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名字是一个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进行识别和区分的重要标识,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称呼,常常承载着家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特定的文化寓意。名和字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内容,简单来说,名是个人的基本称呼,通常由父母或长辈在出生时赐予,也称为乳名或小名;字是成年后由师长或自己取的别名,用于社交场合,也称为大名或官名。</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前,孩子出生后其父母亲给取乳名一般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矩,多数是随便取一个名,在这种看似随便中往往传递着丰富的家庭信息。</p><p class="ql-block"> (1)乳名带母姓。如安牛红,一看这个名字你就会想到这孩子是安沟或征反坡的,他母亲可能是牛沟娘家。这种起法在当时孩子的乳名中相当普遍,如燕锁、王娥、李柱等等。</p><p class="ql-block"> (2).以弟兄姊妹排行取名。一个人如果叫老旦,那他很大程度在家里是长子;如果叫二黑,就是二儿子,如果叫末女,最后一个女儿。</p><p class="ql-block"> (3).一个家庭无儿,在别处过继来一个,往往前面有个引字,笔者就是这种情况,乳名引生。有的家庭生一个女儿,再生一个还是女儿或者婚后好几年不生育,父母亲不得不去儿女多的家庭抱养一个,取名引弟、招弟,希望他(她)能带出一个弟弟来。</p><p class="ql-block"> (4)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即生了一个儿子,父母担心他有七灾八难长不成大人,于是乳名取一个很难听的名,这种乳名在那个年代很多见,如有人叫狗糞、狗旦、丑锁,还有孩子名字叫黑女的,却是七尺男儿,大约都是这种情况。</p><p class="ql-block"> (5)以孩子出生的月份、季节或胖瘦等取名,如七斤,出生时重七斤;腊梅,一定是腊月生的女孩;伏锁,伏里出生的,还有带牛、虎等字儿的可能和属象有关。</p><p class="ql-block"> (6)以动物为名。龙社、龙锁、李虎,双豹、兔娃、羊羊等很常见的乳名。男孩以龙或虎,女孩以凤为名的都是当时高大上的名。</p><p class="ql-block"> (7)以孩子出生的环境或重要节日取名。以前听过一个女孩叫竽篮,据说是母亲外出走到半路突然要生了,生下孩子后用当时的很普遍使用的竹篮子提回家的,所以取这名。还有反映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的象建国、立社,跃进,公社等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8)对孩子寄于美好愿望的乳名,如进金、进银、财旺,这些名字是希望孩子以后钱财两旺;还有满库、有粮等是希望孩子以后不缺吃穿;锁兴、有才、福兴等这一类名字反映了一个家庭对儿孙寄予美好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以上列举的只是当时取名的一些大概情况,而女孩子一般一辈子只用一个名字,多数由父母亲给取,在封建社会妇女受歧视,死后在墓碑上只能见到李氏、王氏等,而见不到她们的真名。男孩除了乳名之外,一般都有大名或者叫官名,实际就是名字中的字。</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社会人口流动很少,往往一个小村就是一个家族,同家族的取大名都用辈字去区分辈分。辈字也叫"范字"、"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象我们安沟就有辈字,从第三代起分别是:"邦世文自本落洪德东凤全裕广宏"。我们这一辈是“裕”字辈,那么同辈人名字中都带“裕”字,裕祥、裕宏、裕邦等,看名字就知道是哪一辈人。这种按字辈取名字的方法据说开始于宋太宗赵匡胤,大概因为皇室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往往分不清辈份,于是赵匡胤便规定了每一辈子孙必须在名字中用到的字,以后逐渐发展到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明清普及到普通家族中,这种以字辈取名的形式对凝聚家族力量,明析同族长幼关系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个传统到文化大革命时大部分村庄基本终结。</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人的名字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就是起外号。外号也叫“浑名”、“绰号”,一般是由熟悉的人根据其性格特性等所起的非正式的名字。我们村里我的父亲那一辈的老弟兄们就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外号,而且这外号的使用率比名字还频繁,有的名字几乎被遗忘。我的一个伯伯他脾气不好,总爱发火,大家都叫他“穷火”,还有一个性格慢,说话办事慢腾腾的,取外号“老晕”……这在我的记忆中是父亲那一辈十分特別又有趣的现象,往往想起来就觉得很亲切,那些长辈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名字往往与社会发展、居住环境、文化氛围都息息相关,文化大革命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父母给孩子取名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回想几十年前那些取名字的事,觉得还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是值得记述的,闲暇之余便将记忆变成了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