展吸引了外来移民人口,促进了盐郡的出现和繁荣。</p><p class="ql-block"> 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地处南北争锋、四方交汇之区的盐渎,依托盐渔之利在动荡中前行。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改盐渎县为盐城县。由“渎”而“城”,正是盐城以盐立县、因盐立城,不断递升光大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置县盐渎</p><p class="ql-block"> 汉初,郡国并行。境内先后属荆国、吴国的东阳郡管辖。吴王刘濞招民煮海为盐,势力雄厚,参与发动了“七国之乱”。盐业的发展及其厚利推动了本地地位的提升。汉武帝时在此设置盐渎县。盐渎故城及盐铁官署在今市区范围内,其时沿海遍布盐场,城镇渐趋繁荣,生产以盐业为主,农业、渔业及手工业也有发展,並不断地有移民前来,在为煮盐增加劳动力的同时,也使本地文化融汇四方、“俗参吴楚”的特点继续得到持续和强化。</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行了“盐铁官营”,并设置盐铁官进行专营。在古射阳东部的黄海之滨、今盐城市沿海地区,是当时煮盐业的中心之一,场灶罗布,商民集中,且境内盐河纵横。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划出单独设县,名为盐渎县。</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置盐铁官,管理煮盐冶铁之事,民间敢私自铸铁煮盐者,给予左脚带镣铐,没收器物的惩罚。当时全国设32处盐铁官署,盐读即为其中之一,足见其重要地位。盐铁官署的的设置提升了盐渎县的地位,也推动了盐渎社会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铜箭头</p> <p class="ql-block">亭湖区出土的汉代弦纹双系釉陶壶。</p> <p class="ql-block">汉铜镜</p> <p class="ql-block">  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梅瓶以口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该梅瓶施青釉,釉色淡雅,釉面光泽,胎体轻薄,扣之有声,有类玉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汉代漆器</p> <p class="ql-block">汉代漆盆</p> <p class="ql-block">陶纺轮</p> <p class="ql-block">木俑</p> <p class="ql-block">青釉凤鸟纹双系瓿。</p> <p class="ql-block">东晋“东汉王铭墓砖。</p> <p class="ql-block">  赋半天下,人文璀璨</p><p class="ql-block">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盐城</p><p class="ql-block"> 从隋唐至明清,盐城居于全国主要海盐生产中心的地位达千年之久。在盐业官营、盐税为国赋重要来源的财税体制下,“两淮盐税甲天下”实至名归。盐城境内的盐场堪称淮盐中坚,占国家赋税近一半之巨,正所谓“赋半天下”。</p><p class="ql-block"> 盐业的持续发展兴盛,境内的日益富庶繁华,使盐城居于“上县”之列。官绅士人于此地开府办学,富商大贾于此地经营安居,南北移民于此地世代繁衍,盐城逐渐孕育了尚人文、重气节,勤劳勇敢、开放包容特质的海盐文化。</p> <p class="ql-block">  位列上县</p><p class="ql-block"> 唐中期时第五琦、刘晏先后任盐铁使,恢复盐业专卖,实施“权盐法”,江淮盐赋成了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刘宴立十监四场,其中盐城监、海陵监的盐场基本在今盐城境内,盐城监年产盐四十五万石,海陵监年产盐六十万石,产量居全国之首位。唐元和六年(811),盐城升为“上县”。</p> <p class="ql-block">  新罗王子金士信在盐城入境</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年间(806—820),新罗国王子金士信乘船来唐,出海后即遇上恶风,随行船只被风浪吞没。金士信九死一生,随浪漂浮,来到楚州盐城。县知事得知他是新罗王子,以礼相待,送他去京都长安。</p> <p class="ql-block">隋青釉莲瓣四系纹罐。</p> <p class="ql-block">隋莲瓣纹四系盘口壶。</p> <p class="ql-block">唐青瓷四系罐。</p> <p class="ql-block">唐青釉莲瓣纹八系罐。</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的盐城</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盐城确立了盐业生产的中心地位,为区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海盐文化为底蕴的人文精神至此发展、光大,标志性人物与事件留名青史,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p><p class="ql-block">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p><p class="ql-block"> ——宋. 杨万里《初入淮河·选一》</p><p class="ql-block"> 韩瓶:韩瓶是一种筒形陶瓶,多为小口,弧肩,直腹,下部斜收,小平底,饰旋纹,双系或多系。厚胎,瓶外略施一层薄青釉,呈灰棕色或黄绿色。瓶的肩部可系绳,便于携带。相传韩瓶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部队所使用的“行军壶”,主要用于装粮、盛水。</p> <p class="ql-block">宋黑釉茶盏。</p> <p class="ql-block">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p><p class="ql-block">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p><p class="ql-block">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p><p class="ql-block">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p><p class="ql-block"> ——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p><p class="ql-block"> 宋代茶酒器</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饮茶之风非常流行,在民间,茶等同于米、盐,每天不能或缺,所谓“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斗茶的习俗随着饮茶之风而产生,人们视之为“盛世之清尚”。宋元时期的盐城总体上处于经济文化的上升期,境内出土大量的茶器、水器正是当时饮茶之风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宋代瓷枕:瓷枕始烧于隋代,最初为脉枕,后逐渐演变为日常寝具,一般在夏天使用,具有清凉肌肤、爽身怡神的作用。宋代是瓷枕发展的高峰期,造型多样,做工精巧,装饰手法丰富。</p> <p class="ql-block">  元(1206~1368),淮沭河工地出土的“官”铭四系瓶。</p> <p class="ql-block">铜钱</p> <p class="ql-block">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池台。</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p><p class="ql-block">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p class="ql-block"> ——晏殊《浣溪沙》</p><p class="ql-block"> 晏殊(991~1055),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大中祥符三年(1010),晏殊任西溪盐仓监。他首先按监法制度,梳理仓库登记排垛、进出帐目、安全管理等,使仓库事务为之一新。又以海潮泛滥等因,向朝廷具文,免除灶民先前积欠的盐课。不久淮杨地方遇干旱饥荒,晏殊将灾情上奏,与地方官一起赈济灾民。</p> <p class="ql-block">盐都区义丰镇仇村出土的宋代陶砚。</p> <p class="ql-block">  陆秀夫(约1238~2279),字君实,1238年生于盐城长建里(今建湖建阳镇),少聪慧,十五岁州试时名列榜首,得中贡生;宝佑四年(1256)中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后官至宋左丞相。南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崖山海战兵败后,陆秀夫对小皇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被元兵俘虏)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遂携玉玺,背负负幼子一起,从容赵海而死。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等抗元名臣并称“宋末三杰”。</p> <p class="ql-block">  繁荣多元</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盐城</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大片新生的海涂,为晒盐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平台,至清康雍乾时期,江淮盐业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盐业的持续兴盛,促进了范公堤一线众多城镇的兴起。这一时期,以移民文化、泰州学派、书院兴起、小说兴盛等文化现象与成果迭出为标志,盐城经济文化呈现繁荣、多元的发展态势。</p> <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盐城县“文昌阁”石门额。</p> <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盐城县“先农坛”汉白玉石刻。</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五年,“古云梯关”石刻。</p> <p class="ql-block">清“阜”、“三阳”铭盐城县城墙砖。</p> <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大运河河堤“钦工”铭燕尾扣。</p> <p class="ql-block">  市井喧阗</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盐城经济的又一个繁盛期。串场河连接境内各盐场;以盐场、盐仓治所为核心形成的许多集镇迅速发展,明代中后期境内居民巳达到2.3万户、约14人。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等因素带来市井繁华、百业兴旺。本埠海盐海产,四方奇珍、杂货,纷纷在此集中、转运。</p> <p class="ql-block">市区北门外出土的清朝玉镯。</p> <p class="ql-block">  原盐城米市小学出土的“广元熙福源”铭银锭。</p> <p class="ql-block">淮沭河工地出土的清“喜生贵子”铜镜。</p> <p class="ql-block">亭湖区伍佑出土,清代青花缠枝莲纹挂灯。</p> <p class="ql-block">  明,酱釉印花人物纹瓷碗,盐城市区北门外出土。</p> <p class="ql-block">  三位曾在盐城任职或居住的著名作者,分别是:《镜花缘》作者李汝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五彩人物纹大花瓶。</p> <p class="ql-block">清,青花开光杂耍双兽耳扁瓷瓶。</p> <p class="ql-block">  沧桑巨变,历史新篇</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盐城</p><p class="ql-block"> 晚清的盐城,盐业经济逐渐走向衰弱,“废灶兴垦”和随之而来的通海移民,推动了境内农垦经济与文化的兴起。近世的革新思潮、革命运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盐城的建立,打开了境内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局面;特别是新四军东进到达盐城后,开辟、巩固和建设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抵抗日本侵略、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盐城人民踴跃参军支前,为翻身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近代变革</p><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境内“兴垦植棉”逐渐取代了“煮海为盐”,伴随大批通海移民的到来,农垦文化兴起;盐城的一批热血志士在近世变法图强、推翻帝制的斗争中,立革命潮头,发时代新声。盐城,一方勇于变革的热土,在时代的大变局中蔚然兴盛。</p> <p class="ql-block"> 废灶兴垦</p><p class="ql-block"> 清末,境内盐区因海岸东迁,制盐的亭场灶地距海日远,卤气日淡,海盐产量急剧减少;而淮南制盐以草煎为主,草价日涨,盐利日薄。部分灶民开始弃灶私垦,并最终得到政府许可。在张謇等人的推动下,盐城境内先后成立了近百家盐垦公司,吸引了大量通海移民,带来土地改良、种植棉花的技术。废灶兴垦带来的农垦文化为盐城海盐文化续写了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衍织之碑:清同治年间,东台知县欧阳铠破天荒地在东台推广种棉织布。同治十年(1871)秋,东台第一次大面积种植棉花获得成功,不仅改善了当地民生,也是后来大规模废灶兴垦植棉的前奏。光绪元年(187 5)东台立《衍织之碑》,纪念欧阳铠的开拓之功。</p> <p class="ql-block">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张謇力主废灶兴垦,1918首先到射阳鲍家墩一带创建华成公司,围垦灶塘、草滩75万亩,当年垦植5万亩,后又在伍佑、新兴场以东,开办大纲公司,围垦24万亩,同时还在淮河以北一带开办新通、新南、余泽、新农、奉和、大佑等公司,垦地几十万亩。在张謇的直接影响下,到1024年的短短六七年的时间,范公堤以东大部分土地被围垦,盐灶被废置。</p> <p class="ql-block">  红色盐城</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盐城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开辟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之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顾正红(1905~1925):盐城滨海人。1121年家乡遇水灾,随母亲流落到上海,后在上海日商内外绵九厂、七厂当工人。在上海,他参加了工人夜校的学习和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活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很快成长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在反帝爱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年仅20岁。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上海和江苏省滨海县分别建立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其家乡被命名为正红镇、正红村。</p> <p class="ql-block">  1926年冬,中共上海区委委派党员朱步景、黄进到盐城城东区进行农民运动调查。同年底,南京东南大学中共党员陶官云回盐城宣传马列主义。1927年秋,中共党员,码头工人李润生从上海回到盐城正便乡南舍村,秘密联络进步青年发展党员。上海法政大学学生仇一民利用寒暑假在盐城、草埝、大冈一带宣传革命,发展党组织。自此,中共组织开始在盐城萌芽,并于1927年冬成立中共盐城县委。</p> <p class="ql-block">  星火初燃</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在外地读书和做工的盐城籍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遵照党组织派遣,他们先后从上海、南京等地回到家乡,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农群众,欢迎北伐,发展党员,点燃家乡革命火种。</p> <p class="ql-block">  从盐城走出参加革命,曾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的王瀚、胡乔木。</p> <p class="ql-block">  华中砥柱</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性抗战。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打开苏北抗战新局面。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被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叶挺、陈毅、刘少奇为华中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及政委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1940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确定苏北作为“发展华中”的战略突击方向。根据中共中央及中原局的战略部署,苏南新四军陈毅部与华北八路军黄克诚部,南北推进,协力开辟苏北。1940年10月10日,北上的新四军第二纵队六团先头部队与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支队的先头部队在白驹镇北狮子口胜利会师。新四军、八路军胜利完成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任务。1940年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24日,总指挥部迁至盐城。</p> <p class="ql-block">土盒子枪</p> <p class="ql-block">大刀</p> <p class="ql-block">  迎接解放</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盐城人民英雄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和全国人民一起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自己的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收复叶挺城,歼敌一师”的捷报。</p> <p class="ql-block">徐进烈士用过的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苏北各市县解放时间表。</p> <p class="ql-block">军功状</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回溯盐城历史,海盐业的兴与衰是感知其地域文化发展起伏的脉博。而盐业的兴衰从来又与时代的统一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动荡等天下大势休戚相关。因此,盐城的盐业乃至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节点,基本都是在汉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时段中相对统一、稳定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海盐的生产及其管理与销售,围绕盐业生产的一次次移民,使盐城有了来自全国范围的官僚、士人、商贾、手工匠人、农民等,他们不断为盐城的社会生产、文化经济等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不仅使盐城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面目,而且涵养了勤劳协作、包容大度的地域文化精神。党领导下形成的红色文化与铁军精神为盐城的嬗递丰富了内容、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时代风潮往来接,赋半天下的盐城风采必有新的续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