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汉丰</p><p class="ql-block"> 图 自拍,部分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去过两趟蒙城,这三十多年没去过了,对蒙城真有些“蒙”了,2021年中秋送建文返蒙城实验永兴中学,又见蒙城,沿途一望,寻访几地,似乎又“启蒙”了。</p><p class="ql-block"> 在蒙城博物馆,我知道了“蒙”从“冡”而来。“冡”即古“蒙”字,“北冡”两字合一为“蒙”。汉至西晋初还“冡、蒙”混用,以后“冡”逐渐废用。不过蒙城县坛城北冡山,仍用“冡”,这说明“蒙”、“冡”确有历史渊源。“蒙”的本义即蒙草,有人认为是中草药“菟丝子”,广袤的黄淮海大平原上,茂盛的蒙草成为命名的参照物,此处的山被命名为“冡山”,此处的城被命名为“蒙城”。蒙城,商称北冡,西周称漆园,汉初西北为梁国蒙县,东南为沛国山桑县,隋称淝水县,后复改山桑县,唐天宝元年(724年)正式称蒙城县至今。</p> <p class="ql-block"> 蒙城博物馆坐落在庄子大道的西侧,是一座不错的的建筑物,与规划馆南北相对,共一宽敞的广场,博物馆造型古朴独特,似樽非樽,似阙非阙,地面高三层,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比起50年代建的安徽省博物馆大气多了,被评为4A级景区。在一个县级单位,建有这么一处区域博物馆,既是当地重视文化建设的体现,又凸显了当地经济实力。</p><p class="ql-block"> 馆内最有特色的是二楼的《“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展,它是根据在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而设展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可能要数鸟型“神器”,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鸟图腾的现象,也可能是一件权利象征物,为氏族首领所拥有,在重大场合出现,供氏族成员膜拜。说不准这件鸟型“神器”,就是它的镇馆之物了。除了《“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展,还有三楼的《古蒙神韵》、《楹联之乡》展。反映了蒙城的历史文化地变迁和地域文化的特色。看了博物馆,总体感觉是宏大的博物馆建筑与馆藏有些不匹配,除了尉迟寺遗址展,好像还比较空。话又说回来,在一个县级区域内,要收集与之匹配的馆藏也确是不易。从一个侧面看,博物馆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容易做到。</p> <p class="ql-block"> 在庄子国际大酒店,我向服务员打听蒙城名胜,服务员立马就给我说出了唤鸡楼、万佛塔、庄子祠几处名胜。看来,当地人对自己的文化传承还是熟悉的。按照她的指点,我一番游览,以感受蒙城文脉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唤鸡楼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是先有鸡,后有楼。鸡即仙鸡,居于鸡山,每天为人们打鸣报晓,唤醒熟睡的人们。鸡山得了仙气,越长越高,如果长到能看到涡河之北的石山,鸡得食(石),蒙城就会出状元、出真龙天子。这个传说被一位皇帝知道,派人斩断了鸡山的仙根,血流满地,仙鸡向东南飞走了,蒙城文脉断了,没有出真龙天子,连状元也没出过一位。人们怀念仙鸡,就在城东南建起了一座唤鸡楼,想把仙鸡唤回来。后来,唤鸡楼毁于战火,1994年,在原址建了新的唤鸡楼,门前塑了一只雄鸡,头朝东南,引颈高鸣。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蒙城人民想往出人头地的向上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万佛塔距离唤鸡楼不远,从唤鸡楼往西北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它原名插花塔,又叫兴化寺塔,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塔体内镶嵌了近万佛像而得名。它高40多米,不论远望还是近瞧,它都是蒙城标志性建筑物,及至它身旁,被铁门锁着,欲进不得,看着它那秀丽的身姿,觉得它秀比嵩岳,形同永祚双塔,是堪当全国重点文物的。我极尽所能慢慢搜寻着久已淡忘的记忆,希翼找出当年见到它的印象,似乎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位擦肩而过的过客,朦朦胧胧。当年趣不在此,识又太浅,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正常的。不过这一次,我要好好看看它。我用手机记录它的形象,用文字刻画它的秀美,让记忆尽可能地深刻一些,不要像第一次那样见到它又放跑它。</p> <p class="ql-block"> 从唤鸡楼沿庄子大道往北,跨过涡河,至山桑路口北侧,就是庄子祠。庄子祠原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后又多次重建,但均遭兵劫水淹,遂渐颓毁,至解放,所存无几。1995年在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庄子祠是为纪念庄子而建的。庄子曾在此地任过漆园吏,与惠施相识并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他们论鱼的故千年传颂,留下了“子非魚安知魚之乐?”的智论美谈。</p><p class="ql-block"> 庄子祠是仿汉式建筑,沿着中轴线及两边,建有大三门、照壁、山门、逍遥堂、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鱼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等。逍遥堂是它的主建筑,塑有庄子塑像,庄子左手捋须,右手握竹简,若有所思,栩栩如生。其他建筑皆是根据庄子生平及学说而设立,集中反映和介绍了庄子的思想。如五笑亭是反映庄子梦蝶、材与不才、濠梁之辩、盆鼓而歌、讥骂曹商五个典故。观鱼台和观鱼桥则是反映庄子与他的好朋友惠子观鱼绝对。梦蝶楼则是反映了庄子梦中化蝶与众不同的认识论。大三门门楣上“庄子祠”三字为当代书法家舒同所提;碑亭上的“庄子祠”三字则为皖籍居士赵朴初所提。照壁上书繁体隶书“法天贵真”。照壁的背面是苏东坡的《庄子祠堂记》,这数百字的祠堂记,是苏东坡应当时县令王兢始立庄子祠所作,其实,是苏东坡对《庄子》的评论,进而论庄子。苏东坡作文对资料来源交代得很清楚,“谨按《史记》”,但观点又出《史记》,点出庄子“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给了庄子很高的评价,可以看出大学者的踏实作文风格。他指出:对《庄子》“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苏东坡是想告诉我们对《庄子》的理解,要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去理解,不可妄信脱离当时时代背景的后世注释,要根据历史条件还原庄子。深感早我们900多年的大文豪思想深邃。不仅于此,祠内还存有一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庄子祠原址出土的苏东坡所作并亲书的《庄子祠堂记》原碑,是庄子祠很珍贵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件文物。“开”字型山门,也很独特少见,使我想到在儒家的文庙中有一“棂星门”,是一个标配建筑,象征着儒教施行教化与天上的天镇星一样。在日本神社前也有这样一个“开”字门,它是“鸟居”的意思,因为日本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鸟进入神社。看着门上的“澹然无极”,和飘逸的云纹,我想,可能它的作用与棂星门和鸟居有些相同吧?是让我们进入一个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之地。</p> <p class="ql-block"> 绕祠一览,深感独树一格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宝藏;大文豪苏东坡读书精到、作文严谨、认识深刻;蒙城有这些先哲们的遗迹而增辉;使我对“生有涯而知无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看完庄子祠,驾着车子,顺着庄子大道往南,再跨上嵇康路回肥,沿途一望,老城上个世纪的三层建筑依旧分街而存,勾起我依稀的记忆。越往南,楼层越高,一座座大楼挺立,一个个小区横卧,道路更加宽广,绿化更加优美,完全是一座新城,在蒙城的大地上画上了一幅新的画卷。我知道,蒙城不仅传承了文脉,是发展了,富裕了,随着社会进步了!</p><p class="ql-block"> 2021年国庆节完稿</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