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川西”环游第14集——都江堰、杜甫草堂

莲莲

<p class="ql-block">  9月23日,是我们“川西”环线游的最后一天。</p> <p class="ql-block">  晨7时,在都江堰“耘豪酒店”享用自助早餐。</p> <p class="ql-block">  8时出发,前往“都江堰”游览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上午雨中游览“都江堰”近2小的。这座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城西。</p><p class="ql-block"> 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修建的,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用于引水灌溉。飞沙堰有泄洪排沙的功能。宝瓶口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其形状像瓶颈,能起到限制内江水量的作用,保证成都平原能够得到适量的灌溉用水。</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凝聚着中国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227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时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至今灌区已达40余县市、面积超过一千万亩。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是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 "生态工程"。</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景区除水利工程外还有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十殿、安澜索桥、松茂古道、秦堰楼、玉垒阁、清溪园等著名景观,有树龄逾百上千年的名木古树若干。</p> <p class="ql-block">  雨中,我们来到都江堰景区。</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的光辉,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安澜桥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外江和内江之上,是连接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岸的重要通道。全长 261 米(截至 2023 年 7 月)。起源:唐代时安澜索桥就已存在。重建与改名:宋代大理评事梁楚曾主持重建;清嘉庆八年(1803 年),何先德夫妇倡议并募集资金重建索桥,桥成后何先德将其命名为 “安澜索桥”,意为安渡波澜、出行平安。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 “夫妻桥”。1964 年,因都江堰的发展,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排架木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1974 年,索桥下移 100 米,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形成了如今的模样。桥底用木排架和石墩承托,将桥分成若干孔,以分散桥身的重量和压力,这种结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索桥的稳定性,但由于是索桥,行人走在上面时桥身仍会有轻微摇晃。</p><p class="ql-block"> 景观独特:站在桥上,可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犹如一幅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景色壮观,是都江堰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内江、外江、鱼嘴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鱼嘴是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特点。鱼嘴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江心,是用鹅卵石堆砌而成,因形状像大鱼之嘴而得名。它与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设施相互配合。金刚堤实质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鱼嘴位于金刚堤的顶端。</p><p class="ql-block"> 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成了西边的外江和东边沿山脚的内江。外江俗称 “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p><p class="ql-block"> 鱼嘴的分水功能主要是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原理。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此时鱼嘴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以保证灌区的用水量;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鱼嘴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这种自动分水的设计,巧妙地平衡了枯水期的灌溉用水和洪水期的排洪需求。</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鱼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是李冰父子等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经岁月洗礼仍在发挥作用,为成都平原的防洪、灌溉、水运等提供了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使成都平原成为了 “水旱从人、沃野千里” 的天府之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p><p class="ql-block"> 总之,都江堰鱼嘴是一项具有卓越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水利工程,其独特的设计和重要的功能,对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传统技术和治水经验:在都江堰2000多年的治水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马槎、竹笼、干砌卵石、木桩、羊圈等传统工程技术, 这些技术以就地取材,技术简易,施工方便,投资节省而沿用千年。</p><p class="ql-block"> 岁修是在冬季枯水期在内江断流,对水利工程进行检修,它是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健康运行,为下游灌区安全输遇弯逢正水的重要手段,也是都江堰沿用千年的重要制度。</p> <p class="ql-block">  岷江干流都江堰渠首段又称外江,河长3.22千米,河宽515米,平均比降5.0‰,设计流量3980m3/s。</p> <p class="ql-block">  杩槎——是三根木桩绑扎而成的三角架。若干个杩槎组成的骨架,加上土石料等辅助材料就形成了临时性的挡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生态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2200多年的历史跨越中,都江堰以其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治水精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范例,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国家宝藏,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泄洪排沙的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流到外江。而且它能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将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甚至是重达千斤的巨石,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抛入外江,从而保证内江水流的通畅和灌溉用水的质量,对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部分。它是在玉垒山山体上人工开凿出来的一个口子,起到了控制内江进水流量的关键作用。在枯水期,内江的水能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保证农业灌溉等用水需求。而当洪水期来临时,由于宝瓶口的限流作用,能够避免过多水量涌入成都平原导致洪灾。宝瓶口与飞沙堰、鱼嘴等协同合作,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p> <p class="ql-block">  谭导在讲解中。</p> <p class="ql-block">  雨中行走。</p> <p class="ql-block">  排队等待乘坐景区观光车,头上都挂着耳麦。</p> <p class="ql-block">  景区“张松银杏”。</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堰功道碑记 </b></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零零年十一月,时逢都江堰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际,培功道始建于此!</p><p class="ql-block"> 白北雁南归沙泻浜、宝瓶吐露,始造就"扬一益二"之人间天府。然自李冰以降,古堰屡有兴衰、历代多有创革,终使古堰千六不废。</p><p class="ql-block"> 东流之水,滚滚而去,稻菽芬芳茵蕴四季。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凉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时任都工堰市委书记 市人大主任侯雄飞创意,市长张宁三等赞同,堰功道之修筑,当由此而起。清溪园设计者、著名高级园林工程师林锡葵设计并主持施工,著名雕塑家伍明万教授设计并制作铜像,堰功历时百日而成。堰功道右傍花洲,二接清溪,西望雄关,直达离堆。悠悠文化,昭昭历史,大成于此。</p><p class="ql-block"> 古堰长流、逝芳如斯、唯治水之功不朽。大道初成,景美情深。历代先,彰明于此。有千堰功、永垂青史为证千秋伟业、贵教后世子孙,谨受命记事并勒石于此,以昭示后来之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零一年一月</p> <p class="ql-block">  堰功道是都江堰景区内为纪念治水先贤而修建的一条道路。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二王庙东侧,是通往伏龙观的一条笔直大道。规模:长约 150 米,宽约 14 米。道路中间由花圃隔开,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 248 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喷泉之下。龙吟沟的设计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p><p class="ql-block"> 修建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 2000 多年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得益于李冰的科学选址、设计和施工,也离不开后世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它的悉心维护。堰功道的修建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出贡献的治水先贤。</p> <p class="ql-block">  文翁: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公元前 157 年任蜀郡守。他创办了文翁石室学堂(即今天的成都石室中学),还率众穿湔江口,灌溉农田上万亩,对水利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章仇兼琼:唐朝军事家,公元 734 年为益州(今成都市)大都督府长使,后任剑南节度使兼西川采访制置使。他吸取治理都江堰水利的经验,开通济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 120 里,灌溉农田上万亩,后又在成都北郊万岁池筑堤灌田,为后人所景仰。</p> <p class="ql-block">  高俭:唐朝初年政治家,曾在益州(今成都市)大都督府任长使。他率众在导江开渠引水广溉农田,解决了农民因争夺临江便于灌溉的农田而产生的矛盾,深受世人称颂。</p> <p class="ql-block">  刘熙古: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四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他吸取先贤治理都江堰的经验,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民造福。他主持规划修复的防洪大堤长达九里,工程浩大壮观。</p> <p class="ql-block">  卢翊:明朝正德八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他反对用铁石治水,主张恢复传统的都江堰修缮方法,组织劳力 3000 人,分为 8 班,每 8 年服役一次。他还题写《治水记》碑文,并将 “深淘滩、低作堰” 六字诀重刻于石上,供后人遵循。</p> <p class="ql-block">  吉当普:元代水利专家,蒙古人,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他提出 “坚筑永固” 用铁石浇筑渔嘴的构想,并在现在的渔嘴分水堤处铸造了一万六千斤的大铁龟,这项改革成效卓著,铁铸渔嘴屹立江心近百年。</p> <p class="ql-block">  施千祥: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俭事,主管水利。公元 1550 年,他集中火炉 11 座,大锅 50 余口,大胆设计铸造铁牛形分水渔嘴,共用铁 6 万 7 千斤,是都江堰发展史上铁石治水的又一典范,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是史无前例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  阿尔泰:满州人,清代大臣,乾隆 28 年任四川总督。他勤政爱民,整治四川水陆交通,清除都江堰底的淤泥,加深 3 尺,堰底竖筑石坝,令沿江上游筑堰蓄水,利民春耕,为世人称颂。</p> <p class="ql-block">  丁宝桢:清朝光绪 2 年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建树而又清廉方正的历史人物。他上任四川总督之初遇大水肆虐,灾后大修水利工程,动用数万民工,全部工程于光绪 4 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  强望泰:清道光 7 年至 24 年,连续 18 年共 8 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水利官员。他严格遵循 “深淘滩、低作堰” 的治水原则,每年不畏严寒风雪,与修堰民工打成一片,不言劳苦。道光 12 年在河底置铁桩一根作为卧铁,作为后世淘滩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任蜀国丞相南征北伐时,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治水兴农之本,调征了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设堰官管理,为治国治军、重视农田水利鞠躬尽瘁。</p> <p class="ql-block">  赵不忧:宋代宗室(皇亲),宋高宗时期进士,时任知永康军(治理今都江堰市)。他将贪污腐败、导致都江堰水利工程坚固性极差的官吏绳之以法,并亲自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修,使工程得以恢复。后来他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为崇国公。</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都江堰”景区游览2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中午11:45时,入座“简阳石桥羊肉汤”饭店用中餐,也是14天环游“川西”最后一顿正餐。</p><p class="ql-block"> 因合理调整了最后2天的行程,增收了在“都江堰”的用餐和门票费用,合计每人150元,让大家玩得尽量尽心,走过路过不要错过。</p> <p class="ql-block">  下午,天气转多云,1时到达成都入园“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为“成都草堂”。此后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240余首诗歌流传至今,他的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指路牌。</p> <p class="ql-block">  跟随谭导讲解,进园参观。</p> <p class="ql-block">  工部祠"匾额为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补书。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则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祠内明清杜甫石刻像及清乾隆、嘉庆二通"草堂石刻图",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杜甫早期登临之作,意气昂扬,抒发了诗人志存高远的壮阔胸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 言</b> </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把自己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升华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诗歌创作的不竭泉源。杜甫的诗歌不仅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貌,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辉煌无比的成就,堪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顶峰。为了纪念他对人类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所热爱的人民将他尊为"诗圣",代代相承地诵读他的诗歌,学习他的精神。杜甫是不朽的,他的诗歌也是不朽的。</p> <p class="ql-block">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结集存诗近万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其诗全面继承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在写到"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表现出对杜甫的无限尊崇之情。他和黄庭坚被认为是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二位诗人,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传世的有六百多首。词作艺术风格豪迈奔放、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陆游和杜甫一样,既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杜甫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诗歌文化所表现的民族感情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在文学创作上,诗词散文都有成就,而尤以词作最为著称,是南宋婉约派宗主。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深愁惨痛抒发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其诗歌作品则重家国之思,与屈原、杜甫等爱国诗人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重视诗法,为"江西诗派"宗师。其诗作继承杜诗创作风格,一字一句都求其有来历,被后人称为学习杜诗的"三宗",他甚至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提出了学习杜甫的主张。曾说道"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他一生仕途坎坷,曾贬至四川黔州(今重庆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等地,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州)贬所。</p> <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词、散文成就都很高,其文纵横恣肆,挥洒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雄健,创立豪放词派,开辛弃疾等人先路,为一代大师。苏轼对杜甫极为推崇,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p>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813-858),中晚唐诗人。其诗具有鲜明特色,尤以咏史诗和爱情诗最为人所称道。李商隐是晚唐时期学习杜诗的代表,"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其七律成就极高,在同时期的诗人中,最具创造性。他的爱情诗对后代影响很大,唐宋婉约派词人及元明清一些写爱情题材的戏曲作家,都曾向他学习。</p> <p class="ql-block">  白居易(772-846),中唐大诗人。其诗歌创作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与元九书》是他诗论的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白居易极力推崇杜诗,其《新乐府》便继承和发展了杜甫乐府诗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漫游,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并结下终身不渝的友谊,传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他以蔑视权贵的不屈精神、奔放炽烈的政治热情、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讴歌时代精神,描绘壮丽河山,把诗歌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尊为"诗仙"。</p> <p class="ql-block">  王维(701-761),盛唐诗人、画家。王维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其早期的诗歌题材丰富,政治、边塞、漫游各具特色,后因"安史之乱"被叛军所俘,战后受到朝廷贬谪,其后期诗歌创作多寄情山水,以求精神解脱。杜甫在西南漂泊时,不少诗篇都具有王维诗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  陈子昂(661-702),初唐诗人。其诗歌创作标举汉魏风骨,摒弃六朝时期浮华的辞藻,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他提出诗歌革新的主张,开创出诗歌的新纪元,堪称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亦破亦立,为唐诗发展开辟了道路,受到了杜甫等后来诗人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东晋大诗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乡村生活的情景,追求着一种桃花源式的质朴情趣,因而被称为"田园诗人"。不少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杜甫喜欢陶渊明的诗,"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简直是把陶渊明视为了人生知己。</p> <p class="ql-block">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在艺术形式上,以当时的民歌形式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在诗歌史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采用楚地地方民歌"楚辞"的形式作诗,表达了强烈的忠爱国、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杜甫敬仰屈原,他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表达了他愿意与屈原、宋玉这样的优秀诗人并驾齐驱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大雅堂"之名源自《诗经》之"大雅"。500平方米面积内,陈列着一面巨型磨漆壁画和12尊古代诗人雕塑,磨漆壁画64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幅。壁画以连环组合的方式,将杜甫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流离、寓居成都、羁留夔府、漂泊湖湘等生活的主要阶段以及《望岳》、《秋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浓缩在有限的平面内,形象地展示了诗圣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经历。</p><p class="ql-block"> 12尊诗人塑像则由国内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创作。雕塑栩相如生,神采飞动!12尊塑像分别采用了汉白玉、乌木和铸铜等材质,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p class="ql-block">  在杜甫草堂参观游览2小时,下午3时离成都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  高速公路上,车录沿途景。建国75周年来临之即,庆祝的氛围已彰显和点缀。</p> <p class="ql-block">  谭导在车上为我们献唱一首流行歌曲。</p> <p class="ql-block">  马上要到机场了,领队拿起话筒再次感谢:成都地接社热诚认真的服务,全团22位游客的配合。</p> <p class="ql-block">  傍晚5时,​到达成都天府机场达。</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谢谢梅司机一路的陪伴服务!</p> <p class="ql-block">  告别陪伴了我们14天的成都“新美旅行社”接待我们的90后谭导和梅师傅,他们尽心热忱的服务,让我们陪感亲切和获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川西”环游期间,中巴车全程行驶3770公里。</p> <p class="ql-block">  乘坐HO1062次航班,延误起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四川成都再见了!</p> <p class="ql-block">  经2小时50分钟航行,凌晨24点到达上海浦东机场。</p> <p class="ql-block">  为期14天的“川西”环游,终于落下帷幕,圆了大家心中的梦!</p><p class="ql-block"> 此行70岁以上费用为7300元,另加部分自费和调整,合计费用在8200元左右,纯玩无购物,13晚的住宿没有连续重复过一家酒店。总之,大家克服了高反,高高兴兴出行,平平安安回家,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祖国的大好河山,开眼界、涨见识。</p><p class="ql-block"> 旅游是从出发前的期待,到行程中的喜悦,再到回家后的回味,这种身心的愉悦是美好的,持久的,这也是我喜欢旅游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全程记录,制作“美篇”,供同行者珍藏,供朋友们共分享,也是我喜欢和所做有意义的事!</p> <p class="ql-block">  编辑整理:王莲娣</p><p class="ql-block"> 资料图片:来自同行旅友</p><p class="ql-block"> 音乐:大中华</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