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翁丁寨门不远,就会看到路左边有一个木桩,上边有红色的字∽人头桩供放点。旁边的石板路边是望不到尽头的人头桩,桩上刻着方形的人脸形象,桩的上半应该是挖空的,脸的鼻子和嘴部都是透刻的,仔细看有些嘴的地方还暴露着里面白色的牙齿,桩顶上压着石头,惊悚和恐怖之感油然而生。而在当地佤族人眼里这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他们信奉“梅依吉神”,相信这些神灵会庇佑旁边的墓地和村寨,祭祀他们就会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诸葛亮南征中的一个计谋而产生的。诸葛亮为平定南部少数民族叛乱,并达到长治久安,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孟获使之内心臣服,永不再叛的故事脍炙人口。与此同时还施以和夷政策,引进牛耕和良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在此过程中,诸葛亮发现佤族青壮男人孔武有力,英勇善战,就用了一计。在给他们优良种子,获得丰收的第二年给了他们半生半熟的种子,结果粮食欠收后他们求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说这是因为得罪了天神,需要每年猎杀一个有胡须的精壮男子,将头颅放到木桩里祭奉天神,他们依计而行,果然有效,成为了一种信奉的习俗。但多年后他们发现村里的青壮年越来越少,不能再杀了,后来就掠杀外村的人,以求人安谷丰,一直到1958年(传说还杀过两名解放军)被中央废止(一说是毛主席接见少数民族代表时,特别要他们不能这样做了),改用杀牲畜代替。</p> <p class="ql-block"> “拉木鼓”原是佤族木鼓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年佤历的“格瑞月”(公历12月)是全寨人拉新木鼓换旧鼓的拉木鼓时节。节日前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在黑夜选好大树,祭司砍几刀后由其他人连夜将村砍倒,在树根上放三块石头,给树神作买树钱,然后按木鼓尺寸截好,凿出鼓耳系好藤条。第二天,全寨人盛裝上山拉木鼓,祭司挥动树枝喊号子,男人将新木鼓树拉到寨门放三天。三天后祭司杀鸡祭祀后,全寨男女一起将新木鼓树拉到木鼓房旁,由木工制作新木鼓。这天的拉木鼓边拉边唱边舞,男女挤在一起,要闹很久,据说也是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木鼓制作完成后再搬入木鼓房,村民们再次载歌载美狂欢庆贺。</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拉木鼓和打歌己成为一种表演形式。每天清晨村民将神树旁的祭祀场所打扫干净,到时间村民来到神树下,由头人和祭祀在神树林里杀鸡献祭后,全村寨的村民会一起拉着木鼓,唱着歌曲,将木鼓从神树林拉到村寨的打歌广场,围着神木桩唱歌跳舞,乐手们吹着民俗乐器,村民们边跳边唱,场景非常有感染力,访客们也常常受感染而共同加入舞圈之中,在佤族的各种民族乐器伴奏和村民带动下,跳起欢快的打歌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翁丁村民祖上是从缅甸佤邦迁到沧源等地的,后杨氏带领九户人家迁至翁丁村,逐步形成杨、肖、赵、田四大姓连片居住的村落。因杨姓第一个建寨,按佤族习俗杨姓为寨主,并世袭传承。村民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皆有灵,祭祀鬼神。对山川草木有敬畏之心,崇尚大自然,在许多方面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活习俗。村民能歌善舞,“会走路就会跳舞,唱歌比说话多”,他们纯朴、善良、开朗、好客。走进翁丁村既有神秘敬畏之感,又有温暖热烈之情,现己成为谧静冷艳与喧嚣朴素并存,原始习俗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美丽休闲传统特色文化村落。</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翁丁村建筑都是2021年后复原重建的,村中原始的住宅在2021年情人节因一场大火(原因至今不明)焚毁,只有山坡上神林旁的4间房神奇的保留下来,神树和人头桩及墓地未受损害。重建时为原村民另建了新居,原翁丁村建为专门的旅游景区,村民们每天按时来翁丁村上班,接待游客,表演节目,成了挣工分和工资的“工作人员”。据2020年3月相关网络数据,翁丁村人均年收入己达6600元。</p> <p class="ql-block">石洞寺</p><p class="ql-block"> 石洞寺在云南凤庆县洛党镇箐头村境内,距县城东南约30公里。虽名为寺,实是道士修炼的宫观。寺有两奇:一是“九蕊十八瓣”的茶花,一是座落于巨石之上的“云岩双阁”。</p><p class="ql-block"> 该寺建于清乾隆后期(约1794年左右),有三官殿等大殿、厢房、莲花池和石拱桥等,还有一茶树,高12米,树围1.82米,“九蕊十八瓣〞;清道光年间(约1850年前后),在寺前的巨石上建了两间楼阁,间隔4米,有石桥相连,题名清虚阁和云岩阁,又称云岩双阁、雌雄阁和姊妹阁。寺院境幽景奇,顺宁(凤庆)知事曾有诗赞日“飘渺飞双阁,擎天石柱雄。高楼近龧爽,古洞蕴虚冲。池静垂红起,山深野野鹤通。苍茫无尽意,万壑啸松风”。</p><p class="ql-block"> 这个寺院建成前曾有久远的传说。古时候一位仙人想把山上石头搬到山下堵住迎春河的水,形成湖泊用以灌溉田地,向玉皇大帝借用神鞭,大帝认为应支持为民做好事,遂借鞭给他并告之咒语,嘱其天亮前交回神鞭。仙人念咒将石头变成羊往山下赶,由于羊贪吃互相打斗,走到石洞寺这里时天亮鸡叫,咒语失灵,羊又变回石头留在了此地,两只打斗的羊变成两座石岩。</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当地一梅姓女人因抗婚逃婚而躲到这堆石头的石洞中学道修行,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李耳的生日)都能听到石洞后有钟声和诵经声,据此断定太上老君在此,遂募资建了大殿,梅姓女人也成了寺院的开山鼻祖和第一位道长。当地的参军知此事后欲娶梅女为妻,遭拒后便将家中栽了数十年的名贵茶花“九蕊十八瓣”送给梅道人,并与她一起栽在寺院里。至今二百多年,仍是“千枝万头齐吐火,残血烧红半边天”。1850年云州贡生孙伟望到石洞寺游历,听了梅道人和茶花的事,又集资在巨石上建了两座小阁,便有了云岩双阁。有对联赞之曰双阁耸岩巅,万山归眼底。沿着巨石上凿出的石阶,走过天生的石桥,到达云岩双阁,确有极目数百里、一览众山小、身与心都走近神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鲁史古镇</p><p class="ql-block"> 鲁史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县城东北,依山势而建。最初只是村民集市交易的地方,后来因茶叶交易和马帮往来不断增多,南来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经商,街道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古镇格局。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建筑风格有仿效北方的四合院,也有江浙风格的三合院。四合院有花园,三合院有花台,院里大多绘有壁画、诗句、对联等。同时,受大理白族文化的影响,建筑也兼具南诏风格。</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清朝设阿鲁巡警司,“阿鲁”是彜语,原意为“小城镇”,后来便以此音称“鲁史”镇了。鲁史镇古时是滇南茶马古道第一重镇,是三条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一由蒙化(今巍山县)、下关、昆明,上西北丽江、西藏,直达尼泊尔、印度,二南进顺宁(今凤庆)、镇康,往西直达缅甸。三由大理、昆明东北上到中原。6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百货、运进中原文明,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和南疆乡野文化。徐霞客在1693年来到鲁史时,就曾见证和感叹鲁史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鲁史古镇既是云南西部茶马古道第一镇,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神秘的三大古镇之一,2012年被列为全国210个特色小镇之一;2013年,鲁史茶马古道成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鲁史镇不但是古茶马古道的咽喉,还是抗战时期国际救援中国物资的一条生命线。鲁史镇至今仍保留有一条三米多宽的青石故道,由东向西将古镇一分为二,青石板路上马帮踩踏的蹄印至今清晰可见。此外古镇的建筑上也保留有文革时期的部分遗迹。</p><p class="ql-block"> 鲁史人以种茶为生,饮茶文化渊远流长,罐罐茶和油盐茶独具特色。罐罐茶是将茶叶放入瓦罐烤茶,在火塘中预热后,反复抖动让茶叶受热均匀,剔其涩苦味,烤出浓郁茶香,即刻多次冲入沸水,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入口清香四溢。用小陶罐在火塘中把茶烤出焦黄色,沸水冲泡后,加入食用油和盐,煮3至5分钟即成油盐茶。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品尝品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史古镇里没有地摊、商店和餐饮店等服务经营行业,本地村民在镇里居住的也不多,许多有条件的古宅己改为接待旅客的民宿。白天在古镇里转很多地方也碰不到几个人,晚上更是异常清静,我等了很长时间才幸运的拍到了一张有小女孩的街片。在古镇里,你想象不到这曾是商股云集、马帮穿梭、人声鼎沸的商业重镇。因为现在的商业中心在古镇上边的鲁史镇,是村民日常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凌晨,村民只能将种植的青菜和自制的豆腐等食品,从古镇里沿着古老的一路上坡的石板路,背到山上的鲁史镇市场上出售。她们也和怒江的独龙族一样∽用头顶背篓,真钦佩她们的脖子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古镇里转游时碰到两个小女孩,漂亮、文静又有灵气,随手拍了几张!一只小狗一直跟着我们转街,可能是实在找不到别人了,看它够辛苦,也拍几张留念吧😂😂</p> <p class="ql-block">古墨村</p><p class="ql-block"> 古墨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建在群山之中的流浪河两边。在进入村子的山路上,就可隐约看到整个村子隐藏在一片片的古桃树林里,自然错落的田间里满是金黄的油菜花。走进村子就如走进了一个石头的家园,石房、石瓦、石磨、石桥、石桌、石凳、石板路,这里生活的一切几乎都和石头有关。一个富有诗意名称的古村,一个沉静古朴、花香四溢的人间仙境,一个满眼田园风光的世外桃园。</p><p class="ql-block"> 古墨村始于清初。明朝建都南京,实施拆村建城,一杨氏家族被迫由南京迁至云南大理,清康熙年间大理杨氏后人进士杨献斌因家族变故携家眷和好友来到此地,当地的彝族人和白族人、汉人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古墨自然村。古墨先民精诗书,善文墨,遂被名为古墨村,至今村内还存有清乾隆年间的进士牌匾。</p><p class="ql-block"> 流浪河从古墨村中穿过,让古村充满了灵气,据说河水一年四季水多水少都清澈见底,发洪水时也没变化。村里的青年男女在河边对山歌,谈恋爱,见证了无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因此也被称为情人河。</p><p class="ql-block"> 古墨村除了古河道、古民居、古桃林外,遗留最多的就数古磨坊了,现有磨坊遗址14间,磨坊33间,其中可用的19间。我觉得将村名改为古磨村也很符合实际😂😂</p><p class="ql-block"> 古墨村有一千多人,主要是汉族,还有彝族和白族,因此也有沿袭大理南诏风格的白墙青瓦大院。2020年3月统计数据,古墨村民人均年收入8799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静静的石头村,黑黑的老桃树,黄黄的油菜花,纯朴的老人,透明的白蛇,淘气的猫。</p> <p class="ql-block">大理苍山石门关</p><p class="ql-block"> 石门关在大理点苍山西坡的漾濞县境内,是苍山世界地址公园和国家级名胜苍洱景区的一部分。因两座陡峭的绝壁,象一扇打开的石门形成一个关口,似天开石门而得名。关口峡谷高约300米,长逾千米。徐霞客和李元阳曾到此关游览。石门关景区有旅游集团开发的温泉酒店和疗养场所。还有滇西名刹福国寺,始建于宋代,是大理国的皇家寺院。相传为明末清初滇西道台徐伟和儿子筹措资金而建,并在开光时书楹联两幅:“父子同行修福国,师徒两代享香烟”,“天开石门千古奇卉,寺云福国一往长生”。</p><p class="ql-block"> 石门关景区是我们这次云南秘境游的最后一个景点。石门关幽谷深深,溪水潺潺,游完富氧的峽谷,呼出三年的积郁,泡个舒服的温泉浴,洗尽一路的风尘,在溝火晚会旁吃团餐,喝着北京的二窝头,……景区和生活都太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