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回娘家

谭谈

<p class="ql-block">  俗语说:十月小阳春。是说阴历十月,虽然时令己是初冬,却温暖如阳春三月。是湖南最美、最舒适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天,艳阳高照,和风惠畅。我邀一群朋友,回我曾经战斗过的湘中那座著名的煤矿一一金竹山煤矿,去看望矿里的老工友。我们这群人前前后后从这座矿山走出后,奔走各地,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打拼自己的事业,经营自己的人生。其中有几位,是这个矿的“矿两代一一矿工子弟”。我们带着在这座矿山培育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创造了出色的人生业绩。我们中的那位刘君,走出这座矿山后,到千里之外的云贵高原,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创立了湾田集团公司。如今,他的企业里光煤业这一块,贡献给国家的优质煤炭,就超过了他曾经供职的涟邵矿区十座煤矿之和。更是金竹山煤矿的好多倍。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我们夸他在异地他乡,创造了一个“没有涟邵的涟邵,没有金竹山的金竹山”……</p> <p class="ql-block">  我生出这个念头,要邀请从这座煤矿走出去的老工友,回一趟“娘家”,缘自一本书的出版。</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我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山道弯弯》,火爆文坛。一时间,又是改编电影、电视剧、广播剧,以及多种地方戏曲。据此改编的河北梆子《苍岩月》,被推荐进京演出,剧评、剧照登上了《人民日报》。湖南改编的花鼓戏《碧螺情》,连演百场不衰,获得省里的大奖。几乎在同一时期,有六家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行销上百万册。北到辽宁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南到岭南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西到四川美术出版社。小说还获得了1981一一1982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被国家推荐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电影节……经过四十多年的时光洗礼,如今这部作品又被贵州民族出版社翻检出来,并汇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花古戏剧本以及相关的创作谈、拍摄散记等,结为一集,重新出版。拿到新书,我萌生出一个念头,应该带着她,回一趟“娘家”一一金竹山,给“娘家”的老工友们,送上一本啊!</p><p class="ql-block"> 为此,便有了此行。</p> <p class="ql-block">  金竹山煤矿,涟邵矿区,是《山道弯弯》的原乡。作品的生活素材、人物原形,都来自这座矿山,这片煤田。金竹山矿的一位矿工妻子,是湘西凤凰的一位苗家女,丈夫因公牺牲,本可以送回老家去安葬,她却说,送回老家,国家花费太大。要求把丈夫安葬在矿上的山头上。她和儿女们守着他。她带着四个儿女,奋战在矿山,成了全国煤炭工业战线的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 不久, 我从矿上调到了矿务局做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从此,我奔走在横跨两个地区、七个县市的涟邵所辖的十多座煤矿,百里煤海。某一个夏夜,我的邻居,采矿工程师老唐,从牛马司煤矿出差回来,和我说起他在矿上听到的一个故事,说一位矿工牺牲后,矿里按规定,决定招收他在农村的妻子顶职进矿工作。而矿工的父母不同意,怕儿媳妇进矿工作后,一改嫁,把孙子都带走了。于是要求矿里招他们的另一个儿子一一那位牺牲矿工的弟弟进矿。这位矿工的妻子,很大度,她对矿上来的人说,我没意见。矿上的工作更需要男的,让弟弟去吧。后来,她与丈夫的弟弟成了家……</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到桥头河煤矿采访。在这个矿的邓子山矿井的招待所,见到这样一位服务员。她是顶替牺牲的丈夫的职进矿的。每个月领到工资后,她都要回去看望公婆一次,给公婆送去三几斤猪肉,几元、十元钱……</p><p class="ql-block"> 她,她,她,这一个一个的“她”的形象,就这样活跃在我的脑海里。我是带着这一个一个的“她”,在当时的涟邵矿务局所在地一一双峰县洪山殿我的宿舍里动笔写这部小说的。此时,我已是《湖南日报》文艺部的编辑。那时的涟源地区(即现在的娄底市)文联在新化县招待所举办一个改稿班。邀请报社文艺部派一位编辑到改稿班上去看稿、选稿。部里考虑我的家还在矿山,便要我提前几天回家,处理一下家里的事。我是利用这点时间来写这部酝酿已久的作品的。动笔之初,为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我琢磨了好久。开始,我想就把她叫红岩。因我从部队复员工作的第一站就在红岩煤矿。一想,不行。当时有一部长篇小说《红岩》,非常火爆。小说中江姐这个人物,更是深入人心。这时,我猛然想到,红岩煤矿是从金竹山煤矿分出来的。它原先叫土硃矿井,是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红岩的。是不是叫她金竹呢?我的心一触到这里,顿时亮堂起来。金竹两字,非常适合做女性的名字,且十分贴切这个人物的精神境界!主人公的名字定下以后,五天,我就写就了这部五万多字的小说……</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部小说,是从金竹山煤矿,是从涟邵煤田拱出来的。金竹山,涟邵,是《山道弯弯》的原乡!</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矿工带《山道弯弯》回娘家”的提议,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和响应。为了不增加矿上的负担,湾田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祖长,慷慨提供此次活动的经费和交通工具。和我先后从涟邵矿区走出来的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梁瑞郴;湖南文学界的后起之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以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事》夺得鲁迅文学奖的纪红建;《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作家曹辉;金竹山矿工子弟、《湖南文学》副主编赵燕飞;株洲市作家协会主席张雄文;《湘江文艺》编辑、作家袁姣素;《老年人》杂志编辑欧阳璐;从煤矿走出来的摄影家陈际、严伯霖等文友,结伴同行。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行人中,朱鹏涛是从上山下乡知青中进矿的。他后来走出煤矿,在多个岗位历练之后,最后担任了娄底市政府的副秘书长。退休以后,热心公益事业,担任娄底市志願者协会的会长。几年奋斗下来,他和他领导的志願者协会,双双被评为全国最美的志願者和最美的志願者协会。他本人还被评为“中国好人”。</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人中,更有一批老资格的金竹山人。他们中有田祖均、罗坝东、谭校祥等先后担任矿长的五位矿长。他们曾是这座矿山的统帅。后来,或工作调动,或退休离岗,离开了矿区,生活在东西南北。这次,也汇集到一起,结伴回矿看看自己曾经洒过热汗、献出过青春岁月的矿山和并肩战斗过的老友。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娘家人张开双臂,热情拥抱我们这些从东西南北归来的游子。在金竹山矿业集团领导的引领下,</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入了一片矿区。这就是曾经红火数十年的金竹山矿区的托山矿井。后因资源枯竭,已关闭几年了。只见山头上,一栋栋红砖小楼,依然耸立在树林之中,保存着当年的风采。看到这里的楼,这里的路,这里的山,罗坝东夫妇心潮澎湃。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他就来到这里,做技术员、工程师,一步一步走来。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组建了家庭。后来,他以他扎实的工作业绩,担任了统管这片矿区三个矿井、八千矿工的金竹山煤矿矿长……他忍不住不停地向同伴们介绍,他最初住在哪栋房,后来又住在哪栋房,在哪栋楼上办过公,矿区哪一个角落里发生过什么故事……他难忘遗落在这里的青春岁月啊!</p> <p class="ql-block">  告别托山矿井,几公里就是土硃。这就是1968年我从部队复员后工作的第一个地方。当年,他叫红岩煤矿。同老罗一样,我也是在这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在这里重新拿起笔来(复员前夕,我烧掉了靠每月六元钱津贴费买下的几十斤书刊,烧了一锅热水洗了一个澡,发誓再也不写作了,说:别人是洗手不干,我是洗澡不干了。)写出长篇通讯《自力更生奏凯歌》、《战天斗地红岩人》,《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湖南日报》的文艺副刊复刊后,我又相继在副刊上发表《出师》、《目标》等反映煤矿生活的小说……是这里的生活,重新燃起我创作的欲望啊!</p><p class="ql-block"> 这座井仍在生产。每年给国家贡献20多万吨优质煤炭……当年活跃在这里的一个个工友熟悉的身影,一张张伙伴亲切的面孔,已经远逝了。自己已是八旬老翁,自己当年的伙伴,不也和自己一样,老了,早已退休了啊。今天站立在自己身前的矿区领导,工人伙伴,一个个青春洋溢,朝气勃发。虽然都是一些新面孔,我却感着到,就像见到当年的工友一样,是那般的亲切,那般的熟悉!</p><p class="ql-block"> 从土硃矿井出来,翻过那座山一一木絲坳,就是一平硐矿井了。这里,是当年的金竹山煤矿矿部所在地。每当夜幕落下,站在对面的山头上朝这边看,是一座灯火灿烂的不夜城,令人震撼!看到那一幕,自己的心里就感到无比的自豪!</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就在井口的矿工班中餐食堂吃班中餐,辣椒炒肉,小炒胶瓜絲,水煮四季豆,一小缽米饭,一个个吃得十分香甜。有二十年糖尿病史的罗坝东,平时在家食量很小,而这一顿,他竟把一小钵米饭和一盘菜,一扫而光,来了一个“光盘行动”。他举起光光的盘子感叹地说,这顿饭,真香啊!那位资产过百亿了的湾田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祖长,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世上最好喝的酒是我们金竹山的米酒,最香的饭是矿上的班中餐。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散文《金竹山米酒》,说的是一位矿区领导晋升到省级领导机关工作,矿工们用自己食堂酿制的米酒为这位领导饯行,颂扬矿山这种清廉的好风气。发表在当年的《光明日报》。此后,金竹山矿工食堂的米酒,声名在外……</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在矿部(如今的矿业集团公司)会议室里举行。一批老工友,来到了这里。我捧出自己带来的刚刚重版的《山道弯弯》,恭恭敬敬地送到他们手里。四十四年前,她从这片土地上拱出来,今天,我带着她回娘家来了,送给我的、也是她的娘家人……</p><p class="ql-block"> 主持座谈会的矿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苏七华,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精明汉子。他激动地连连对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老矿工说:欢迎各位老前辈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望着这样动情的场面,一阵热辣辣的情感,顿时涌上心来……</p><p class="ql-block"> 金竹山啊,《山道弯弯》拱出来的地方,我的文学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