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张铭华

<p class="ql-block">有感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p><p class="ql-block"> 张铭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3日,华昌居委党总支组织党员前往虹口龙之梦金逸影城,观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接受红色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小家映大家。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口都上前线,一朵红花、一把钥匙衬托出小家的期待和决心。在第五次战役中,父子相继牺牲,只有女儿幸存。战争是相当残酷的,这片名就是《志愿军:存亡之战》,为此,我们反对战争呼吁和平。</p><p class="ql-block"> 影视中一本笔记本、一台照相机、一张报纸,通过蒙太奇艺术手法增强了感染力,深化了主题,取得了一定效应。笔记本表达了战役谋略的思想;挎着照相机不畏炮火显示了战地记者的风范;《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于1951年4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影响着几代中国人。还有专家冒着生命危险勘测战况,亲自驾驶被缴获的坦克参与战斗。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丰富人物形象,来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中的典型范例。使我们身临其境,接受红色洗礼。</p><p class="ql-block"> 读小学时,我从奶奶处回到父母身边。同幢楼的邻居赵幼珍是我小学同班同学,她父亲赵方荣就是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任76师227团一连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朝鲜战场上负伤,立下三等功。望着墙上挂着的镜框里身着志愿军军装的形象,及荣誉证书,心中的敬意油然而起。</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行来到丹东,在《志愿军将士后代捐赠仪式》上,《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捐赠了父亲的遗物,荣获捐赠证书,他父亲王兆芳曾经在12军35师炮兵任炮兵参谋,负伤后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令。我们站在鸭绿江岸望着断桥,这是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见证。我们来到长甸河口,敬仰毛岸英塑像,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反对战争。</p><p class="ql-block">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达成历史教育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目标,促使我们凝聚前行的力量,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忱。</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