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苏州宥爰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州宥爱美术馆成立于2023年8月,坐落于苏州阳澄湖畔,以“生命”主题为核心积极开展当代艺术展和艺术教育活动,就艺术与人、艺术与环境、艺术与健康等课题持续深入探索,致力于打造首个以生命为核心主题的国际一等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走进大厅,纯白的建筑空间,带给观众宁静深邃的思考体验。采用照亮顶棚的方式,获得柔和、弥散的光线,充盈整个空间,同时避免直射阳光对画作的损害。</p> <p class="ql-block">走进美术馆大厅一侧,大多数的观众,都会被顶上的鱼网设计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这种设计不仅考虑了空间利用的实用性,如悬挂艺术品或作为照明设计的辅助元素,更营造了丰富的艺术空间。</p><p class="ql-block">美术馆以生命为核心主题,顶上的鱼网设计寓意着生命的交织与联结,如同鱼网般错综复杂,却又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鱼网作为美术馆内部装饰的一部分,与整体艺术氛围相融合,为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觉体验,引导观众思考生命的奥秘。</p><p class="ql-block">在下方行走,鱼网的色彩斑斓变化无穷,实质鱼网本身仅有蓝、黄、红三原色,也就是色彩的基本元素。在光线和观者移动时的视角变化中,仿佛搭建了一个色彩世界的积木,通过调整这三种颜色的比例和混合方式,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b>苏州宥爰美术馆中的“赵半狄的小窝”</b></p><p class="ql-block">进门的一侧,便是“赵半狄的小窝”这一独特的艺术装置,该装置由毛竹窝棚、竹叶草坪、吊床等元素组成,营造出一个质朴而温馨的空间。</p><p class="ql-block">赵半狄通过这一装置,试图在现实与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观众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了艺术家赵半狄对于现实与内心世界的思考,是现实与心灵的避风港。</span></p><p class="ql-block">“赵半狄的小窝”曾在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包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每到一处都成为当地的文化热点。在苏州宥爰美术馆的展出,更是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公众的关注。</p><p class="ql-block">该装置不仅展示了赵半狄的艺术才华,更深刻地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心理问题,为观众提供了一片心灵净土。</p><p class="ql-block">(赵半狄:曾评为最具艺术亮点的世界年度人物。他是中国先锋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艺术市场上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他的艺术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他的作品引来了无数喝彩,也引发了不解和争议)。</p> <p class="ql-block"><b>苏州“百年孤独”西方摄影大师独版摄影作品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5日,嘉德·宥爱艺术中心隆重揭幕了“20世纪西方摄影名家原作展”。此次展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主任、著名艺术史家巫鸿精心策划,汇聚了35位世界级摄影大师的100余幅珍贵原作,首次在国内集中展示。</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西方摄影史中的重要潮流,更将摄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在国内观众面前。</p><p class="ql-block">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展示部分拍摄较为清晰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独特自我”</b></p><p class="ql-block">此部分聚焦于肖像摄影中的个性概念,通过摄影作品展现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个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查克•克洛斯</b></p><p class="ql-block">查克•克洛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以其非凡而毫发毕现的肖像绘画而闻名。20世纪60年代,克洛斯首次利用拍摄照片辅助他的绘画,采用了网格技术将照片转化为绘画,将照片分成细小部分,使他能以极高的精度悉心复制每个细节。他本人患有面孔失认症或“脸盲症”,这一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曼•雷(美国)</b></p><p class="ql-block">曼•雷的《塞拉•维特(马塞尔•杜尚肖像)》揭示了他将摄影、绘画和素描三者巧妙融合的创作实践。曼•雷最初为同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绘制了一幅肖像画,随后拍摄了这幅已失传的画作,并对底片进行了调整,添加了他自己设计的图案,包括玫瑰和无限符号。</p> <p class="ql-block"><b>罗伯特•杜瓦诺(法国)</b></p><p class="ql-block"><b>莫里斯•巴盖与石之谬斯</b></p><p class="ql-block">此作品“莫里斯•巴盖与石之谬斯”是1957年法国人文主义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与大提琴家莫里斯•巴盖合作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杜瓦诺以拍摄温和,幽默的日常生活和温情时刻的照片而闻名。他拍摄了巴盖在各种环境中演奏大提琴的照片,捕捉了荒诞和温情的瞬间。</p><p class="ql-block">两人的合作集结出版成为一本书《大提琴与暗室的歡遇》,这些版画很可能是这本书的样片。</p> <p class="ql-block"><b>爱德华•韦斯顿</b></p><p class="ql-block">《艾丽丝•阿尔贝托的手》是爱德华•韦斯顿现代主义摄影的标志作品。20世纪20年代末,韦斯顿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贝壳、蔬菜和人体局部静物的高度精细、焦点明确的特写拍摄上。通过对焦光线的运用,以及阿尔贝托的手与深色、图案化的物体背景的对比,强调了手的苍白和雕塑般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b>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美国)</b></p><p class="ql-block">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因其挑衅性的黑白照片而声名狼藉,这些照片通常是为了表彰艺术家所在的同性恋群体。尽管他的作品可能带有露骨的性内容,但摄影手法却是经典的。他崇尚传统的元素,包括构图、色调平衡、质感和美感。这张哈维尔•冈萨雷斯(梅的工作协理)的肖像照片,展现了艺术家在质感和细节上的精湛呈现能力,是一张罕见的原作。</p> <p class="ql-block"><b>威廉•埃格尔斯顿(美国)</b></p><p class="ql-block">《无题(熊)》是威廉•埃格尔斯顿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初,埃格尔斯顿引入了一种新的美学,将快照的随意平庸与色彩迷人运用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艺术摄影。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彩色摄影通常与广告等商业作品或业余摄影联系在一起。埃格尔斯顿用彩色幻灯片制作了丰富、饱和的彩色染料转移照片,拍摄日常物品和场景,例如这只被丢弃的泰迪熊。</p><p class="ql-block">197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场著名展览上展出了这些作品,这场展览使彩色摄影作为艺术形式合法化。</p> <p class="ql-block"><b>威廉•埃格尔斯顿(美国)</b></p><p class="ql-block">无题(墓地)》是威廉•埃格尔斯顿作品中的一幅重要作品。通过独特的彩色摄影手法,展现了美国南方墓地的景象。作为“新彩色摄影”的领军人物,埃格尔斯顿的作品常常以美国南方的大众文化为题材,通过色彩表现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在《无题(墓地)》中,埃格尔斯顿利用色彩揭示了墓地的沉寂与生命的终结,同时也通过色彩对比传递出某种心理上的孤寂与疏离感。</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不仅是埃格尔斯顿艺术生涯的重要成果,也是彩色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同与不同”</b></p><p class="ql-block">此部分揭示了摄影在挑战独特或一成不变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探讨摄影的模仿与复制能力之间的矛盾,展现摄影生成“同”与“不同”的独特能力。</p> <p class="ql-block"><b>辛迪•舍曼(美国)</b></p><p class="ql-block">《无题(护士)》与《无题(医生)》是辛迪•舍曼系列作品中的两部。《无题(护士)》聚焦护士形象,通过镜头展现护士的职业特征及其背后的情感与故事,采用独特的摄影手法,捕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的瞬间,传递出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无题(医生)》则以医生为主角,探讨医生职业身份背后的责任、压力与人文关怀,通过精心构思的画面,展现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专注与投入,以及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微妙关系。</p><p class="ql-block">这两部作品均体现了辛迪•舍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她通过摄影艺术传达社会现象和人性关怀的独特视角。照片中,舍曼以女护士和男医生的形象出现,一人分饰两角,向谁可以当护士、谁可以当医生的成见发出嗤笑。</p> <p class="ql-block"><b>让•雷内(法国)</b></p><p class="ql-block"><b>《错视画一吉萨的问候》</b></p><p class="ql-block">法国艺术家JR受邀前往埃及,参加者在促进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融合的艺术盛宴。</p><p class="ql-block">他在胡夫金字塔前用铁丝网和钢结构打造错视作品。法语词汇错视画指制造视觉幻想“愚人眼目”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JR使用了变形透视技巧,让平面图像在特定視角呈现三维立体效果,随后,艺术家又人人不同角度拍摄装置照片,进一步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并限,让观众无从分辨哪件是真品,哪件是仿品。</p> <p class="ql-block"><b>让•雷内(法国)</b></p><p class="ql-block"><b>《1943年戈登•帕克斯拍摄的哈莱姆区无框橱窗里的女人和狗》</b></p><p class="ql-block">展现了摄影复制并重现旧相片的能力,为作品注入了生机。</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由法国街头艺术家JR创作,最初作为装置艺术展品张挂在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的建筑上。主角是窗前的女人和狗,通过摄影的复制能力,作品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b>变装自拍</b></p><p class="ql-block">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变装自拍》是一张独一无二的肖像写真。画中的艺术家画了妆,从而模糊了性别与身份。</p><p class="ql-block">这幅自拍作品不仅向定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社会发起挑战,同样隐含着身份可塑性以及体验多重自我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b>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b></p><p class="ql-block">无题(舞台布景)</p> <p class="ql-block"><b>第三、四部分:“灵感之手”、“景自天成”</b></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灵感之手”展示了摄影师通过艺术干预、动手改造及精确控制摄影过程,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摄影作品,挑战摄影仅为机械复制的传统观念。</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景自天成”强调摄影作为一种与大自然合作并带有启示性的媒介,通过引人入胜的作品将观众与生活、历史、幻想乃至神祇紧密相连,感受摄影的启示性力量。</p> <p class="ql-block"><b>桑迪•斯科格伦德(美国)</b></p><p class="ql-block">《无题》是美国艺术家桑迪•斯科格伦德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40多年来,斯科格伦德将雕塑和摄影结合,创造出具有挑衅性与幽默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p><p class="ql-block">她以精心搭建布景而闻名,布景里随处可见她精心雕刻的物品、家具和人物,所有东西都涂抹着不自然的耀眼色彩,随后,她拍摄场景并制作出大尺幅,高饱和度的彩色照片。</p> <p class="ql-block"><b>布尔•彼得•维特金</b></p><p class="ql-block"><b>林肯看米罗</b></p><p class="ql-block">在这幅拼贴作品中,维特金显然借鉴了艺术史与摄影历史。</p><p class="ql-block">这是件艺术家在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照片上,涂绘具有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米罗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涂鸦作品。</p><p class="ql-block">通常,维特金拍摄完成后的拼贴作品,并冲印出少量相片,但这件拼贴原作是独版作品。</p> <p class="ql-block"><b>皮埃尔•布歇(法国)</b></p><p class="ql-block"><b>黑色裸体与小提琴</b></p><p class="ql-block">法国艺术家皮埃尔•布歇运用二次曝光手法制作了这張诱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艺术家使用二次曝光技术,将两張独立的底片叠加在一起,在第三張底片上得到裸体与小提琴弦交缠的图像。</p><p class="ql-block">之后,布歇在成品底片显影过程中,短暂地将照片暴露在光线下,令照片局部出现颜色与亮度反转效果,冲印出有浓郁银色调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b>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德国)</b></p><p class="ql-block">这张看似简单的碎浪图,让人联想到摄影媒介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画面拍摄到一秒钟凝固的时间,同样地也暗喻光与影之间的依存关系。</p><p class="ql-block">光与影翩翩起舞,浪花与阴影相伴。照片唤醒隐藏在生命与躯体中的生命力,塑造了我的体验世界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b>伊托•巴拉达(摩洛哥)</b></p><p class="ql-block">摩洛哥艺术家伊托•巴拉达运用检到的物品制作了这件发光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回味童年时代的快乐体验,展示孩子们用积木搭起的动态架构,抓拍被相纸绊倒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b>尾声</b></p><p class="ql-block">人类艺术是生命的阅历,文化积累,二者缺一,是不会有深沉的艺术。</p><p class="ql-block">艺术往往被看作是一段孤独的探索旅途,其特性决定了艺术家往往要承受孤独。<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家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孤独相伴的。</span></p><p class="ql-block">孤独使艺术家不随波逐流,孤独对于艺术家而言,不仅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也是其作品中常常表达的主题。</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的孤独感通过其作品的形式语言,如色彩、构图和人物形象等,得以视觉呈现,与观者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许多艺术家不仅承受孤独,还享受孤独,他们视孤独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p><p class="ql-block">其实,在这个世间,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无明离开这亇世界的。</p><p class="ql-block">正如“百年孤独”一书中写的:</p><p class="ql-block"><b>“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场百年孤独。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没有人能够永远陪伴我们。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方向”。</b></p><p class="ql-block"><b>“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小施托劳斯“艺术家的生涯”。</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4日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