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祭祖之旅,——访洪洞大槐树

弓长张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唯一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p><p class="ql-block"> 园区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包括二、三代大槐树、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中华姓氏苑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00年前,举世震撼的最大规模的移民发生在这里。有文献记载的从明洪武3年到永乐15年的50多年间,山西洪洞大规模移民18次,大概有120万人被移民到河北、山东、河南等,后来辗转迁徙、繁衍生息,现在凡是全球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当成“家”,被称为“祖”,被看做“根”。</p> <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门”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着进此大门后的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法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红红火火的根字影壁,耀眼明亮,思乡祭祖之情瞬间点燃!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后有《古大槐树赋》。作者是崔秀峰‌,崔秀峰是襄汾汾城三公村人,他在民国十年撰写了这篇赋。这篇赋描述了古大槐树的变迁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古大槐树遗迹的感慨和对民族历史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献殿”。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与戏台连为一体。后台两侧有京剧脸谱装饰,舞台定时演出“根祖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献殿前的三座桥分别叫做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p><p class="ql-block"> 莲馨桥在西侧。“莲馨”与“连心”谐音,象征着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p><p class="ql-block"> 槐香桥,中间那座桥。“槐香”与“怀乡”谐音,象征着对故乡的深深怀念‌。</p><p class="ql-block"> 鹳鸣桥‌位于东侧,借鹳鸟的鸣叫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思源潭。↓</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处。最早的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1)汾河发大水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古大槐树原址上修建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在原大槐树树根长出来的小槐树已经长大,有二代大槐树、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碑亭旁边有个石经幢,这个石经幢是古代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由青石砌成,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在明初颁布移民圣旨呢?</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原地区因元末连年战争导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人口大量骤减,田地荒芜,致使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明太祖听取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郑州知州苏琦的奏议,下发从山西向中原地区大移民的圣旨,使得明初社会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呈现繁荣,是“洪武之治”到来的措施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朝堂决议雕塑。下图就是再现郑州知州苏琦向朝廷上奏移民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仿当年大槐树下场景雕塑。↓</p> <p class="ql-block">  移民浮雕图。↓</p> <p class="ql-block">  仿古大槐树,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其实是枯树干上爬满了滕条,滕树的叶子覆盖了仿古的粗树干。</p><p class="ql-block"> 安民告示 。大槐树干上贴了一个官府关于移民的布告。图上画黄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移民划甲体验处。 大槐树旁边安排了过去移民的必要环节——划甲。凡是登记移民并领取了“凭照川资”后迁往各地的村民,都要在此留下印记,就是把右脚的小指甲处用刀划一个口子,指甲变成了两半的,然后领取身份证明。划甲过去是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开始,现在只是游戏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现在一直有人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呢?原来是与移民迁徙的过程有关呢。</p><p class="ql-block"> “解手、背手、连手”的雕塑。请看图片上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景区指示牌仍然把卫生间称为“解手场”。↓</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下有定时演出《铁锅记》。讲述的是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庄刘家三兄弟应朝廷诏命迁徙屯垦,离别之际将自家铁锅砸破,一分为三,作为日后回乡相认的凭据。二十年后,刘家人约定,在大槐树下对锅相认,回乡团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献殿与祭祖堂之间是祭祖广场。</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是整个园区的核心建筑,由著名古建筑专家冯冬青进行总体规划,祖堂建在高高台阶之上,仿明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殿内四周有手绘52幅移民壁画,供奉着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p><p class="ql-block"> 祭祖堂不仅是一个祭祀场所,更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家庙祖祠,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祭祖,缅怀先辈。↓</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姓氏苑,里面有1320个的姓氏祖先牌位,可以寻找拜谒。↓</p> <p class="ql-block">  莲花塘。祭祖园内的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  园内的广济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后迁至城西北的汾河岸边贾村。至明初,寺外有棵汉代古槐,有宽敞的官道,大规模移民的时候,便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来自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移民在此集聚,编排队伍,大槐树成了移民遣散地,移民记住了大槐树和它上面的老鹳窝,也对广济寺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有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这种水鸟,常在大槐树上筑窝,因此用鹳鸣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广济寺是在2006年由政府投资建的。↓</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后,感到景区深度挖掘历史事实,在祭祖寻根上讲深、讲透、讲好了大槐树的中国故事,弥补了我对明初移民的这段历史的了解与认知。此次大槐树之旅,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部分文字来源于景区说明书及布告栏。</p><p class="ql-block"> 20424.10.14—15日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