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太原古具城<晋阳考古博物馆>——看晋阳历史讲山西故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六到十世纪的中国,如果说哪座城市的存亡、得失,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存亡、得失,那一定是晋阳城。</p><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雄才大略的赵简子深谋远虑,在太原盆地北端,晋水之阳营建城邑,是为晋阳。晋阳左有太行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逼强胡,南卫京师。既有中原北门之寄,以一城而系天下安危,又处农耕游牧之间,兼两域而融文明精华。初都别都北都,四战之地引风云变色;侠气骨气豪气,八方英豪铸晋阳辉煌。</p><p class="ql-block">赵襄子凭恃坚城晋阳灭智氏,造成晋国三分。李光弼率领北都军民守孤城,反败安史叛军。一部五代史,将得晋阳者得天下,失晋阳者失天下,演绎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公元216年,曹操将生活在晋阳周围的南匈奴分成五部,统一管理,民族融合的大剧渐入高潮。迎泽区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的域外文化元素,晋源区王郭村虞弘墓主人是一个来自中西亚地区的粟特人,均为晋阳多民族交融与互动的生动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赵宋一炬,辉煌1500年的历史名城毁于一旦。其后千年,晋阳古城遗址上少有大规模建设,致使焚毁之时的古城﹣﹣唐、五代时期的城市遗址得以完整保存。因此荣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建古城墙增加了时代元素,城墙基座均设计为空腔,分别为公园办公机构,庫房和几处博物馆,水、电、暖、空调应有俱有。</p> <p class="ql-block">一、晋阳雄异及成语典故</p> <p class="ql-block">影响晋阳古城的重要历史人物:唐叔虞、赵简子、刘恒、高欢……</p> <p class="ql-block">何以晋阳</p><p class="ql-block">太原盆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灿烂的文明。从汾河上游的古交遗址、李家社遗址,到尖草坪的土堂遗址,更新世的垒垒黄土,诉说着旧石器时代的步履蹒跚;镇城、义井、郑村、光社、狄村、东太堡、许坦等遗址……鬲甑罐瓮斧镞针刀中,蕴藏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星星之火。</p><p class="ql-block">或许,传说中的"故唐城"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成为后来的唐尧都城。周成王灭唐后,封其弟叔虞于"河、汾之东"的唐地。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如今,为纪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修建的晋祠,已成为传承晋文化的载体,赓续着中华传统文脉。</p> <p class="ql-block">肇建晋阳</p><p class="ql-block"> 春秋晚期,赵鞅主政晋国,纵横中原;匡合诸侯,争执牛耳;铸刑鼎,纳阳虎,风云当时。前497年前,赵简子为立于不败之地,做出营造晋阳城的战略决策,此为太原2500余年建城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晋阳城诞生之初,即以军事重镇闻名于世。赵简子退保晋阳,率领"晋阳之甲"回师绛都,兴赵族而奠基霸业;赵襄子固守晋阳,灭智氏而三家分晋,立赵国而初都晋阳。不久北灭代国,将势力推向草原。从此,晋阳又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有其独特的政治、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古唐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殷'周之际,在今天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绛县之间,有一古国、历史上称为唐国。唐国东临太岳山脉的西麓,北、东、南三面地形偏高、向西倾斜,浍水由东北向西南缓缓流去,在今侯马市附近注入汾河。</span></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古唐国人是帝尧陶唐氏后裔的一支,而追溯陶唐氏的历史,其最早聚居于太行山东麓,后西入太行山,选择山西晋中、太原地区作为他们新的安居乐业之所,最后沿汾河南下,定居于平阳。太原地区发现的都沟遗址、郑村遗址等,为探寻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董安于营建晋阳</p><p class="ql-block">春秋时,赵鞅据有了悬瓮山下晋水两岸的大片沃土,并着手在此创建一座城市,名曰"晋阳"。《春秋》载:"(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鞅命家臣董安于建造晋阳城</span>,</p><p class="ql-block">据《战国策》等文献记载,董安于建城时,城内宫墙以竹木等坚韧的材料为墙骨;宫室建筑则以铜为柱础,这些材料都可在战争中取出以造兵器。继董安于之后尹铎成为晋阳的行政长官,政绩显赫。晋阳至此登上历史舞台2500余年,至今仍为山西政治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赵鞅</p><p class="ql-block">赵简子(?一前476年),嬴姓,赵氏,名鞅,字志父,亦称赵孟,谥号为"简"。赵武之孙,赵成之子。春秋战国之交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东周赵卿墓</p><p class="ql-block">赵卿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金胜村西的龙山脚下,1988年发掘,系大型积石积炭木椁墓。墓口长11、宽9.2、深14米,三重棺椁。随葬器物3421件,其中青铜器达1402件,另有16辆车和46匹马组成的大型陪葬车马坑。赵卿墓为迄今为止所见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东周时期晋国高级贵族墓葬。经研究考证,墓主人很可能为赵鞅(赵简子)。</p> <p class="ql-block">叔虞封唐</p><p class="ql-block">周武王灭商后,唐国服事于周王。成王嗣位后,西周发生"三监之乱",周公平乱后,唐国因支持叛乱而遭打击,成王命唐国国君、贵族、官员迁离唐地,并将唐地重新分封。唐地处于镇抚北方狄戎、藩屏周王室的重要位置,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是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其胞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父即位之后,将国号由"唐"改为"晋",始称晋侯,开创了晋国600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关于晋国始封地地望,史上众说纷纭,现经考古证实在今临汾市曲沃县、翼城县一带。但是史料中多记载晋国始封地为晋阳,此观点在历史记载中时代最早、传说最多、影响最大。晋阳也因此很早就建起了一座纪念唐叔虞的祠堂﹣﹣晋祠的前身"唐叔虞祠"。</p> <p class="ql-block">剪桐封弟是一个有关晋国起源的传说故事,从战汉时期就开始流传。说的是周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游戏,他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交给了叔虞说:"我要封你做诸侯",<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站在旁边的周公旦请周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说:"我这是和他开玩笑。"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载,乐工要唱诵,士大夫要传扬。"周成王灭唐后,就封弟弟叔虞到唐国,称作唐叔虞。叔虞到达唐地之后,也不辱使命,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到后人赞誉。</span></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张颔认为:剪桐封弟实际上是剪唐封弟,是西周剪灭唐国后,将德行兼备的叔虞分封到唐国,以捍卫周王室。古文唐、桐字形相近,传抄错误,变成了剪桐封弟。</p> <p class="ql-block">晋阳赵鞅</p><p class="ql-block">自前8世纪初,赵叔带弃周投奔晋文侯开始,赵氏在晋国政治舞台上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晋襄公元年(前627年),赵衰成为晋国的中军佐;晋襄公七年(前621年),赵盾任晋国正卿并执掌国政;晋平公十年(前548年),赵武再掌国政;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鞅升任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朔、赵武之后赵氏出身的又一位晋国执政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鞅是晋阳城的创建者和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1987年发掘的赵卿墓,再一现了晋阳城崛起阶段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士为知己者死”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span>》。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智氏家臣豫让知道后十分气愤,他感慨地说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我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的时候了。他<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口吞火炭变声音,热漆涂身变容貌,一次次埋伏行刺赵襄子,最后被赵襄子抓住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 <p class="ql-block">豫让潜伏桥下欲刺杀赵襄子未果。襄襄子将战袍脱下让其刺战袍以滿足其刺杀赵襄的心愿。自刎桥上,鲜血染红了桥,后人将此村取名为赤桥村。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豫让行刺赵襄子的赤桥村之豫让祠</p> <p class="ql-block">《题豫让桥》</p><p class="ql-block">豫让热血肝胆照,</p><p class="ql-block">今日已无古赤桥。</p><p class="ql-block">壮士一死惊天地,</p><p class="ql-block">赤桥村头古槐老。</p><p class="ql-block"> 2024.11.11.</p> <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晋国权臣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军队攻打赵氏。四家军队在晋阳城下展开决战。危亡之际,赵氏家主赵襄子采纳了张孟谈的计策,说服韩、魏两家和赵氏联合,最终三家大获全胜,赵氏转危为安。赵襄子论功行赏,重奖张孟谈。张孟谈推辞道:"凡<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是要统治天下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的臣子,不能让臣子的地位、威望比自己还要高。现在的情况是经过智伯这件事情,我声名显赫,权力很大。历史上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情况就要在我们这里出现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君臣都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指导我的行为。</span></p> <p class="ql-block">高欢</p><p class="ql-block">北齐王朝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高欢(496年﹣547年),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后迁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成为鲜卑化汉人,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p> <p class="ql-block">金代文学家,书法家行草诗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宫</span>。"这是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也是一处令人惊叹不已的地方,它的美跨越千年,无声无息却颇具韵味,它的美深藏于溪泉鸣涧、崇环翠之中却依然难掩风骨,这便是山西晋祠天龙山景区天龙八景之高欢避暑宫,一个如陶渊明所述般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袁旭临临摹王庭筠行草四诗</p> <p class="ql-block">北齐高祖皇帝(高欢)想看看几个儿子的哪个更聪明,于是让他们各自处理一大堆的乱麻。唯独高洋(即后来的北齐文宣皇帝)提起刀就斩了下去,高祖皇帝就问他:"你怎么想到用这个办法啊?文宣皇帝回答:"乱的东西就要用斩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竹报平安</p><p class="ql-block">有一天,纲维哼着山歌小曲儿上山事竹。这些天他礼佛事竹尽心尽力,受到师父的赞赏和肯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他觉着自己长大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捣蛋淘气,惹是生非。眼瞅着师父年事已高,行动不像先前便捷,自己就要多为师父考虑,多做事才好。纲维正在想心思,忽然,一团乌云从天边袭来,一声雷电在头顶炸响,一股旋风轰然而起。、。</p><p class="ql-block">"不好,要下雨!"纲维话音未落,又听见竹林里发出一阵阵奇怪的声音,是山猪?饿狼?野豹?走近一看都不是,像只猴子但又不是猴子。只见怪兽长着鲜红而细长的鼻梁,两侧有深深的纵纹,镶嵌在白色的面颊上,颌下一撮山羊胡子,一幅鬼魅似的面孔。怪兽的头部掩映于长毛之中,身上的毛为褐色,蓬松而茂密。反正是个庞然大物、一个眼露凶光的鬼魅怪兽与纲维对峙,纲维也不敢乱动。后来纲维给师父描述才知道撞上了力大无穷,曾与狮虎较量的"山魈"。此时,他手中没有别的武器,只有三根竹子,只好手握竹竿做好同"山魈"打斗的准备。这时,他才看到"山魈"手中握有火把。双方对峙一个时辰后,不耐烦的"山魈"猛扑过来,纲维只好忘掉恐惧与之对打起来,此时"山魈"手中的明火点燃了纲维手中的竹竿,燃烧的竹竿发出"哔剥哔剥"的爆裂声,"山魈"听到这种声响十分害怕,不知道纲维手里是什么武器,惊惶后退继而逃窜而去。纲维发现"爆竹"可以驱逐"山魈",不仅如此,就连山猪黑熊、豺狼虎豹也能被"爆竹"赶走。回到寺院,如此这般地与师父说了一番,禅缘法师捻捻白须,说了四个字"竹爆平安",也有人认为禅缘法师说的是"竹报平安"。</p> <p class="ql-block">闻鸡起舞的故事源自《晋书.祖邀传》,讲述了祖逖和刘琨两位英雄的故事。祖逖在半夜听到鸡鸣后,将刘琨踢醒,两人决定以后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他们坚持这一习惯,无论风雨,从不间断,最终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这个故事象征着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也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琨守晋阳</p><p class="ql-block">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刘琨出任并州刺史,驻守晋阳城。当时的并州内忧外患,城内被毁,荆棘成林;北部由兴起的鲜卑族控制,西部和南部被匈奴部族占据。刘琨以晋阳为恃组织西晋遗民,顽强抵抗刘聪、刘粲、石勒等人发起多次进攻,展开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晋阳保卫战。</p><p class="ql-block">西晋建兴四年(316年),刘琨在晋阳城下重创石勒亲自率领的前赵攻城军。石勒为避刘琨之锐,退兵榆次、乐平一带。刘琨乘胜追击,孤军轻进,中了石勒的埋伏。待他杀出包围奔返晋阳时,城中守将已献城投降。刘琨进退失据,无力再战,遂逃奔于鲜卑段匹碑处以图再举,西晋建武二年(318年)被段匹碑诬以"图谋不轨之罪"杀害。</p> <p class="ql-block">晋阳颁行的《北齐律》</p><p class="ql-block">武清三年(564年),北齐武成帝高湛于晋阳正式颁行《齐律》,后世多称为《北齐律》。该律分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条,其主要创新之处有三:将最严重的犯罪行为集中概括为十种罪名,称为"重罪十条",民间俗称"十恶不赦";确定了"死、流、徒、鞭、杖"五刑,隋朝改为"答、杖、徒、流、死";将审判机关从"廷尉"改为"大理寺"。以上均从北齐一直延用至清末,历时近八百年。《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又敕仕门之子弟常讲习之。齐人多晓法律,盖由此也",其内容上承魏晋,下启隋《开皇律》《大业律》、唐《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为中华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后世于是用"白云亲舍"、 白云孤飞"等作为客居他乡,思念父母之辞。</p> <p class="ql-block">刘恒治理代国</p><p class="ql-block">前196年高祖刘邦合定襄、雁门、代郡、太原四郡之地设立代国,封八岁的刘恒为代王。刘恒(前202﹣前157年),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治理代国十七年(前196﹣前180年),他熟读诗书,勤勉为政,体恤民情,与民休息,薄赋轻徭,发展生产,防御匈奴,将代国治理得殷实、富足、安定。前180年,刘恒入继西汉大统,执政二十三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富庶,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文帝曾于前161年、前159年两次巡幸太原。</p> <p class="ql-block">文景之治</p><p class="ql-block">前180年吕后辞世,众臣迎立刘恒,是为汉文帝。文帝延续了代国时期的治理方略,采取"约法省禁""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帝在位期间,土地开辟,人口增加,汉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景象。景帝刘启继位后,沿袭其政。西汉经过文景二帝四十一年的治理,缔造了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李白历史上来晋阳两次,最为惊奇的是:李白旅居太原期间,无意中,从死刑场上救出一位囚犯,这位囚犯,谁也想不到,就是后来"手提两京还天子"的大元帅郭子仪。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白太原之行,不仅为自己种下了福报,而且发现了英才,拯救了大唐。</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作为"晋阳起兵"的主谋和推动者,太原是他发展的根基,他也以"太原公子"自居,可以说太原就是李世民帝王梦开始的源头。太原作为唐朝的龙兴之地,被定为北都,成为唐朝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贞观年间,唐太宗驾幸太原,亲临晋祠,祭拜唐叔虞,祷祝苍天,以报谢神恩之赐,并祈求神灵护佑唐王朝千秋永固、万岁长存。</p> <p class="ql-block">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厚起兵创立了大唐,有“贞观之治”、“开尤盛世”的繁荣,更有了“万邦来朝”的大国外交之盛举。</p> <p class="ql-block">京畿屏障</p><p class="ql-block">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及整个河东,是唐王朝重要的经济腹地、战略基地和京畿屏障。唐高祖正是从晋阳出发,攻克长安并一统天下。唐高祖至玄宗时期,唐与突厥之间的战争多与河东有关,晋阳是唐前敌指挥中心。"安史之乱"期间,河东又成为唐朝和叛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之一。作为河东节度使的驻地,晋阳则是京畿长安的重要屏障、作战要地。</p> <p class="ql-block">|唐代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受社会审美风潮影响,唐代侍女俑,形态变化很大。初唐时期,侍女俑身形苗条,发髻类型由低平髻逐渐变高,着窄袖短孺与间色裙,肩披帛巾,足蹬高头履或团花、绣花鞋。盛唐时期,侍女俑身形由纤瘦转为丰腴,发髻则由高髻变为低绾,衣衫宽阔,短糯袖口宽松,袒胸式服饰出现,披帛宽大,裙尾拖地加长,整体显得闲适慵懒。中晚唐时期,侍女俑体型更加丰腴,发髻和衣衫也愈发宽大。</p> <p class="ql-block">二、胡风西韵</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时期,时称"齐氏别都"的晋阳,为北方的中心城市,也是丝路东端重要都会。丝绸之路的畅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贸易的繁荣,更有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辐交错,胡商云集,他们在中原的贸易活动及其带来的文化艺术,成为当时东西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晋阳产生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目前,太原已发现一系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物,如蓝宝石戒指、琉璃高足杯、辫发骑俑、胡人俑以及壁画中的胡人商队,这些均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更是西域文化元素和中原文明交融并蓄最直接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主流,我们今天日常生话司空见惯的西瓜、西葫芦、西蕃柿(西红柿)、西芹、胡麻、胡萝卜……不一而足都是东西交流结果。</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志</p><p class="ql-block">墓志记载虞弘为"鱼国尉纥鳞城人"。鱼国,位置不能确指,按照石椁浮雕人物发式、服饰、习俗等推断,鱼国的地望和文化背景应该与粟特有关,当在今日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及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非常有意思的是,虞弘的"虞"字在墓志盖上写作"虞",但在墓志中却写成"鱼"字,仔细观察墓志中的"鱼"字,还是由"虞"字修改而成。这说明包括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虽希望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但在内心深处仍然难于忘怀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国。<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虞"与"鱼"在墓志中的出现,表现了民族融合的心路历程。此外墓志中还记载了虞弘一家三代人的生平事迹,透过他们的职务变迁,特别是虞弘曾担任柔然汗国高官,并作为使节出使各国,反映了古代民族之间的往来和交融,对研究柔然的职官、外交以及北朝的民族政策等都有重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却望并州是故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朝时期,许多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晋阳活动、定居,众多的文献、出土墓志、碑刻对此均有记载。目前已发现的一系列北齐时期鲜卑贵族墓葬,如东安王娄睿墓、武功王韩祖念墓、大将军贺拔昌墓等,</span>均分布于晋阳周边。除鲜卑人外,粟特人、柔然人、高车人与突厥人也在晋阳活动。粟特人多为商贾,亦有显贵如翟娑摩诃、翟突娑父子、安吐根、翟楷、虞弘及其父亲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虞弘;柔然的公主嫁于高欢,病逝于并州王宫;《斛律那璃墓碑》上显示,晋阳活动着一些高车部落;在出土文物中,我们还能看到突厥人的形象,如太原北齐贺拔昌墓出土的一件陶质骑马突厥人物俑即为代表。这<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些皇亲贵胄、王侯将相,最终选择晋阳为安息之地,正说明在他们心中,"却望并州为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名都并州</p><p class="ql-block">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分置36郡,晋阳为太原郡治所。自此,晋阳城也称太原城。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太原战火再起。前206年汉朝建立,有汉一朝,征战漠北,深入匈奴,叩击祁连,横分单于,显示了汉人深远的政治襟怀和战略视野。晋阳城地近北边,是汉王朝北进的战略重地,为维护王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