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关中、川渝行之一 《河东寻根》

孤独大个

<p class="ql-block">  只有当你每次出游回来静下心去完成出游小结时,你才大方地给自己以大把的时间去翻阅沿途所拍摄的那些照片,才有时间去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和史料。当手指敲出一个个方块字的同时,慢慢地回忆这段时间你所去过的地方,细细地品味着沿途的所见所闻,默默地思考着对某些事物的重新认知,这不仅可以加深每一次出游的印象,还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这正是旅游的乐趣所在。也正是我每次出游回来后都要将旅游的经历制作成《美篇》以求保存下来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为此所有照片均为真实的纪录,未进行过二次创作。</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0日我们一车四人开始了又一年的自驾游。这次我们计划一路向西,前往河东、关陇、川渝等地。</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我们便驾车从长治市出发沿着青兰高速向河东驶去……。</p> <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河东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它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包括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这一区域北起壶口瀑布,南至风陵渡,因地处黄河以东,所以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河东。</p><p class="ql-block"> 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这一地区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上古时尧舜禹的都城皆在此处。访古寻根自然要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广胜寺</b></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洪洞县的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  一说到广胜寺人们首先想到的定是那座在电视剧《西游记》和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均出现过的飞虹塔。</p> <p class="ql-block">  50年前我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子时便两次到过广胜寺,所以对广胜寺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应该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寺院之一。寺院分为上、下两寺,上寺有闻名天下的飞虹塔,下寺同样有被视为国宝的元代壁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早在1961年广胜寺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和故宫、布达拉宫等是同一级别的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就向各位简单地介绍一下飞虹塔,</p><p class="ql-block"> 飞虹塔是一座十三层的楼阁琉璃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青砖砌成,塔身呈八角形,各层皆有琉璃出檐,外部镶嵌七彩琉璃。</p> <p class="ql-block"> 该塔的前身是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唐大历四年(769年)扩建,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该塔始建于2000多年前,现在经过重建的飞虹塔也有了近500年的历史。人们说地上文物看山西此话一点不虚。</p> <p class="ql-block">  近观塔身,各层装饰有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彩色琉璃雕塑栩栩如生。塔的外观逐层收缩、形如锥体,造形挺拨,线条流畅。七彩琉璃的塔身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天上的彩虹,故得名飞虹塔。</p> <p class="ql-block">  飞虹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建的瑰宝,<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被认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span></p> <p class="ql-block">  见识了飞虹塔后,现在请跟随我从广胜寺的上寺来到下寺,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霍泉,霍泉为三晋名泉之一。</p><p class="ql-block"> 《水经注》这样记载: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了泉水,所以有了人烟,有了村庄和城镇,到唐时霍泉的出水量能灌溉十多万亩良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3年霍泉灌溉工程入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span>这是全国唯一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下寺均为元代建筑,其中后殿内壁上的壁画早已被盗卖出国。如今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下寺中水神庙主殿建于元仁宗适祐六年(1319年)殿内塑有水神明应王及其侍者像,四壁满布壁画,壁画体材有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所以现在所说的广胜寺壁画,实际上是水神庙明应王壁画。</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壁画之所以珍贵,因为它是中国少有的非佛教壁画。</p> <p class="ql-block">  水神庙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展示了一系列民俗场景。</p> <p class="ql-block">  壁画中还有一幅为元杂剧,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最为令人称颂的是:这里曾经是藏秘和保护旷世国宝《赵城金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今天存放于国家图书馆中的《赵城金藏》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旷世国宝《赵城金藏》来,还有着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且听我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  话说自汉代以来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历代都有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巴基斯坦和印度取经,最具代表性的高僧为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等。其经典经过历代高僧们积累和翻译数量日增,先后被汇编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大藏经的意思即佛教经典总集。</p><p class="ql-block"> 到宋代开宝年间,由官府出人出资刻木本大藏经,<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就是被后人称为大藏经之根的《开宝藏》,其经版格式成为后世雕版大藏经遵循不变的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光流逝《开宝藏》及其覆刻版均已散佚,传世的残本极其珍贵。而《赵城金藏》正是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赵城金藏》也就成为我国第一部官方刊印的大藏经及覆刻本中的孤本,堪称稀世珍宝,东方文化的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  要知道《赵城金藏》出自何人之手,故事还得从金熙宗皇统年间讲起。</p><p class="ql-block"> 话说家住山西潞州(今长治市)的崔进之女崔法珍自幼不能语,13岁时遇一老僧得以治愈,终能开口说话了,全家人为之高兴便前往寺院致谢。后来崔法珍得知该老僧欲刻一部大藏经,但囊中羞涩无力刻印时,时年17岁的崔法珍遂自断左臂,发誓完成大藏经的雕刻。为此她在晋陕两地四处劝募十余载,终于筹足善款,适请名师、书匠、刻版高手从皇统九年到大定十八年历时20年刻成。刻成后的大藏经由她亲自护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褒奖,封其为弘教大师。</p> <p class="ql-block">  《赵城金藏》收有佛经1570部,6900余卷,6000余万字,分作682帙,精工细雕制作精美。部分经卷毀于兵火,入元后曾多次补刻,后藏于赵城广胜寺不轻易示人,数百年来乏人问津。</p><p class="ql-block"> 直到1933年、佛教高僧范成法师受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之托查访旧本以补宋代残卷。他意外地在广胜寺弥勒佛殿12个大经柜中发现了《赵城金藏》尚有4957卷,其中有许多元明以前丧失的佛教经论原文价值连城,消息传出后轰动海内外,<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被佛教界称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span></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部覆刻版的大藏经藏于赵城的广胜寺内<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又因是金代覆刻版,故被人们称为《赵城金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赵城即赵城县,解放后和洪洞县合并,当时的广胜寺处在赵城县辖区内。</span></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发现《赵城金藏》轰动海内外的同时也被海内外的文物贩子们盯上了,其中日本人开出20万大洋想得到该金藏,遭到广胜寺众僧人的断然拒绝。</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广胜寺的主持为保护《赵城金藏》将其移入飞虹塔内封存。1938年日军占领临汾,在广胜寺附近驻军伺机劫取《赵城金藏》但一直未能得手。1942年的一天日军突然提出5日后要登临飞虹塔观景,看来日军已经侦知《赵城金藏》具体的藏秘处,要动用武力抢劫国宝了,在此危机时刻广胜寺主持连夜赶往根据地向八路军求援。我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和政委薄一波得到报告后,当即制定了抢救国宝的方案,并将保护国宝的重任交给了在广胜寺一带活动的洪赵支队。就在日军登临飞虹塔的头天夜里,我八路军借着夜色掩护潜入广胜寺内,在众僧人的配合下拆开了飞虹塔的封砖,将《赵城金藏》分装40余箱,连夜安全转移到了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因当时处在战争环境中,《赵城金藏》曾先后七次转移存放地点,而且常将《赵城金藏》藏于废弃的煤窑中,至使部分经卷受潮发霉发生粘连。</p> <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全国尚未全部解放,我党就将《赵城金藏》运到了北京。后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到1965年受损的《赵城金藏》被装裱一新。1984年中华大藏经以《赵城金藏》为底本整理出版,使这部国之瑰宝得以流传。</p> <p class="ql-block">  广胜寺不仅有美不胜收的琉璃塔,有旷世国宝《赵城金藏》和元代壁画,各殿中的塑像也展现了很高的雕塑造诣,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其中地藏殿中的悬塑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充分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精湛的手艺,令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广胜寺大雄宝殿前的两棵唐柏,这两棵柏树树龄已有1300年了,奇就奇在这两棵唐柏树干上的纹理一个向左,一个向右。</p> <p class="ql-block">  有幅对联是这样说这两棵古柏的。</p><p class="ql-block">上联:东树左转迎朝阳</p><p class="ql-block">下联:西树右转送暮光</p><p class="ql-block">横批:左右逢源</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两棵古柏有了自已的编号,为国家一级古树名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广胜寺背靠霍山面对汾河,有泉有水,有寺有塔,有壁画有人文,有历史有故事。寻根到此方知:</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佛教之脉、藏经之根、深藏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b></p> <p class="ql-block"> 要问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p> <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中原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而山西因其地理条件易守难攻影响较小,人口也相对集中。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新生政权,大明朝庭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人口大迁徙,将人口较多地方的人们强行迁往全国各地。从洪武二年到永乐15年,在近50年中先后发动集体移民18次,移民总数高达300多万。</p> <p class="ql-block">  为了便于管理,统一调度,便将洪洞县的广济寺做为移民的登记和分配的管理中心。广济寺山门前有棵大槐树,移民们冬天在树傍抱团取暖,夏天在树下躲避烈日,这棵大槐树也就成了移民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600多年前的大槐树见证了明朝移民们背景离乡的不舍和眷恋。</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代大槐树已消失在了历史尘烟中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大槐树是从第一代大槐树根系上生长出来的,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大槐树延续着前两代大槐树的根系,枝繁叶茂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当年恋家的山西人故土难离不愿远赴他乡常有逃跑者,押送的官差便将移民的双手捆绑于身后串连起来上路,移民要上厕所时需先报告,由差官将捆绑着的双手解开,同时为了加强管理将移民的小脚趾甲用刀划成两瓣作为记号以便识别。因此民间传说大槐树的移民有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将上厕所称为解手,小脚趾甲分为两瓣。</p> <p class="ql-block">  600多年过去了移民的后代们已不知家乡在哪里,但他们都曾听闻先辈念叨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600多年中消失的是渐行渐远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留下的是割不断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水流千里必有源,树生万枝必有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根在这里就还会回来,</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祭祖慰先人,寻根大槐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解洲关帝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在河东大地上有一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怀的庙宇,这就是解州关帝庙。</span></p> <p class="ql-block">  因为此地是关羽的故里,这就成为了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而且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该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其主体建筑在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扩建,逐渐形成如此规模。</p> <p class="ql-block">  后遭大火焚毁,于康熙五十二年重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关羽汉封候,唐封王,宋封帝。</p><p class="ql-block"> 因为关羽被封为帝所以关帝庙的正门和皇宫的正门一样称为午门,午门正中的门洞上方砖雕横匾上雕刻着“关帝庙”三字,左右门洞上方的砖雕分别为“精忠贯日”,“大义参天”。</p> <p class="ql-block">  午门两侧有铁狮子一对,铸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 庙内有结义园,以纪念刘、关、张桃源三结义,关羽也正是从桃源三结义后逐渐走向人生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的主殿为崇宁殿。因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明间檐下有横匾一块,上书“神勇”二字,为清乾隆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  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每根重达10吨多,据说冬天泼水成冰后方从山上的釆石场运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也同样符合祖制的前殿后宫的配置,过崇宁殿,经后宫的南门便进到后宫,绕过花圃有“气肃千秋”木牌坊一座。</p> <p class="ql-block">  牌坊后面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的便是春秋楼。</p> <p class="ql-block">  楼内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读《春秋》雕像,据说是按关羽真身画像塑造而成的。阁楼板壁从上到下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成为春秋楼的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最后一进院落为御园,虽已过中秋园内鲜花仍然盛开。</p> <p class="ql-block">  整座关帝内古树参天。</p> <p class="ql-block">  碑牌林立。</p> <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自古便是全国最大祭扫关帝的场所,同时又是游览胜地,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人们说关羽死后,头帎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说关羽当年败走麦城,被东吴大将吕蒙所杀,孙权为挑起魏、蜀间的矛盾将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识破孙权的用心,将关羽的人头配了木身厚葬于洛阳的关林。孙权得知曹操不曾上当便将关羽的身子厚葬于湖北的当阳。身首异处的关羽其魂魄回归了老家解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里即然是关羽的魂归之地,解州关帝庙自然成了全世界三万多座关帝庙的主庭所在,也就是说此处是关帝庙的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普救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禅院。</span></p> <p class="ql-block">  整座寺院建在塬上,依托塬势分为上、中、下三层逐层升高。又有东、西、中三条轴线贯穿其中,西轴为唐,中轴为宋金两朝,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说起普救寺或许还有些人未必知晓,但说起“红娘”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完全得益于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戏剧《西厢记》。</p><p class="ql-block"> 剧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普救寺内。</p> <p class="ql-block">  虽然《西厢记》从元到今出现了许多版本,有的戏中张生和崔莺莺是主角,也有的戏中将红娘按排成主角。不过主要故事情节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 话说张生在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与因父去逝后和母亲以及丫鬟红娘暂住寺内的崔莺莺不期而遇,两人一见钟情。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强娶崔莺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找来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打败了孙飞虎解除了危难,不料事后崔母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而崔莺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虽有心却无法向张生正面表白,两人几经波折后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私定终身。</p> <p class="ql-block"> 崔母察觉后将两人强行拆开,张生上京应试高中状元,回来迊娶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但传播甚广,如今的普救寺内还为张生按排了个踰墙处。</p> <p class="ql-block"> 在普救寺回廊中展示着众多与《西厢记》故事有关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其中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西厢记》故事图案的元青花梅瓶的照片,显示元朝时《西厢记》的故事已经流传很广了,甚至有可能那时就已经流传到了海外。</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因《西厢记》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 如今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使《普救寺》成为蜚声省内外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据说梨花深院就是崔莺莺当年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来到此处的有情人都要在莺莺塔下的这座梨花深院内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而且奇特的结构和明显的回音效果令人称奇。游人在塔侧以石叩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蛙叫声。被人称为普救蟾声。</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座迷人的爱情名院。</p> <p class="ql-block"> “有情人终成眷属”等许多《西厢记》里的词句,早已成为现在的寻常用语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 红娘”也成了一个行业的代名词,你还甭说,这个行业的根深深地扎在了《普救寺》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鹳雀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人们说一首诗火了一座楼。这首诗便是王焕之的《登鹳雀楼》,而这座楼就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登鹳雀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唐·王焕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白日依山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黄河入海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欲穷千里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更上一层楼。</span></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约557年~580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最初作为军事戌楼使用,历经隋、五代、宋、金各朝存世约700余年,直到元初被战火焚毁,明初故址尚存,但黄河泛滥故址被淹没。</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鹳雀楼得以重建,以此来见证中华民族过往的文化记忆。如今重建的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总高达到73.9米,是中国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整个油漆彩画是国内早已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后经过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多方考察抢救,使得唐代彩画工艺得以恢复,鹳雀楼也就成为了国内唯一釆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仿唐建筑。</p> <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只有登高望远才能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睁开双眼看世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彻底抛弃了固步自封的陋习,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诗人从景物的变化中,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登高放眼不断开拓进取,这正是中华民族之魂,立国之本,家国之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span></p> <p class="ql-block">  走下鹳雀楼我们将告别河东,跨过黄河前往关陇地区继续我们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敬请关注:河东、关中、川渝行(2)《关陇探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