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北京三天,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走过的地方很多,没走的地方也很多。没有特别想去的地方,也就没计划去哪里。只想歇歇脚和弟弟、弟妹叙叙旧,看看他们可爱的外孙子和外孙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小侄女强烈建议我走走清华园。看一看新建的艺术博物馆,吃吃清华食堂是不是当年的味道。因为近在咫尺,我便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清华园,一走就是一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晨,一个人从清华小区走出来,不远处就是清华园火车站旧址。当年在这里拍过很多照片,不知遗失在人生路口的哪个转折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年新修的清华园车站遗址公园,75年前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的第一站,与清华园一臂之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0年由詹天佑亲自督建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清华园车站是其中一个站点。詹天佑亲自为其题写了“清华园车站”的站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很多学子都是乘火车来清华报到,很多与清华相关的历史事件都与其密切相连,它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为了给城市发展让路,清华园站正式停用并撤销,破烂不堪的闲置数年才改为遗址公园。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大学二校门始建于1909年,原为清华正门。1966年被 “清华大学红卫兵”推倒砸毁,1991年清华 80周年校庆时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优雅的 “牌坊”上方是晚清军机大臣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这里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最初是康熙京郊别墅--熙春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被分为东、西两园,东园是清华园,西园为近春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近春园被毁,清华园幸免于难。1911年成为清华学堂的校址,逐渐发展成今日的清华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校门下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晷是圆明园遗物,上面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 “行胜于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和希腊式的混合建筑,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 它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都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修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学堂”始建于1909年,是用美国退还的 "庚子赔款" 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1910年清政府确定了清华校址后,定名为“清华学堂”。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46年,从西南联大迁回清华园后,定为清华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前教学、行政和领导机构都设在清华学堂的大楼内。50年代为建筑系的(梁思成任系主任)专用馆;60年代“文革”期间,大楼遭到了严重损坏;70-80年改为精密仪器系和全校公用的制图教室;90年代成为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华的早期建筑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9--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 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同期还有“五斋”学生宿舍:明、善、静、平、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雕塑《悟》坐落在清华学堂南草坪上,是一个由福建校友会赠送的铸钢艺术品:一本布满了中国方块字的厚书,一个凝思的人脸凸现在书面上,上面布满了计算机语言的0和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告诉后人,科技的进步与教育是密不可分,一代胜过一代,要不断的探寻创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土木工程馆前的校训石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源自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学校发表的演讲,用了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来激励学子,鼓励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由四位校友捐资修建的 “新清华学堂” ,是清华建筑设计院自己设计的现代音乐厅,用于举办学术交流和大型演出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内部照片来自互联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侧面是清华大学校史馆,与新清华学堂共用一个大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实物,包括大师们的珍贵史料,曹禺、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大师的学籍卡、成绩单、答题卷、实验报告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蒙民伟音乐厅由香港信兴教育及慈善基金会捐资建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自己设计,与新清华学堂同期落成并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蒙民伟(1927—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香港信兴集团的创始人。为清华大学捐建了多处设施,包括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和科技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馆(建筑学院)建于90年代,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先生创办于194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教学楼外观立面简洁,有古典建筑严谨挺拔的韵味,入口上方有醒目的“建筑馆”标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筑馆的一侧角头标有:梁銶琚楼,这是为纪念投资人梁銶琚先生。这位香港企业家捐资港币100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蒙民伟捐赠的多功能音乐厅,内有多媒体教室、艺术团、排练室、小琴房、音像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第一个体育馆和运动场,是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建馆初期称作 “罗斯福纪念馆”,馆外柱廊内有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头像和纪念碑文,解放后作为“国耻”被清除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体育馆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是1916年落成并启用的第一代;第二代是1980年的东大操场的体育中心;第三代是2001年修建的清华综合体育馆和游泳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体育场的观景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体育馆地面上是马约翰坐像,他的名言:你敢体育不及格,我敢让你不能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于2019年逝世于北京 , 清华大学为他设立了 “马约翰体育奖励基金”。</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沿着近春园的荷塘一路走来,看荷叶已褪去夏日的翠绿,换上黄褐色的外衣,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荷花的凋谢,花托逐渐膨胀发育成莲蓬,孕育着莲子。每一年圣洁的荷花都孕育出饱满的莲子,就如一代又一代连绵不绝的清华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荷塘边上就是园中之园的"水木清华",悬挂于工字厅正门上方的 “水木清华”是咸丰皇帝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荷塘风景,成为“水木清华”的灵感来源,增加了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朱自清同赏荷塘月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偶尔一阵风吹过,荷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悠扬而哀婉。在这逝去又新生的景色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平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假山、瀑布、花坛、草坪都是荷塘的一部分,缺一不可。坐在咖啡厅旁的一组石椅上,看上面标写“西南联大1946级校友捐赠”的字样,想到百年风云,清华走过的风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荷池旁小山上有一座六角亭,亭内有口明代大钟,钟声清脆。“七七事变”后钟亭被毁,大钟遗失。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在昆明被害的闻一多先生,又建了一亭,名“闻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亭下有一座立于1986年的闻一多雕像,通体用红色大理石雕成,让“闻亭”越显庄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晗塑像落成于1986年,位于近春园遗址的“晗亭”北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和明史研究的开拓者。曾担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的教授。文革期间因《海瑞罢官》一书遭受迫害,在狱中含冤自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华大学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之一。庭院门前有一座小石桥,门口左右各有一只巨大的石狮子,门额上 “清华园”三个大字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前后两殿以廊相连成“工”字,而得名工字厅 。咸丰帝即位后,把这工字厅改名为清华园,共有一百余间房屋,曲径游廊十分清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园里最美的自然景观有两处,一是万泉河两侧的垂柳,清风徐来柳枝摇曳。二是守望清华的一片片松树林,苍劲挺拔的松树将校园变的一片幽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次走在河边都会驻足于流水的呢喃,走过树林都会与松树絮语,大有回归自然之感。而今归来,小河依旧,松林依旧,情怀也依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裕彤博士以周大福慈善基金的名义捐建的“郑裕彤医学楼”,为推动国内医疗教育事业作出的善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园的建筑风格既有古朴也有现代气息。古朴的建筑如二校门和大礼堂展现了简洁典雅的西洋风格;而现代建筑如信息楼、建筑馆、明理楼…… 则展现了庄严和大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这些多样建筑,既有古老的灰砖瓦结构,也有现代的钢化玻璃,既有红色的窑砖,也有灰色的树脂瓦,才形成今日古今交融的独特风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港“蚝油大王”李锦记第三代传人--李文达捐资修建的医学生命科学图书馆。 这位福布斯富豪榜中的名人,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在国内出资建设过多所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伍舜德楼是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高企培训中心,由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舜德先生捐建,2004年启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清华大学里诸多教学楼都是香港企业家的捐建,小小的香港为中国的多地和多所学校都给于了无私的奉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香港著名银行家、企业家何添博士捐赠1000万港币和学校共同兴建了化学系实验楼,启用于2004年,通过连廊与老化学馆相接。</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6年设立的社会学系老楼。1993年改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2年又分为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由华人实业家、印尼力宝集团主席李文正先生捐资建设的李文正图书馆。这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为清华大学图书馆体系又增加了新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Tsinghua UniversityArt Museum)是清华大学综合性艺术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在1926年曾设立国学和考古陈列室,1948年国立清华大学成立了文物馆。一直到2015年清华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博物馆,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是清华大学的最后一站,按照弟弟和小侄女的推荐,这里是重重之重,我准备在这里驻留到吃晚饭的时间。实际还是太仓促,仅比较重点走了三个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放,目前是高校中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藏品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特别是“清华藏珍”系列最引人入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在清华食堂吃顿饭真是不容易,饭点时间人多,非饭点时间关闭。游游逛逛已经走了六个小时,最后决定在博物馆的茶馆里歇歇脚,吃点东西再前行,好好在这里搏一搏。</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华艺术馆的绘画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展示了从古到今的名家绘画作品,包括宋元明清的名人画作以及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丰富的馆藏作品中看到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灵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画家方士庶(1692-1751)的《醉后山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画僧担当(1593 一1673 )的水墨山水画。出嫁为僧的担当人有风骨 ,放浪形骸,画作颇有飘逸的仙气。</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扬州八怪之一的高翔(1688年--1753年),他擅画山水花卉,也精于写真和刻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无所不精,是一个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画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代画家尤荫 (1732-1812),他的山水、花鸟、兰竹皆入逸品,尤擅写竹,书法从画竹中来。巧借延河之景,草堂高朋满座,饮酒吟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画家费丹旭(1802--1850年)的《月下吹箫图》,他以画仕女闻名,他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着色轻淡,别有一种风情。代表作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二金钗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芍药图》是清代诗画家高凤翰(1683-1749)的作品。他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束缚。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众多作品都出自他的左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末清初画家石涛(1642-1707),《牡丹竹石图》画风疏秀明洁,清气袭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画家吴昌硕(1844-1927),集诗、书、画、印于一体,《梅花铁骨》就是绘画、书法上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丝绣华章”展厅是整个展馆中精彩的部分,展出了一百三十余件明清时期的织绣品,展示了我国技艺精湛、源远流长的织绣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蓝色绸套针绣(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蓝色绸地,使用了多种针法绣出两只仙鹤单足立于山石之上。四周繁花环绕,有水仙、芍药、菊花、海棠…。寓意 “富贵满堂”、 “福寿延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纳纱绣的婚嫁镜帘:苏小妹三难新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镜帘上下两层,上层为多子多福的两层花边,下层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乾隆时期的缂丝无量寿尊龙袍最为醒目,缂丝技法在乾隆朝发展至鼎盛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缂丝蟒袍上,海水江崖纹寓意江山永固,缂丝的特点是通经回纬,正反两面图案颜色完全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厅中吸睛的两件戏服,一件是清代彩绣舞衣,一件是清代铠甲戏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戏衣是参照古代将士的铠甲制作,老虎的图案象征着“虎贲”,构成下摆两条三蓝绣。</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色芝麻绣是使用红色芝麻纱为底料,绣出的藤萝花蝶纹氅。纱绣氅衣,类似现代的风衣,末代皇后婉容非常喜欢穿这种服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色花绸的牡丹纹袄采用了深浅不一的蓝色绣线,大概是受到了青花瓷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极致奢华的百子挽袖部分,在几厘米宽的挽袖上绣上了成群嬉戏的孩子。孩子们五官清晰、灵动,连玩捉迷藏的孩子眼上蒙的布条都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尺素”虽小,小中见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展出了一百三十多位大家的手稿,笔记,书信,条幅…。每件文物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有温度、有情感、有情怀的清华人,字里行间感受到大师的风采和他们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纤薄的纸张里,飘逸的墨迹中,隐藏着一位又一位有个性、有喜怒、有情怀的人,是难得见到的另一种细微的丰满和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贯中西的钱锺书和父亲钱基博都是清华教授,我国近代著名文史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钱钟书也是清华的第一批学子,读书的时候就有“横扫清华图书馆”的美誉,群书博览。他的小说《围城》影响了一代年青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端木蕻良致才女赵清阁的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端木蕻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辽宁昌图人。1932年考入清华历史系,成为左联作家。他的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土地的誓言》《曹雪芹》…,影响卓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封信是西南联大时期,清华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王竹溪写给校长梅贻琦的回信。阐明了对杨振宁的培养意见,并推荐他去普林斯顿大学深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适写给好友陶孟和的女儿小芳(陶维正)的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信中写到:“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不怕没有进步,但不可太用功……”。 这句 “不可太用功”一直被清华学子津津乐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华大学最出名的校长金邦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9年考取公费留美学生,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专攻森林学。1920年出任清华学校的(清华大学前身)校长,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为人。<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思成先生1945年3月9日写给梅贻琦校长的信函。提出建议在清华添设建筑系,抗战胜利后不久,梅贻琦校长即批准成立了建筑系,并聘任梁思成为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思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的设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思永(1904—1954),梁思成的弟弟,中国现代考古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193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和人类学。194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领导了多处遗址挖掘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份图文并茂的手稿是林微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梁思成夫妇在五台山对佛光寺古建筑进行测绘,不管八岁的女儿能不能看懂,林徽因还是认认真真写了数页的书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宝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 洋洋洒洒写到第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力学泰斗钱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100分成绩考入清华历史系。当时他的物理,数学和化学总共才考了20分,是一个极度“瘸腿”的学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8事变”后,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转学物理系。逆袭成为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 “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曾担任中国多所重点大学(包括清华)的校长和付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汤用彤(1893年—1964年),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竺可桢(1890—1974),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解放前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尺素情怀》展中真可说名人荟萃,时间关系无法一一拍照,细细阅览和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华学人手札展是一个用书信写就的大师风范展,在清华110多年的历史中,他们曾在这里读书、执教,留下诸多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些手札和日记中可以读出他们的个性和喜乐,也可以读出他们的兴趣和情怀。在纤薄的纸张背后是满满的细节和真实,让我感受到清华学人的人文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08年清政府与美国签署了退还一千万美元的庚子赔款协议,按照协议要求这笔款项必须投入到教育事业。于是就创建了清华大学,建了最初的四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份退还赔款的议案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批准的,所以在体育馆外修建了罗斯福雕像,雕像在解放初期就被清除了。我想应该说明这个历史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让我感慨的是香港和南洋资本家对清华校园的捐献:捐献数字与当今贪官的贪腐数字一样的触目惊心,让我盘点一下他们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增平:花费1亿美元购买了乌克兰的“瓦格良号”航母,改名为“辽宁号”,我国第一艘航母的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曹光彪:将70亿遗产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邵逸夫:一生捐建三万座“逸夫楼”,遍布全国各个高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蒙民伟:捐款超过3亿人民币支持清华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吕志和:捐赠2亿人民币兴建清华生物医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亿元一下的捐款者还有数十人,这些富豪资本家对祖国的教育存有责任感,对国家对人民有深厚的同胞情。在遭受天灾之时连普通百姓都会慷慨解囊,相比之下,反思我们对香港,对海外的同胞做的又如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