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哀牢山</p><p class="ql-block"> 哀牢山云海在云南赋有盛名,特别是近几年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通过自媒体的介绍传播,使之名声日隆。我们为了能拍到这一美景,住在了哀牢山上的耀南村香山别墅,晚上吃完饭和别墅老板聊天,看到他拍的云海视频,非常震撼。第二天清晨,我们摸黑走了二公里多,到附近一个观景平台拍日出云海。</p> <p class="ql-block">金山原始森林</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的哀牢山中。森林中参天的古树和藤蔓上掛满绿色的树茸,山坡沟壑遍地苔藓。植被茂密,养肺养眼。</p> <p class="ql-block">那柯里</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南普洱市普宁县同心乡,自古是马帮驮运普洱茶途中的重要古驿站,村边小河上有古吊桥、水车、石磨和茶马古道遗迹。一说原名为“马哭里”,往来的马帮要在此歇脚过夜,须淌过村边的小河,劳累的马看到清凉的河水,都会伤心的流泪,因而得名。视马为生命的马帮多次上书官府后,在河上修建了“风雨桥”,“马哭里”遂改名为那柯里。还有一种说法是那柯里是傣语,“那”代表田,“柯”是桥的意思,“里”代表好,就是桥旁好田园。现在的那柯里是: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闻蹄声,梦入那柯里。</p><p class="ql-block">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曾来此调研考查。</p> <p class="ql-block">勐梭龙潭湖</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的南侧,是天然的雨林湖泊,清澈的湖水和独特的佤族建筑相依相伴,与湖水周边的翠林青山互映互衬,山、水、城一色,自然造化和人文景观一体。密林葱郁,潭水如镜,古藤缠绵,风景幽静秀丽,独具特色,而更浪漫和更震撼的是它的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不但周边,远至缅甸、老挝、泰国的人都认为勐梭龙潭水是圣水,常人饮了能逢凶化吉,病人饮了能治病,无生育能力的饮了能得子嗣。直到现在人们仍虔诚地信奉着这个传承,每天取水之人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三天不行。龙谭的水一年362天清澈如镜,有3天是混浊的。时至今日,每年中都会有三天,雌雄两潭同时变浑,三天后恢复如出。据说是勐梭龙潭与缅甸的秀球龙潭是夫妻,这三天是夫妻相会去了。神灵不在,水也浑了。</p><p class="ql-block"> 潭边的龙摩爷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佤族人认为所有有生命的动植物,生命终结时灵魂没有立刻“上天堂”,而是寄托在“龙摩”这个圣地。佤族“龙”是神山、圣地之意,“摩”是神灵,“爷〞是众、全部的意思,即众神灵聚集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向神灵祈福求安的地方。这里摆放着数不清的羊头骨祭品。凡有重大事件和活动,遇到重大灾害和困难,佤族人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由德高望重的巴猜(祭师)带领人们来到龙摩爷圣地,举行祭拜仪式,敬献祭品,祈求众神赐予人们战胜灾难,幸福平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静的湖面上映射出美丽的倒影,微笑的脸上洋溢出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糯岗古寨</p><p class="ql-block"> 又称糯干古寨,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座落于景迈山万亩古茶园之山凹中,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原始古朴神秘的古寨。古寨依山而建,成心字形,民居为干栏式木质结构,一层为杂物和养牲畜的地方,二层为主人住室,有无顶的露天平台,为凉晒和就餐的地方,屋顶有牛角形标识。寨内有傣式佛寺和观景台。村民世代以种植茶叶为生,淳朴善良。整个古寨没有酒店和酒吧,没有商家叫卖,依然保持着原来古朴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安静平和,清幽舒闲,宛如世外桃园。不管你是站在最高处的观景台上眺望,还是漫步在寨心小巷,你都会被这种安逸和恬静所感染,晃若在精神上真正找到了净化心灵远离尘世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还是母系社会的习惯,女人不用出嫁而是娶男人,男子十几岁就要到寺院出家,几年后还俗,如果不想被“娶”,也可以不还俗。没有考证这些风俗的真假。但在街上见到一个敲锣的,问村民知道是寨子用这种方式通知清理垃圾,由此可想而知,这个古寨有些奇特的习俗应该是很正常的。</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习难挡现代潮流,默守成规难抵驿动的心。这个千年古寨,表面上一切都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转,实际上正在现代文明的巨大优势诱惑下走向现代化。除了街上的摩登女孩,在茶叶交易上,就己使用最现代的营销方式一网络销售,代货直播!</p> <p class="ql-block">翁基古寨</p><p class="ql-block"> 位于云南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景迈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9个特色古寨之一,布郎族世代生存在这里,被誉为千年布郎古寨。据史料记载,布郎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公元前五世纪,至隋唐及明代,布郎族曾居住过的地方,都有大面积的茶地,布郎族也因此被称为千年茶农。世世代代依茶为生,茶是布郎族文化的魂。翁基古寨在景迈依山而建,四周茶山环抱,抬头见茶树,家家有茶园,翁基布郎族的文化就是围绕种茶、采茶、炒菜、品菜而繁延的文化。就连村中干栏式传统民居屋顶,都有茶叶状的一芽两叶形图腾标志,可见茶与布郎族历史传承的久远渊源。</p><p class="ql-block"> 翁基古寨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树多,在村边和村中都有非常高大的古树,村民称之为护寨神树,最古老的约有2500年。翠绿的茶林和参天古树错落相嵌,形成了森林一茶林一古村融为一体的特色传统古村寨。站在村边的高台上,傍晚可远观群山日落,清晨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气势磅礴的景迈云海,感受万亩茶林云雾缭绕,连绵山峰云海茫茫的震撼景色。</p><p class="ql-block"> 古寨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将茶文化和旅游业融合,村民通过宣传传统文化习俗,促进翁基茶文化服务和茶产品销售,村居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越来越富足,幸福感越来越高,人们的脸上自然的流露出满意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景迈大寨日出</p><p class="ql-block"> 景迈山有两个著名的古茶树村,一个是景迈大寨,另一个是芒景,下辖十几个自然村。景迈大寨是傣族迁徙过来的最早聚居地,“景”在傣语中意为城或人多的寨,“迈”意为新,景迈即新城(寨)的意思,因规模大、户数多,而得名景迈大寨。大寨有大金塔、佛寺和茶马古道遗迹,但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还是坐在传统干栏式民居的露台,细品古树茶,静看梦幻云海,眺观旭日东升。任思绪插翅自由飞翔,任时光御风随意流淌。</p> <p class="ql-block">景迈大寨清晨</p><p class="ql-block"> 阳光打破景迈大寨清晨的安宁寂静,慢慢地撒在民居的露台上,大金塔黄色的倒影,莫莫无声地映入浅浅的池水中,寺庙看护人在虔诚的祈祷中点亮酥油灯,美好的一天在佛光中启程。</p> <p class="ql-block">老达保</p><p class="ql-block"> 老达保村在景迈山中,隶属于云南普洱市澜沧市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全寨116户480多人,99%是拉祜族。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古氐羌系。原居住在青藏高原,过着狩猎的生活,后战国时期开始向南迁徙到云南.缅甸等地,拉是虎的意思,祜是把肉烤香,因此拉祜族又称猎虎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拉祜族没有文字,不识乐谱,但他们“能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村民个个能歌善舞,擅长芦笙舞、摆舞,八成村民会弹吉他,使老达保素有音乐小镇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拉祜族的口传长篇诗体神话《牡帕密帕》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芦笙舞》列入第二批国家非遗。这样一个小村有两项中国非遗,很了不得。此外这里还传承和延续了600多年的拉祜族纺线织布工艺。</p><p class="ql-block"> 在老达保村这个依山而建,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原始村落中,除了有表演的歌舞台,音乐酒吧等,还有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等众多传统技艺工坊。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老达保的陀螺,传说拉祜族种植的棉花不会结棉桃,拉祜族就打陀螺,把陀螺砸开花,棉花就结桃开花了。每年的“扩塔节”(拉祜族春节),村里都要打陀螺,有谚语说:“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p><p class="ql-block">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佤语的翁丁意为云雾缭绕的地方,也有水边的寨子的意思。翁丁村民居为佤族传统的干栏式草顶叉叉房,是干栏式两层结构和竹木叉支架铺以多层茅草为顶的建筑,村子依山而建,四周被高大的榕树围绕,生态环境优美。村内有居民一百多户,五百余人,全是佤族。</p><p class="ql-block"> 村头木桩上和村内很多地方都可见掛着的牛头,牛是佤族的崇拜物和图腾。村前有一片神林,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神林紧靠的墓地傍是原始的人头桩所在地。人头桩、祭祀的神林、牛头图腾和低矮的叉叉房,无不散发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翁丁的佤族因地处边陲,交通不便,沟通闭塞,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状态,解放后一举进入现代社会,但他们保留下来的建筑、风土人情和拜神信仰,依然还具有很多的原始社会印记,因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