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区体育公园(聊城体旅融合研学基地)

不忘初心

<p class="ql-block">聊城市东昌府区体育公园</p> <p class="ql-block">聊城体旅融合研学基地位于柳园路与清平街路口西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是集体育研学、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休闲体育、团队拓展等多功能为一身。</p> <p class="ql-block">可同时接待2000名及以上中小学生、儿童进行体育研学,是儿童青少年开展体育研学、自然生态教育、国防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研学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基地服务宗旨是让每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深刻且快乐的开展体育教育,拥有新的体育体验,引领孩子们在自然和社会的参与中探索新世界,获得新知识,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聊城体旅融合研学基地主打休闲体育体验。</p> <p class="ql-block">目前设置奥林匹克文化展馆及20余项体育项目场所,其中包括棋类、丛林运动、高尔夫、足球、飞盘、橄榄球、棒垒球、智慧跑道、龙舟、露营、泵道、轮滑、滑板、射箭、攀岩、军事体育、马术、斯巴达勇士、航模、定向运动、陆地冰壶、野外生存、体能等。</p> <p class="ql-block">运河滨水绿地说明:</p><p class="ql-block">滨河景观设计融合多远的休闲康健功能,风貌上生态性+自然性为主。河道蓝线宽度控制在100m,河道断面设计满足游客游船通航需求和二干渠灌溉时用水的要求,结合格宾石笼生态驳岸的打造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在植物覆盖区形城小气候的性态环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浅滩植物,确保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廊道宽度结合两侧城市道路控制在50-200m。</p> <p class="ql-block">多元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增强滨水岸线与腹地空间的联系。一条慢行步道是贯穿场地南北的生态走廊,沿线串联湿地栈道、生态绿岛及重要的景观节点。</p> <p class="ql-block">靠近冠英路中段设计有约8000m2的阳光运动场地,南段主打约400m2。运河茶屋并设置屋顶观景平台,此为该段运河之畔两处特色景点。场地内有冠英广场、松桂广场、尚仁广场、府前广场等多处供市民公共互动场所,上下游河段各布置一处游船码头,增强了水上游线;</p> <p class="ql-block">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通过文化溯源将此处打造为山地公园,利用堆山理水的设计手法达到一种清可旷深远的意境,强调山野、水野的自然情趣为营造山涧空间效果,堆山主峰位天北侧的凤舞云台高达约20m、辅峰位于西侧与主峰相趋相承,顾盼生情;南面缓坡石矶绵延起伏的山恋顺势而下,形成山涧。</p> <p class="ql-block">聊城古城</p> <p class="ql-block">山上设邻水溪谷回廊一座,平台挑出池岸,山腰石洼处打造旱溪花镜,沿溪向下得一泉便是花溪叠瀑的水源地,水流顺势而下,水面连续叠瀑形状力求曲折自然,园中水面,以聚为主,山下聚为一潭碧水取名镜湖;</p> <p class="ql-block">山南设置约2000m的游客服务中心,面向镜湖覆士于山脚下,在这里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融合了自然美学的市民休闲河滨绿道,到访的人们可以更加亲近自然享受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冲为南北两段,从面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位于聊城市下辖的阳谷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境内,全长97.5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船闸 由于京杭运河聊城段所经过的地区南北落差较大,且无水源补给,为了“以节蓄泻”,确保运河畅通,元明清时相继在这一段河道上兴建了三十余处船闸,因此也被称为“闸河”。目前保留下来的主要有周店闸、张秋上闸、张秋下闸、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八座船闸,其中又以周店闸保存最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聊城周店闸位于东昌府区凤凰办事处周店村,原名周家店闸,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包括南闸、北闸和月河涵洞三部分,是运河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复式船闸。南闸长31.37米,宽38.46米 ;北闸长22米 ,宽31.13米 ;月河涵洞长26.65米 ,宽11.2米 ,高5.3米 。南北闸间距66.20米 ,均为条石砌筑,结构形式大体相同。闸上有民国张鸿烈题额,附近有记事碑三通。其他闸多数建于明代,建筑结构合理,施工精细,是研究运河水利发展历</p> <p class="ql-block">辛闸位于聊城城北嘉明工业园北的辛闸村,是古运河上的一个节制闸,辛闸始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辛闸是聊城境内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船闸之一。</p> <p class="ql-block">梁乡闸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镇梁闸村东5米,京杭运河老河道上。建于1411年(明•永乐九年),闸跨南北向河道,闸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闸西侧、东北侧为现代民宅,主要由两侧石砌燕翅及闸口构成。燕翅系长方形青石材砌成,现存十余层高,两翼向外延伸,上部砌石保存较好,两侧路面上仍可见砌石基体,向西延伸约32米,闸口由两侧的燕翅围拢而成,为水流、船只通道,长约5、宽约7.5米,中部原为闸门所在,两侧还有宽约30厘米、深约6厘米的闸门槽。燕翅砌石外侧为堆筑土。建国后,1951年重新治理张秋镇至临清河段,维修梁乡闸,辛闸现仅存闸根及燕翅。梁乡闸为当时运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其设计精巧,施工精细,是研究运河漕运历史及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不仅是当年漕运兴盛的见证,尤其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近代水利工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土闸遗址</p> <p class="ql-block">聊城土桥闸遗址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京杭大运河段上,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是当时运河上的重要水利设施。2010年8月至1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聊城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聊城土桥闸遗址是目前大运河上被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可以说是运河第一闸,2011年评选为全国文物考古十大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聊城运河大码头</p> <p class="ql-block">原属于辛闸的一对镇水兽,现在聊城大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聊城山陕会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