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2)———游览河北省冉庄镇冉庄村

悟甲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4日中午,我们来到了此行旅游的最后一站: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就是地道战影片中“高家庄”。</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手机“导航”把我们导进了平坦的华北平原上的一条单车道的柏油村路上。车辆稀少,我说:难道看地道战的人很少?又一想这是自欺欺人,冉庄地道战遗址可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盘大菜,1997年,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细一想:连着“地道战”的路怎能只有这一条乡间小路?</p><p class="ql-block"> 在笑声中遇到前方有一堆秸秆堆在路旁,同时又看见前方50米以内一辆白色小轿车相向驶来,我们做出了让路的动作,可是白轿车却早早停在了路旁,交汇时我们看到是保定车牌,仿佛冉庄是在对我们表达“欢迎”之情,使我们具体体会到了冀中老区人民的文明,心里有一种不知道怎样评价的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竟穿过了几个村庄,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家门前都堆放着成堆的玉米,看似是丰收的景象。这时出了村子我们才仔细注意到,村路两旁大地里干净的连一块土块子,一棵立着的秸秆都没有,大地里的黄土简直就像被筛过一样。我们在猜测大地是准备迎接冬天,还是准备孕育着什么种子,有的说:冬小麦早都种过了。我觉得不对劲,就查了一下百度,结果是:冀中大地正在等着接种冬小麦,因为“每年的10月1日~15日正是我国大部分冬小麦种植区种植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所以基本是‘寒露种麦正当时了’”。</p> <p class="ql-block">  今年10月8日寒露,还有四天。</p><p class="ql-block">  拐过几块“地道战”的广告牌,我们的车从东面开进了冉庄的中心大街,立刻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映入我们眼帘。我们无心去围观马路两旁熙熙攘攘的人群,把车直接就开到了“冉庄地道纪念馆”门前,问大门口戴着红袖标执勤的老年人:“售票处在哪儿?”</p><p class="ql-block"> 老人走到车前热情的告诉我们:展览厅免费参观;凭《身份证》入厅,有老年人入厅口;停车场计时收费,先参观冉庄地道战展览,然后从地道走进冉庄参观冉庄地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展览厅60°的坡路上走进了大约距地面二米多深的展览大厅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到了出口,亲身体验地道生活。因为里面是狭隘、独路,氧气有限。人多,因此分批入内,人与人要拉开距离。里面虽然有灯,拐弯处也是模模糊糊,有的地方还很窄和矮,高于1.70米的都得低头前进。几百人在地道里只听见换风机发出“哗、哗、哗”的响声和地道旁的空洞里管理人员,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喊声。我们大概走了20多分钟出了地道口,上去就是几乎大多数家里都有地道的冉庄和电影《地道战》里挂着大铜钟的两棵老槐树的冉庄正街。这时我才明白刚走过的地道,其实是当年冉庄通往村外的一条地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参观了王霞旧居改成的展览室。屋里的土炕上、后屋的炉灶里、驴槽里都有地道口的印记。正室挂着王霞全家福、王霞事迹和电影《地道战》摄制组送给王霞的剧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想问当地人“她家的地道是否可以下去看看?”我找来找去,一问都是游客。</p><p class="ql-block"> 后院有一位女人忙着给一个站在灶台里,手拿匣子枪化妆成女八路的小女孩拍照立等成像的女人,我觉得她是不是当地人不重要,她靠地道挣钱对这里的情况一定有些了解。</p><p class="ql-block"> 她告诉我:个人家地道都不能下去了,有的干了,有的封起来了,只能站在地面上看看当年地道的在各家各户保存的“包装”和在大街上写有“地道战”三个字的黑色马葫芦盖。</p><p class="ql-block"> 资料上讲: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结构与地上街道基本一致。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地道分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地构筑了地道口,伪装得与建筑物一模一样,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物,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p> <p class="ql-block">  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并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还根据相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暗室、墙角或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和枪眼。其中高房工事7处,地堡14处,小庙工事6处,碾子工事2处,烧饼炉工事1处,柜台工事1处,暗室及墙角枪眼8处。</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瞭望,又能射击。这样,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充分发挥地道的威力,痛歼来犯之敌。冉庄地道战工事的主要特点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即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平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冉庄地道是一座能打能藏、可守可攻、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地方武装对敌斗争157次,给敌人以重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心大街多数都以地道做标牌经商,街中间是电影《地道战》里,深夜,日本鬼子进村了高老忠为通知都在挖地道的乡亲,迎面向老槐树跑去摘下钟绅使劲敲起老槐树上的大铜钟,发出“铛、铛、铛”震天的巨响,日本鬼子这时才看明真相,向高老忠冲去,高老忠抛出手榴弹,一片日本鬼子应声倒下,随后,高老忠牺牲在老槐树下。</p> <p class="ql-block">  老槐树下围观、拍照的人、为头包白毛巾拽着高老忠敲铜钟的大绳子的一男一女划卡。</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了几条胡同,看到多数都是门斗下面黑色对开青砖平房,玻璃窗、宽敞大院,设置停车场、挂农具和乘凉的木板棚,一座座充满着快乐幸福的小康之家仅是逗号,人所共知冉庄大多数人家的地下都隐藏着另一个世界,掌控着地面上一个又一个当年把日本法西斯送进坟墓,地道——地下碉堡。在一面大墙上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标语下留影的人群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里的一条胡同里, 一位老人告诉我:村子里的人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老年人都种地,种小麦、玉米、地瓜等。</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村路上路过的几个村子陪我们一路的玉米堆,就问:你们这个村子里怎么看不见玉米堆?今年是不是玉米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老人告诉我:我们这村是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街面有要求。今年不算大丰收,春天有几场大风,损失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老人还告诉我:他们论小亩(一晌地15亩),玉米一亩地收1400或1500斤,一亩地挣一千块钱。</p><p class="ql-block"> 一位在展览厅对面路口做小生意的老大妈告诉我:冉庄村不是冉庄镇最大的村子,最大的村庄有一万人,我们冉庄村有4000多口人,一千来户,近一半家庭是烈属。(互联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冉庄镇总人口合计36119人,男性18466人,女性17653人,家庭户户数9916户,家庭户人口男性18451人,家庭户人口女性17649人。)(又查:冉庄村—全村居民970户,人口3619人、党员115人,其中妇女党员11名,建国前老党员4名,该村耕地面积5331.6亩。行政村面积1800亩,其中遗址保护范围450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接着问:当年抗日的老英雄,还有几位健在?</p><p class="ql-block"> 老大妈说:现在只有一个老太太了,姓李,今年103岁,身体还挺好。</p><p class="ql-block"> 我赶忙问:他住在哪里?我们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老大妈说:住在村东面,挺远的,可是她已经有点糊涂了,有人照顾着。</p><p class="ql-block"> 回来的路上,我们议论的话题就是从这位103岁老太太、李姓老英雄聊起:</p><p class="ql-block">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多少民族英雄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无畏的抗战壮歌。</p> <p class="ql-block">《冉庄地道战遗址》记载:抗日烈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次战斗张森林突围至李庄时脚部受伤,他将枪支拆毁扔掉,带伤奔走。被捕后,敌人逼他上汽车,他高喊:“誓死不坐敌人的汽车!”冉庄村民闻张森林被捕,心急如焚,干部、乡亲们千方百计搭救张森林,有人为张森林暗递信息,嘱他对敌假示投降,回村再干!张森林深深懂得对敌表示投降意味着什么!他说:“誓死不说半句投降话!宁死不当亡国奴!”张森林在段庄敌炮楼中队部,受尽了酷刑摧残, 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抛下年迈老母,舍弃为他颠沛流离的妻子和一双可怜幼女,慨然就义。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 冉庄村民高志、高老白等人连夜把张森林尸体自段庄村外偷运回冉庄村,在清洗周身血迹时,从他的内衣袋中发现他用敌人让他写“降书”的纸写下的“就义辞”:</p><p class="ql-block">“鳞伤遍体做徒囚,</p><p class="ql-block">山河未复志未酬;</p><p class="ql-block">敌酋逼书归降字,</p><p class="ql-block">誓将碧血染春秋;</p><p class="ql-block">人去留得英魂在,</p><p class="ql-block">唤起民众报国仇!”</p><p class="ql-block"> 这诗词慷慨悲歌,催人泪下。诗稿被国家文物专家组定为全国一级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最使冉庄人民引为骄傲的,还是1945年6月20日的那次大战。那天,驻保定的伪绥靖军集团司令齐靖宇和清苑县伪县长丛殿墀,带领两个团1000多兵力进攻冉庄。</p><p class="ql-block"> 我民兵分别把守在工事里,准备更有效地消灭敌人。敌军走到离村一二千米的地方,盲目地向村里轰炸扫射,后见没有动静,就开始向村庄逼近。忽然,“轰”、“轰”几声,村北李登山家坟地、姜庄边梁家坟、村东王老黑房西等处民兵所埋地雷接连炸响。敌人被炸死、炸伤多人后,仗着火力优势,拆墙过院,扑进村庄。隐蔽在东口双庙工事内的李明贵、李春久和刘景书等人,找准机会,接连射击敌军,敌人东窜西跑,摸不着头脑,气得哇哇直叫。</p><p class="ql-block">  民兵高振峰和李恒木、张丙奎等人在十字街指挥部里指挥整个战斗。</p><p class="ql-block"> 20多名日伪军多名日伪军押着民夫背着锨镐过来,想破坏地道,高振峰瞄准一个目标打中头部,张丙奎拉响地雷,把伪军吓得纷纷逃命。张德林拿着湖北造小马枪,带着5个爆炸组员守在北口学校暗室里。听到近处房上有人说:“集合了,在东北边场口。”过了一会儿,只见敌人从东边向北移动。张德林用手捅捅组员们小声说:“过来了,准备好。”几个地雷接连在敌群中开了花。张德林又向敌群中打了一阵排子枪。敌人像没头苍蝇般乱撞起来,前头的往北跑分散着上了房,后边的往南跑、东跑也上了房。敌人在房上支起机枪,干瞪着眼着急,没目标地胡乱扫射。张德林向大家说:“等着,沉住气,等着拉雷。”不大一会儿,20多个伪军上来拉死尸,民兵们又拉响两个地雷,四五个敌人倒下,其余都撤下去。过了半个多小时,敌人才敢出来收尸,随着大队撤走。</p><p class="ql-block"> 这一战斗,我民兵30余人抗击敌伪两个团兵力,从早晨打到下午5点多,持续13个小时,杀伤大批敌人,其中有副团长1名,副官1名,连长1名,排长1名,而我方只有1人臂部受轻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的冉庄人民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打死打伤敌人2100多名,冉庄地道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冉庄村内至今还流传着“堆土借弹”的故事。1945年,迷宫一样的地道早已大显神威,打起敌人来要多解气有多解气。可因为环境艰苦,子弹奇缺,不能想打多少就打多少。冉庄民兵爆破组能自己配制火药,制造土地雷、土炸弹,还会做翻火子弹。地道战用的武器弹药,多半都由他们土法炮制。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制弹用的材料怎么办?县武委会副主任乔军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句话提醒了爆破组长梁连恒。6月中旬的一天,他带领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边几处险要的地方,也堆起土堆来,引诱敌人来打枪。那天,来了一连的敌人到冉庄骚扰,敌人误以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一个连的枪弹,齐向土堆射来,热热闹闹地打了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敌人走后,梁连恒和他的爆破组赶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弹头,又到敌人射击的阵地上,拣回弹壳。爆破组就地取材,先后制成翻火子弹6000多发。</p><p class="ql-block"> 冉庄地道战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电影《地道战》中林霞的原型王霞(1889~197)出生在保定市清苑县冉庄,幼时家贫如洗,10岁在李家做童养媳。</p><p class="ql-block"> 1925年,王霞在家西房夹壁墙内与隋雅香宣誓入党,成为华北区平、津、保总部在冉庄发展最早的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霞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协助河北游击军改编联庄营。(1937年9月24日,侵华日军占领保定,当时在冀中地区,我党有两支较大的抗日武装,一为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另一个是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p><p class="ql-block"> 王霞的丈夫李二狗,参加抗日联庄会不久之后便牺牲了,留下王霞母子在战争岁月里苦度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性情坚韧的王霞在战争环境中,工作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带领冉庄妇女们抗日支前、拥军优属、挖地道,在自家秘洞中藏护各级抗日领导干部。(当时,王霞同志身兼数职——妇救会主任、秘密交通员、情报联络员等)。</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抗战岁月里,王霞和男民兵一样,参加破路、扒线、支前、传送情报等任务,为抗战做出卓著贡献,她与屡建奇功的妇女自卫队队长张景芝,被冉庄人民赞为——战女双杰。</p><p class="ql-block"> 她曾参加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和全国抗日战争民族英雄代表大会,两次见到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3日,王霞带着无限眷恋的深情,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  来到冉庄之前,我们是为了欣赏地道战遗址这道别样的景观,心情是轻松地,而离开冉庄我们是满脑袋的思考,英雄的冉庄,英雄的冉庄人们,她们的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不忘初心,心情是沉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