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的“驼铃古道”旁,有一座神秘的寺庙,建成至今近六百年来,不受香火,不作道场,不开庙门,基本不对普通百姓开放。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它也依旧是山门紧闭。它就是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约1416年),由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母亲而下令修建的皇家寺庙:敕赐承恩寺 。也有另一个说法是它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是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p><p class="ql-block"> 承恩寺取名“承恩”,应该是寓意“承受皇恩”吧,这座寺庙的建成既带有浓厚的皇家色彩,也成为曾经只有皇家贵族才能进入的礼佛场所。 明武宗朱厚照曾御笔亲批:“凡当地官员军民各色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大小一切事务”。更是为这所寺庙增加了尊贵和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说这座寺庙“神秘”,应该是有很多缘由的,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和网络信息,虽不全面,但简单归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承恩寺的格局是罕见的“回”字型,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建造布局上和故宫三大殿的设计异曲同工,多少带有一些皇家庭院的意味;</p><p class="ql-block">二、在寺庙的大门外有两座上马石,全天下有上马石这个配置的寺庙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因为只有皇亲国戚和朝廷官员往来频繁,才需要用到上马石这种东西,可见其曾经地位的显贵;</p><p class="ql-block">三、承恩寺内的钟鼓楼,也和别的寺庙不同,它和东西殿房连为一体,说它是钟鼓楼,不如称呼这样的建筑为“瞭望塔”更为贴切;</p><p class="ql-block">四、承恩寺四角,各有一座石砌的碉楼。据当地的一些老人说,四座碉楼之下还有错综复杂的地道相互连接,高度和宽度能让一个成年人猫着腰快速跑过,这种具有军事功能、能攻能守的建筑,出现在普度众生的寺里也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五、另据一些未经核实的传言,这里曾经和明清朝廷设立的“东厂”有关,是秘密关押或软禁一些重要人犯的场所。虽是传言,但从其有些特别的建筑格局来看,似乎又有那么一点点道理。</p><p class="ql-block"> 今年秋天,它终于首次对公众开放了,但却又是仅仅只开放十四天(11月4~17日),且每天只接待400位预约参观者,每天线上一开放预约就是“秒光”,因此被人称之为是“京城里比故宫还难进的地方”。(不过,这次承恩寺的对外开放,对老年人还是非常“友好”的,六十岁以上可以免预约凭身份证进入。也正因为如此,虽然限额预约,但限流入寺,据说前几天天气晴好的开放时间,闻讯而来的“大爷大妈”们依旧使寺庙外排着长长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阴雨天,淅淅沥沥的秋雨一直下个不停,这样的天气,估计游人肯定会比平日要少得多(事实证明,判断正确),临时起意,赶在寺庙院中的银杏树叶掉落之前,闪游了一次这座“难得入内”的承恩寺。</p><p class="ql-block"> 承恩寺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独特的院落布局,令人印象深刻。深秋时节,寺内的银杏树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银杏树的叶子已全部变色,随风雨脱落的树叶也使庭院中的地面一片金黄,与古老的寺庙建筑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优美视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