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14郑秋敏阅读《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之13.学传统文化就不会玩了吗?</p><p class="ql-block">即使让小孩去学古琴,很多人也会弄得像严格训练似的,这样的学习,正如你所说学了就学了,没有“玩”起来,问题在哪儿呢?在于过度聚焦、目的性太强,中国的父母目的性过强,安排之心太多,才弄得大人小孩那么焦虑。小孩该认真时固然得认真,但该放松时更需要放松。年轻时会觉得认真重要,等过了某个年纪,有了生命阅历,遇到了不少人生状况,你就会发现能放松才是更大的本领。</p><p class="ql-block">人生有实有虚,实固然重要,虚更是要紧。中国文明一向擅长“虚”,古琴就是个“虚”的典型乐器。可偏偏有人学琴,还学到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一点从容自在都没有,真是让人不知从何说起。</p><p class="ql-block">尤其某些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小生活就被缜密安排,被教的凡事认真,很会规划、很会设计,然后一路顺遂,人人称许。但这样的孩子倘使遇到困顿挫折,就显得异常的脆弱。这些所谓优秀的小孩的转圜能力都特别差,他们凡事仔细,凡事较真,即使跌倒了,他们也会很“认认真”的站起来。</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中国百年来虚心、认真,无条件的向西方学习的后遗症之一,就是中国人开始“游”不起来,也开始“玩”不起来了。我看到许多读书人为了一点小事(当然他们通常会解释成“大是大非”)而大肆较真,紧咬不放时,我总会感慨,难怪那么多人会得抑郁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