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下旬与几位朋友一同出游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东营是我国最年轻的一块陆地,她是由黄河流入渤海时夹带黄土高原的泥沙堆积而成。当时黄河正值泄洪期,因游船停航观光黄河的计划被迫取消。码头通道的坡下已涨有几十公分的河水,游人已不能靠近围栏。河口是一望无际的黄色水面和波涛汹涌的泥浪。亲眼目睹黄河犹如气吞山河之势流入渤海是如此磅礴壮观!</p> <p class="ql-block">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落眼泪”。这是一句从小听到大的口头禅。作者很想在黄河入海口得到诠释。事与愿违,直到游览结束还是没法回答。为此,查资料看地图,总想寻根溯源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河全长5464公里,其流域占中国土地总面积75%,是中国第二世界第四大河,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因此又被称作是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最终流入渤海。黄河流域对两岸人民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海、甘肃、内蒙古这几个半干旱地区来说更是成了不可或缺的甘露。黄河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滋养了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历史长河中黄河与长江一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众多朝代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黄河不仅是条自然河,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凡事都有二重性,黄河也不例外。从公元前602年起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大的改道5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是黄河中下游人民对黄河改道的形象描绘。</p> <p class="ql-block">原来黄河水在上游也是清澈的,流经黄土高原后才夹带泥沙而变黄,古时候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冲刷掉的泥沙是2亿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黄河每年夹带的泥沙是32.9亿吨,是原来的16倍,大量的泥沙被冲刷,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后河堤也越修越高,黄河成了悬河,稍有薄弱环节就出现塌陷,雨水多时严重的部位就有可能造成决堤,“十年黄河七年滥,无家可归妻儿散”。这是作者自编的一句顺口溜,大概这就是“到了黄河落眼泿”的真实写照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2020年8月底作者在兰州拍到的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兰州黄河母亲塑像</p> <p class="ql-block">兰州中山桥附近</p> <p class="ql-block">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在得到黄河哺育和滋养的同时也在对她不断的呵护。1957年开工建设,请前苏联专家设计,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坝高353米,库容162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服役的几十年中它虽然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但三峡大坝设计综然存在严重的缺陷,大坝使用二十年后渭河下游的水位平均抬高了3~5米,形成了长达160公里的地上悬河,直到2003年渭河爆发了50年难遇的洪水,渭南5县市严重受灾,毀坏农田107余万亩,倒塌房屋19余万余间,受灾群众57万余人,造成经济损失35.33亿元。这时,才真正引起国家高度重视。</p> <p class="ql-block">一时间,三门峡大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水利部也向人大交提案,大坝再次进行改造。考虑对下游患得患失,已不再高位蓄水发电。为了解决排沙问题,2003年实施了小浪底水利工程,基本解决了三门峡到潼关之间的黄河泥沙堆积。</p><p class="ql-block">2024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也相继开工,大坝位于黄河北干流下段,坝址右岸为陕西省宜川县,左岸为山西省吉县,上距碛口坝址230余公里,下距壶口瀑布10余公里,控制流域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占三门峡水库流域面积71%。它是“十四五规划”中黄河流域又一项重大工程,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5%,控制黄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建成后,大坝立于大河,揽万顷黄河水,将充分发挥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降碳、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进一步织密国家水网,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黄河作为母亲河滋润着国土75%的陆地,在投入渤海怀胞的同时每年新增陆地3~5万亩,华夏儿女只有对她长期不断的呵护,她才可能向我们提供更多的福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