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圣地探秘

黑豹和安娜

<p class="ql-block">游览车把我们送到珠峰高程纪念碑,就回去接其他游客去了。等到其他游客乘车到达这里,我们才能乘车返回珠峰大本营。由于游览车的往返时间为一个小时,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小时的游览时间。为了抓紧时间观看珠峰峰顶,一下车我就向着珠峰高程纪念碑旁边的小山丘跑了过去。我一口气跑上山顶,在山顶上等了一会儿,爸爸妈妈才气喘吁吁地走上来。我们先怀着兴奋的心情观看了珠峰峰顶,又摆了一个小小的尼玛堆拍照留念,然后才开始下山观看珠峰高程纪念碑。观看了珠峰高程纪念碑之后,我想再找一个地方玩一下。可是我向四周看了看,除了已经玩过的这两个地方,实在没有什么可玩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是一个光秃秃的山谷,什么植物都没有,只有一条从乱石滩上流过的小河。于是,我只好跑到河边去玩水。由于我在这里跑来跑去,顾不上休息,所以产生了高原反应。当我蹲在河边玩水的时候,突然感觉头疼头晕,四肢无力,浑身发冷,坐在地上起不来了。爸爸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我还是感觉很不舒服。看到我这个样子,爸爸妈妈感到非常着急。好在没过多长时间,游览车开过来了。回到珠峰大本营之后,王叔叔从车里给我拿了两罐氧气。吸完了这两罐氧气,我的感觉才慢慢地好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珠峰大本营里有许多用帐篷搭建的小旅店,我们在其中的一个小旅店里吃了午饭。这个小旅店的主人是一个藏民,这个藏民同时扮演着三种角色,既是这个小旅店的老板,又是这个小旅店的厨师,还是这个小旅店的服务员。由于这个藏民长得很像电影演员王宝强,所以叶叔叔把他叫做王宝强。我不知道电影演员王宝强长的是什么样子,可是这个王宝强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做的鸡蛋炒饭特别好吃,我连吃了两大碗。</p><p class="ql-block">七月十六日,我们的行车路线是从日喀则市途经白朗县、仁布县、尼木县和曲水县至拉萨市,行程约五百四十公里,途中要穿越尼木峡谷。尼木峡谷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的穷母岗峰下,海拔三千八百米。穷母岗峰是念青唐古拉山的支脉,海拔七千零四十八米。由于这段公路的路况非常好,所以我们下午四点就到达了拉萨市。拉萨市是西藏藏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它地处拉萨河畔的冲积平原,海拔三千六百五十米。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全长四百九十五公里,流域面积三万一千七百六十平方公里。按照藏族的历史传统,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藏族居住区有卫藏、安多、康巴之分。卫藏是指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藏族居住区,其中包括藏南谷地和藏北高原西部。安多是指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族居住区,其中包括柴达木盆地、青海高原、川西高原和藏北高原东部。康巴是指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东部的藏族居住区,其中包括横断山区及其周边地区。卫藏又有前藏、后藏、阿里之分。前藏是指以拉萨市为中心的藏南谷地,后藏是指以日喀则市为中心的藏南谷地,阿里是指藏北高原西部。前藏和后藏的分界线就是尼木峡谷。由于卫藏盛产佛法,所以卫藏又称法域。由于安多盛产骏马,所以安多又称马域。由于康巴盛产猛男美女,所以康巴又称人域。</p><p class="ql-block">七月十七日,我们游览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和八廓街,晚间观看了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木石结构的城堡式宫殿建筑,建筑高度一百一十六米,建筑面积三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五平方米,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建筑构造,具有明显的汉族建筑风格,屋顶上下的建筑装饰搭配黄红白三种颜色,具有浓厚的藏族建筑色彩。宫殿外墙厚达二至六米,高达数十米,墙身用花岗岩砌筑,墙领用白玛草涂抹。宫殿内部共有大小房间两千多间,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白宫外墙为白色,共有七层。顶层是达赖喇嘛的寝宫日光殿,殿内有一部分屋顶敞开,阳光可以射入,晚上再用蓬布遮住。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建筑布局相同,其中包括朝拜堂、经堂、习经室、卧室等。第六层和第五层都是达赖喇嘛的生活和办公用房。第四层有白宫最大的殿堂东大殿,面积七百一十七平方米,内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悬同治帝题写的“振锡绥疆”匾额。白宫外部有之字型上山蹬道,东侧半山腰有一块称作德央厦的广场,面积一千五百多平方米,是达赖喇嘛观看戏剧和举行户外活动的场所。红宫外墙为红色,围绕着五座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和佛殿,与白宫连为一体。这五座灵塔殿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其中最大的灵塔殿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高达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这座灵塔殿的享堂是红宫最大的殿堂,面积七百二十六平方米,殿内悬挂乾隆帝题写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喇嘛宝座。布达拉宫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国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泥婆罗王国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文成公主,特意在玛布日山上修建了这座宫殿。由于松赞干布将观世音菩萨视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用观世音菩萨的住地布达拉给宫殿命名。从九世纪开始,吐蕃王国因发生内乱而解体之后,布达拉宫也因遭到破坏而被长期废弃。一六四五年,五世达赖喇嘛为了巩固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开始重建布达拉宫并把政权机构设立在这里。此后,经过历代达赖喇嘛的不断扩建,布达拉宫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建筑规模。</p><p class="ql-block">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占地面积二万五千一百平方米,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建筑布局与汉族佛教寺院不同,主殿释迦牟尼殿坐东面西,高达四层,两侧建有各种配殿,其中包括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八药师佛殿、弥勒佛殿、无量光佛殿、观音菩萨殿等,体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建筑布局。它始建于公元六四七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说,松赞干布将一枚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确定大昭寺的寺址。这枚戒指落到卧塘湖里之后,升起了一座幻化的白塔,表明已找到了合适的寺址。这座幻化的白塔,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修建在寺内的白塔,称为神变塔。寺中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就是文成公主从大唐王朝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此外,寺中还有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就是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立于公元八二三年,高三百四十二公分,宽八十二公分,厚三十五公分,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其内容为永崇甥舅之好。碑旁有一棵柳树,据说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称为公主柳。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市是世界的中心,大昭寺是拉萨市的中心,释迦牟尼殿是大昭寺的中心。因此,藏传佛教信徒在拉萨市的所有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殿为中心进行的。释迦牟尼殿四周的千佛廊称为内圈,围绕内圈转一圈称为囊廓。大昭寺四周的围墙称为中圈,围绕中圈转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和小昭寺所在地区称为为外圈,围绕外圈转一圈称为林廓。由于藏传佛教信徒转经之前要到大昭寺门前磕头行礼,所以大昭寺门前聚集着很多磕头行礼的藏传佛教信徒,他们那种虔诚认真的态度令人十分感动。</p><p class="ql-block"> 八廓街最初只是一条围绕大昭寺转经的转经道路,后来有人在道路两旁修建了一些房屋,为转经者提供休息和住宿之处,使这里逐渐发展成了一条十分繁华的商业街。我在这里为自己选购了一个旅游纪念品,这个旅游纪念品是一个观音菩萨的面具,上面展示着观音菩萨的忿怒相,据说,戴上这个面具可以吓走各种妖魔鬼怪,我非常喜欢。</p> <p class="ql-block">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不仅非常好看,而且使我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早在新石器时期,西藏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这些居住在西藏地区的人类形成了许多原始部落,这些原始部落主要分为三支。一支居住在藏南谷地,已经从狩猎经济和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以曲贡文化为代表。一支居住在藏东山区,正在从狩猎经济和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以卡若文化为代表。一支居住在藏北高原,仍然处于狩猎经济和游牧经济的发展阶段,以细石器文化为代表。公元前四世纪,这些原始部落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王国,这三大王国就是象雄王国、吐蕃王国和苏毗王国。象雄王国位于藏北高原,吐蕃王国位于藏南谷地,苏毗王国位于唐古拉山南北。在这三大王国中,象雄王国既是一个最早形成的王国,又是一个影响力最大的王国。它不仅是西藏古老文字象雄文的发源地,而且是西藏本土宗教本教的发源地。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另外两个王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吐蕃王国的第一代赞普是聂赤赞普,他在建国之后将附近的许多原始部落都收为属民,为了加强对这些属民的精神控制而大力提倡本教。聂赤赞普之子木赤赞普不仅大力提倡本教,而且身体力行苦心修炼,使本教在吐蕃王国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七代止贡赞普继位时,本教在吐蕃王国已经发展到了足以和王权抗衡的程度。这种情况的出现,促使止贡赞普下达了消灭本教的命令。这一命令下达之后,止贡赞普被信仰本教的属民杀死,吐蕃王国也陷入了内乱。经过十多年的内乱,止贡赞普之子恰赤赞普重新统一了吐蕃王国。此后,吐蕃王国就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征服了象雄王国和苏毗王国。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继任第三十三代赞普之后,不仅平息了吐蕃王国的内乱,巩固了吐蕃王国在西藏地区的统治地位,而且试图征服位于青海地区的吐谷浑王国,将吐蕃王国的统治范围从西藏地区扩展到青海地区。由于吐谷浑王国是大唐帝国的属国,所以吐蕃王国就与大唐帝国发生了战争。在战争过程中,大唐帝国不仅出兵击退了吐蕃王国对吐谷浑王国的进攻,而且出兵击退了吐蕃王国对边境地区松州的进攻。战败之后,松赞干布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方案。这个新的战略方案就是:先与大唐帝国结盟,结盟之后再伺机征服吐谷浑王国。为了实施这个新的战略方案,松赞干布派遣宰相禄东赞出使大唐帝国向唐太宗李世民求亲。文成公主进藏的千古佳话,正是这种不打不相识的历史产物。</p><p class="ql-block">在文成公主进藏的千古佳话中,有两个锦上添花的历史传说。第一个历史传说,就是禄东赞成功迎娶文成公主的历史传说。据说,禄东赞到达大唐帝国首都长安之后,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等国的求亲使者也到达了长安,这些求亲使者也希望迎娶文成公主。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出了六道难题,并且规定:哪个使者破解了这六道难题,哪个使者就可以迎娶文成公主。这六道难题是:第一,一条绫缎穿过一颗九曲明珠。第二,辨别一百匹骡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第三,一日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第四,辨别一百段松木的树根和树梢。第五,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第六,从五百名宫女中认出文成公主。在这六道难题中,第六道难题是最难的。禄东赞得知文成公主喜欢一种香水,这种香水经常引得蜜蜂在她头上飞,就把一只蜜蜂藏在衣袖中带到五百名宫女面前,在这只蜜蜂的指引下找到了文成公主。第二个历史传说,就是文成公主怒摔日月宝镜的历史传说。据说,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用父母赠送的日月宝镜梳妆,发现自己愁容满面。由于不愿意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她就在一气之下把日月宝镜摔倒地下。谁知日月宝镜落地之后,后立刻化为一座高山。这座高山挡住了一条河流的去路,这条河流便立刻掉头倒流。于是,人们就把这座高山和这条河流叫做日月山和倒淌河。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青藏公路旁。这两个锦上添花的历史传说,在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中都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演。</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在西藏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地方政权之后,逐渐认识到了本教的害处。因为,本教是一种以降妖驱邪为目的的多神教,而不是一种以修身养性为目的的一神教。虽然本教与佛教密宗学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是却与佛教显宗学说水火不容。佛教密宗学说的创立者莲花生大师,不仅在西藏地区传教时曾经大受欢迎,而且时至今日仍然备受尊崇,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最佳证明。由于本教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这种宗教信仰不仅不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而且也不利于维护和加强西藏地区的统一状态。因此,松赞干布决定用佛教来替代本教。在他的大力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来自于两个佛教国家的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到来,佛教开始逐渐传入西藏地区。但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第三十四代赞普赤德祖赞在松赞干布去世之后,仍然在西藏地区继续大力推广佛教,但是信仰本教的王室贵族在赤德祖赞去世之后,趁第三十五代赞普赤松德赞年幼之际,在西藏地区发动了第一次灭佛运动。虽然赤松德赞成年之后停止了灭佛运动,制定了扶植和保护佛教的各种措施,但是他的第五子赤祖德赞继位成为第三十六代赞普之后,他的第二子朗达磨在信仰本教的王室贵族支持下发动政变,不仅毒杀了赤松德赞并使自己成为第三十七代赞普,而且在西藏地区发动了第二次灭佛运动。虽然朗达磨后来被一个名叫贝吉多吉的僧人杀死,吐蕃王国也因此陷入内乱状态并最终解体,但是灭佛运动不仅没有停止下来,反而因为僧人行刺变得更加猖獗。随着灭佛运动的不断进行,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也逐渐被人遗忘了。吐蕃王国解体之后,西藏地区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在此期间,一些各自为政的地方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又开始在本地区重新引进佛教。当佛教再次传入西藏地区的时候,已经吸纳了本教的某些宗教信仰,变成了一种具有本教色彩的大乘佛教,这种具有本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就是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由于藏传佛教是在西藏地区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藏传佛教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差别的教派。在这些教派中,影响力最大的教派就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四大教派。宁玛派是莲花生大师的信徒于八世纪自发形成的教派,具有组织涣散的特点。由于该派僧人均带红帽,所以又称红教。萨迦派是西藏古老贵族昆氏家族于十一世纪创立的教派,具有法王世袭的特点。由于该派寺院均涂红白蓝三色条纹,所以又称花教。噶举派是达波拉杰于十二世纪创立的教派,具有首创活佛制度的特点。由于该派僧人均穿白衣,所以又称白教。格鲁派是宗喀巴于十五世纪创立的教派,具有倡导宗教改革的特点。由于该派高僧均带黄帽,所以又称黄教。虽然格鲁派与其他三大教派相比创立时间最晚,但是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三大教派。格鲁派起源于噶当派,它的创始人宗喀巴曾经是噶当派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噶当派是仲敦巴于十一世纪创立的教派,具有强调修行次第的特点。格鲁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仅与噶当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密切联系,而且与西藏地区的重新统一具有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西藏地区的分裂状况是从八世纪末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在此后四百多年中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直到十三世纪中期,元朝政府出兵占领西藏地区,将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西藏地区才重新统一起来。元朝政府统一西藏地区之后,针对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历史传统,采取了以教固政的统治方针,对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首领加封各种封号。明朝政府取代了元朝政府之后,仍然在西藏地区继续采取元朝政府的这一统治方针。元明两届政府对于藏传佛教上层人物的长期扶植,使藏传佛教的许多上层人物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在这些上层人物的影响下,约束僧人行为的宗教戒律日益松懈,僧人与俗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藏传佛教对于西藏社会的影响力日益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宗喀巴提出了进行宗教改革的倡议,一方面要求所有僧人都要严守宗教戒律,另一方面要求建立能够实现以寺养寺的寺院经济。宗喀巴的倡议得到了帕竹政权的大力支持,帕竹政权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实力雄厚的地方政权。在帕竹政权的大力支持下,宗喀巴创建了甘丹寺作为宗教改革的样板。宗喀巴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又相继创建了色拉寺、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四大寺建成之后,格鲁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纷纷归附格鲁派,噶当派从此销声匿迹。格鲁派的迅速发展,使格鲁派与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产生了严重冲突。在信奉格鲁派的帕竹政权衰落之后,格鲁派寺院屡次受到信奉其他教派的地方政权的侵犯。为了确立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领导地位,格鲁派先后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第一个重要措施是:十六世纪中期,三世达赖亲赴内蒙古地区传教,使当地蒙古族居民由信仰萨满教改为信奉格鲁派藏传佛教,此举不仅使当地蒙古族首领俺答汗归附了明朝政府,而且也使格鲁派得到了明朝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第二个重要措施是:十七世纪中期,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经过密商之后,共同邀请信奉格鲁派的蒙古族和硕部首领固始汗,先带领军队从新疆地区进入青海地区,消灭信奉噶举派的蒙古族喀尔部首领却图汗,再带领军队从青海地区进入西藏地区,消灭试图邀请却图汗前来铲除格鲁派的地方政权。因此,早在清朝政府成立之前,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领导地位就已经确立起来了。清朝政府成立之后,又通过不断给历代达赖和历代班禅加封各种封号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中的领导地位。</p><p class="ql-block">宗喀巴共有八大弟子,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名列其中。达赖一词来源于俺答汗赠送给三世达赖的称号,班禅一词来源于固始汗赠送给四世班禅的称号。在蒙古语中,前者具有大海之意,后者具有大师之意。由于获得称号时前两代达赖和前三代班禅均已去世,所以前两代达赖和前三代班禅的称号都是后来追认的。历代达赖和历代班禅都以前藏和后藏划分管辖范围,前藏是历代达赖的管辖范围,后藏是历代班禅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前藏的辐射范围远远超过了后藏的辐射范围,所以历代达赖的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前藏,而且包括安多、康巴和阿里。当历代达赖和历代班禅存在较大年龄差距的时候,两者之间往往会形成师生关系。例如,四世班禅就是五世达赖的老师,五世达赖就是四世班禅的学生。不过,这种看似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往往难以掩盖两者之间的明争暗斗。例如,虽然历代班禅都具有极其崇高的宗教地位,但是在历代达赖领导的噶厦政府中却毫无名分。不仅毫无名分,而且更有甚者。一九一五年,十三世达赖在日喀则市设立基宗,管辖范围包括历代班禅所属的四个宗和所有谿卡。虽然九世班禅对此一再表示不满,但是十三世达赖始终置之不理。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三世达赖命令九世班禅手下的几个官员前往拉萨市,这几个官员到达拉萨市之后即被投入监狱。听到这一消息,九世班禅于十一月十五日深夜从日喀则市仓皇出逃,在中国内地辗转流浪了十四年之久,直至客死他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