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所 积善流芳----走访陵阳所村

小桥流水(LM)

<p class="ql-block">  古无青阳,早有陵阳。而在陵阳镇,所村又最为古老。</p><p class="ql-block"> 这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一处“自得其所”之地。</p> <p class="ql-block">  所村位于安徽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境内,九华山的南麓,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坐落于山峦田畴之间,依山傍河;前有“翠屏”一道,山峦连绵;西有金山一霞,削出云表;南溪滋生期间,绿水潺潺。古时称此地为“黄龙出海之形”。</p> <p class="ql-block">  走进所村,踏着青石板路,顺着村中溪流,一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树环抱,古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一栋栋现代的楼房群中。站在公路上瞭望,长条形村落背山面河,村前“翠屏”叠嶂,村西夕照金山,村舍错落有致,村庄宁静安然。堪比画家纸上的江南村落,诗人笔下的画里乡村。走进村庄巷陌,斑驳的墙面和长草的檐角似乎在向游人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追溯所村的历史,要将时光穿越到西汉汉武帝元封年间。据《陈氏宗谱》记载,所村的先祖是为刘邦打下汉朝江山的丞相陈平。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陈氏先祖陈志达公举家徙业来到此地避乱,陈志达是陈平的子孙,官至渤海太守和京兆尹。陈志达到此建村,奠定了以陈氏家族为主体的所村村落,千百年来发展成为驰名池阳的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所村叫淳市图,宋朝哲宗年间改为所村。之所以取名为所村,是因为“村以所名,取五方山峦形势,东木、西金、南火、北水、土居其中,与五行适相符合,有得其所之意。”</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所村“自得其所”,一脉传承。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好,依山傍水、旱涝保收,老百姓生活富足”。据《陈氏宗谱》记载,村内历史上有九井十三塘,件件都在关节处。有百梁厅、古官礼堂、云阳馆、图南阁、昭明殿、九龙庙、大夫第等众多古建筑。当时,“村廓四面环绕之胜境,色色幽奇,绝似天然图画,墨客骚人每多题咏,昔人称有十二景,分别名为:上方云坞、仙阜瑶池、凤台松景、玉潭烟雨、双螺雪霁、唐时花圃、清江回浪、女峰夜月、南岗翠幔、金霞晚照、冷洞甘泉、九龙丹井”。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破坏和侵华日军的摧残,几乎损失殆尽。现尚存太平山房、庆余堂、绣花楼、兄弟房等徽派古民居十余栋。</p> <p class="ql-block">  所村之所以出名,还因为这里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山房。太平山房是所村陈氏家族祠堂,后改作学馆保存至今,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太平山房又名“积善堂”,位于村西侧,座北面南,背依龙王山,南临清溪流水和千幢叠翠的山峦。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五开间,进深三进,占地面积达1100多平方米。正面阴刻有楷书的“积善流芳”四个大字,秀丽端庄,坊额间有砖塑浮雕的古代戏文典故,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两侧立砌高大的马头墙,与鳞次栉比的屋面形成了雄浑壮美、古趣盎然的外观。内部是满堂柱造的抬梁式梁架结构,柱础上精雕细琢有繁褥的花卉、珍禽等图案。每进还作有素雅、秀美的轩蓬顶,内设木板楼梯供登梯上楼,柁梁绘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神态各异。整个建筑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安徽省古建筑中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太平山房(陈氏宗祠)与李氏宗祠(国保)、曹氏宗祠(国保)、宁氏宗祠(省保)以及谢氏宗祠成为“陵阳八大姓”宗族文化中尚存且保护完整的家族宗祠。</p><p class="ql-block"> 太平山房还是一块红色之地。1934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这里,曾驻扎在太平山房。</p> <p class="ql-block">  如今,所村对绣花楼等11栋古民居进行挂牌保护修缮、对村内石板路重新整修,对村落古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对陈氏家族“积善流芳、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及家规家训进行梳理,并陈列展示。</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在离开所村时,发现村庄入口的文化墙上,“所村十二景”彩绘山水相融、灵动生气,真的希望这十二景能够重现,真的希望这个千年古村能够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文图</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