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点被称之为“中国之父”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国脊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至二十集汇编</p> <p class="ql-block"> “中国之父”是指在中国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被尊称为“中国之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 <p class="ql-block"> 1.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p><p class="ql-block"> 卢秉恒,1945年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快速成形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方面的研究。卢秉恒主要开展了增材制造、生物制造、微纳制造与电子制造装备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发了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光、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发明了农业节水滴灌器抗堵结构及其一体化开发方法。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等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被誉为“中国3D打印之父”。</p> <p class="ql-block"> 2.中国99式坦克之父:祝榆生</p><p class="ql-block"> 祝榆生(1918年11月—2014年10月23日),重庆市巴县(现巴南区)人。中共党员,1960年授大校军衔。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处长、解放军总高级步校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二系副主任,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从1984年夏天起带领科研人员展开了一场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他提出了“总体优化、功能覆盖、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和“技术上螺旋上升、效益上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来实现最优的坦克性能设计。他是第三代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三代坦克1999年定型,其综合性能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中国99式坦克之父”。</p> <p class="ql-block"> 3.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p><p class="ql-block"> 王正廷(1882年7月25日-1961年5月21日),谱名正庭,字儒堂,浙江奉化人,王正廷14岁即入天津北洋大学堂,毕业后曾赴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26岁始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中国近现代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中的代表人物,长期在南方政府中任职。他是中国近代体育的早期领袖之一,1922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是远东运动会的发起人之一,第2、5、8届远东运动会的会长,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是第5、6全国运动会的筹备委员、审判委员、及竞赛委员会主任;他还以总领队的身份率领中国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过第11和第1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p> <p class="ql-block"> 4.中国变形金刚之父:林亮</p><p class="ql-block"> 林亮(正名:林亮添),男,汉族,1924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南海,香港永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及得意创作有限公司创办人,小黄鸭(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工业发展史的见证者。是香港老一辈颇有成就的工业家。1948年,他借鉴从街边买回的一个日本小鸭(赛璐璐(CELLULOID)原料制成,质薄易碎又易燃)。经改良研发后,首次大胆创新用塑胶做原料成功制作出玩具小黄鸭——鸭妈妈带着三只小鸭的一拖三亲子玩具套装,凭借可爱外形、新颖造型及轻便不易燃的特性受到大众喜爱。因此,他被誉为“小黄鸭之父”、“变形金刚之父”或香港玩具“教父”,以致敬他对玩具行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5.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p><p class="ql-block"> 俞大维(1897年—1993年7月8日),绍兴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德国深造,获博士学位。是知名的弹道学专家。1946年前后,在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翻译联络,是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参加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少将参事、参谋本部主任秘书、驻德大使馆商务专员、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政部次长、交通部部长等职。俞大维担任兵工署署长12年之久,在他任内对所属兵工厂竭力整顿,如购置新式机器,调整人事,改进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都是为当时所称道的,被誉为“中国兵工之父”。</p> <p class="ql-block"> 6.中国并购之父:王巍</p><p class="ql-block"> 王巍,1958年出生,汉族,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基建77级毕业生,美国福特姆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并购公会创始会长、中国金融博物馆(集团)理事长、万盟并购董事长。曾任职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直接组织了中国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承销及并购业务;在创新金融工具、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等领域经验丰富。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顾问,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独立董事。曾长期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的客座教授。被誉为“中国并购之父”。</p> <p class="ql-block"> 7.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p><p class="ql-block">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河北徐水人。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硕士学位、圣母大学博士学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师昌绪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必不可少的材料,但由于中国缺乏镍和铬等资源,且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师昌绪提出了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替代了当时的镍基高温合金,解决了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材料问题。此外,师昌绪在材料科学管理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材料之父”。</p> <p class="ql-block"> 8.中国草本之父:李时珍</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的巨著,全书共52卷,收录了1892种药物,包括动、植、矿等各类药物,新增药物374种,辑录药方11096首。该书不仅详细记录了药物的历史、形态、功能、方剂等内容,还打破了传统的分类方法,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本草学的发展。被誉为“中国草本之父”。</p> <p class="ql-block"> 9.中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p><p class="ql-block"> 欧阳自远,1935年10月9日出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院士联合体第一主席等。欧阳自远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自2004年起担任该职务,负责领导和推动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地质勘探,但后来转向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最终成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嫦娥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p><p class="ql-block"> 陈顺理(1923年9月3月-1999年7月),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棉花育种家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原副总农艺师、农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原名誉所长。195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前往新疆,成为沙井子农业试验场的负责人。当时,长绒棉一直被认为只能在吐鲁番种植,南疆的气候条件无法种植长绒棉。然而,陈顺理在塔里木垦区发现了适宜种植长绒棉的自然条件,并开始了长绒棉的试种和育种工作,先后育成“胜利一号”、“军海一号”、“新海8号”、“新海11号”等长绒棉新品种,被誉为“中国长绒棉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 <p class="ql-block"> 11.中国巨型计算机(超算)之父:金怡濂</p><p class="ql-block"> 金怡濂,男,汉族,1929年9月5日出生于天津市,江苏常州人,金怡濂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国家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超算)之父”美誉。</p> <p class="ql-block"> 1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p><p class="ql-block">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著名航天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职务,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p><p class="ql-block">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地质部部长。他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誉为“中国地质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中国电商之父:王峻涛</p><p class="ql-block"> 王峻涛,回族,196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学位。王峻涛于1999年5月创办的8848网站,从四个人、约16万人民币起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标志性企业。Intel公司总裁贝瑞特称8848是“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美国《时代周刊》称8848网站是“中国最热门的电子商务站点”;2000年7月,8848被《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前十大网站。王峻涛也被公认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领军人物,誉为“中国电商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p><p class="ql-block"> 郑正秋(1889年1月25日—1935年7月16日),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村)人。导演、编剧、戏剧评论家。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先后编剧并参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无声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首部家庭戏剧作品《恶家庭》;创建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中国首播喜剧片《劳工之爱情》。创作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剧本;自编自导电影《自由之花》、剧情片《姊妹花》;参与执导战争电影《热血忠魂》等。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中国儿科之父:诸福棠</p><p class="ql-block"> 诸福棠(1899年11月28日—1994年4月23日),江苏无锡人,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毕生致力于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和儿童医疗工作。历任协和医学院儿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北京儿童医院首任院长、名誉院长。诸福棠于1931年到1933年成功地提取胎盘球蛋白,主要对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及早作肌肉注射,大大降低了麻疹死亡率。1960年与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的医务工作者协作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获得成功,在中国推广应用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创建了儿童医院和儿科研究所,培养了大批儿科人才,被誉为“中国儿科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中国防疫之父:伍连德</p><p class="ql-block">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出生于英属海外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祖籍广东台山。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我国著名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卫生防疫专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卫生防疫、检疫、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和医学交流的先驱,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中第一位为世界所推崇者,也是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第一位华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伍连德主要从事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1910年,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于4个月内彻底消灭鼠疫。此后多次主持鼠疫、霍乱的大规模防疫。被誉为“中国防疫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中国飞豹之父:陈一坚</p><p class="ql-block"> 陈一坚,1930年6月21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共党员。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601所机身室主任、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国防科工委“飞豹”(歼轰-7)飞机总设计师、航空航天工业部飞机设计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陈一坚主持参加了多个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作为“飞豹”(歼轰-7)飞机总设计师,打破旧的设计规范体系,采用诸多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使飞机达到国家要求的战术技术指标,并组织几十个厂所成功地完成了研制任务,填补了中国此机型的空白,被誉为“中国飞豹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中国服务器之父:孙丕恕</p><p class="ql-block"> 孙丕恕,男,汉族,1962年6月出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浪潮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现任山东大学智能创新研究院院长,济南晶谷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RISC-V CPU设计及产业化等多个项目。主持研发开发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A架构(10 CPU)SMP2000小型机服务器。承建了我国第一个设在IT企业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大力推动产业化,使我国服务器的研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组织团队进行存储器研发并收购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开启国产存储器研发及产业化的序幕,被誉为“中国服务器之父”。</p> <p class="ql-block"> 20.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p><p class="ql-block">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 <p class="ql-block"> 21.中国实业之父、商业之父、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p><p class="ql-block">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他在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航运业轮船招商局后,主持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企业、学校有:天津电报局、内河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卢汉铁路、中国通商银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以及湖北煤铁开采总局、华盛纺织总厂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等。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p> <p class="ql-block"> 22.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之父:王家素</p><p class="ql-block"> 王家素,1944年5月生,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莲池村王家塆人,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超导技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事超导技术应用研究34年,先后主持完成了原国防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10余项。主持研究成果“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入选“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0年12月31日,王家素、王素玉夫妇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世纪号”。被誉为“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之父”。</p> <p class="ql-block"> 23.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p><p class="ql-block"> 杨仙逸(1891/1892~1923)字学华,号铁庵。香山(今中山)人,生于美国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大学机械科和加州茄弥时大学航空科毕业。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组织空军学校和飞行队,任革命军空军队长。1919年在漳州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任总指挥。1920年8月,任空军总指挥(少将衔)。1921年5月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23年5月,任大本营航空局长,制造中国第--架飞机,指挥飞机队讨伐陈炯明叛军。9月20日在惠州检查放水雷时遇难。孙中山明令追授陆军中将。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 24.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周永年</p><p class="ql-block"> 周永年(1730年-1791年),字书昌,号林汲山人,山东历城(今属济南市)人,祖籍浙江余姚。他生而好学,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藉书园,“竭数十年博采旁搜之力,弃产营书”,筑贷书园,积书十万卷,供人阅读抄写,并倡“儒藏说”,成立“儒藏”,“俾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日永无散失,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有“林汲山房”,藏书达五万卷,绘“林汲山房图”。被誉为“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p> <p class="ql-block"> 25.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p><p class="ql-block"> 陈志潜(1903年9月10日—2000年9月27日)出生于四川华阳,祖籍江苏武进,公共卫生学家。他提倡公医制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他对基层卫生保健的认识比1977年世卫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计划早40多年。他所创立的定县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已作为一种模式,在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普遍推广。抗战期间,在四川省建立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创办重庆大学医学院。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委员、名誉顾问,《中华卫生杂志》编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理事。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p> <p class="ql-block"> 26.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之父:崔乃夫</p><p class="ql-block"> 崔乃夫(1928年10月-2023年4月4日),男,北京昌平人,中共党员。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期间,对中国的民政事业作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包括农村扶贫、养老、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中国的社会福利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市场经济改革后有了新的尝试模式。崔乃夫分别是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创办者和第一任会长,被尊为“公益慈善事业的教父”。</p> <p class="ql-block"> 27.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p><p class="ql-block">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2022年12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籍贯广东省中山市。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梓森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参与起草了中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p> <p class="ql-block"> 28.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p><p class="ql-block">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吴县。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英留学获光学硕士学位。两院院士。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珩是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863”计划、中国工程院成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早期研制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 <p class="ql-block"> 29.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p><p class="ql-block"> 曾呈奎(1909年6月18日—2005年1月20日),号泽农,福建省厦门人。中共党员。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获岭南大学理学硕士、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曾呈奎长期从事海洋植物学的教学和海藻学的研究,先后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为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提供了基本资料。是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被誉为“中国海带之父”。</p> <p class="ql-block"> 30.中国汉字激光照拍之父:王选</p><p class="ql-block"> 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原所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汉字激光照拍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 <p class="ql-block"> 31.中国航空之父:冯如</p><p class="ql-block"> 冯如(1884年1月12日—1912年8月25日),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广东恩平人,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飞天故事充满向往。随父去美国谋生期间,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随后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创造了“六个第一”,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不仅是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中国人,而且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军事航空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p> <p class="ql-block"> 32.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p><p class="ql-block"> 刘华清(1916年10月1日-2011年1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原籍湖北省大悟县。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刘华清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相继任海军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和党委副书记。被称为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p> <p class="ql-block"> 33.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p><p class="ql-block">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1997年2月13日),字合夫,祖籍山东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出生于辽宁沈阳。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燕京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卢鹤绂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做了多项推广。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p> <p class="ql-block"> 34.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p><p class="ql-block">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汕尾,祖籍广东揭阳,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中共党员,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19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名誉所长。期间,为保密研制核潜艇,他隐姓埋名、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直至1987年才被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披露。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获“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p> <p class="ql-block"> 35.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p><p class="ql-block">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2016年5月27日),出生于日本千叶,原籍福建福州。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世真在中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系统地进行了甲状腺激素的示踪研究。被誉为“中国核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36.中国红军之父:朱德</p><p class="ql-block">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区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旅欧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加了南昌起义,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创建了“朱毛红军”,历任中国红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被誉为“中国红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 37.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p> <p class="ql-block"> 38.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p><p class="ql-block"> 钱天白(1945年~1998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今天,人们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实在是应该感谢钱天白教授的付出。事实上,钱天白教授之于中国网络事业,就等同于詹天佑之于中国的铁路运输事业。是他,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是他代表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是他,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放在国外的历史,中国的互联网才能迅速发展到繁荣局面。为此,他被誉为“中国Internet之父”,被凤凰网与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同列为“巨匠”。</p> <p class="ql-block"> 39.中国化工之父:候德榜</p><p class="ql-block">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男,名启荣,字致本,福建闽侯人。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建成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厂和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他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化工之父”。</p> <p class="ql-block"> 40.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p><p class="ql-block"> 曲格平 1930 年 6 月生于山东肥城。毕业于山东大学,世界著名环境科学专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创始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现任北京市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名誉会长。他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创建者和最初领导人之一。中国第一位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席代表,第一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他一直构筑着中国环境法体系,心目中最大的使命,就是“让自然有法保护”。他被外界称为“中华环保第一人”、“中国的环境保护之父”。</p> <p class="ql-block"> 41.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p><p class="ql-block">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洪堡奖章”得主。他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被誉为“中国黄土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 <p class="ql-block"> 42.中国火腿肠之父:高凤来</p><p class="ql-block"> 高凤来,其出生年月等资料不详,逝世于1999年5月23日,是洛阳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CEO。1986年,当各地肉联厂还在苦苦挣扎之际,洛阳肉联厂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高凤来在“贪大求洋”的质疑声中,力排众议,引进了西式灌肠设备,生产出了中国人闻所未闻的火腿肠,并将其命名为“春都火腿肠”。高凤来的这一创新举措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尝试,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高凤来的这一贡献,使得他被誉为“中国火腿肠之父”,他的名字也因此与中国的火腿肠产业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43.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p><p class="ql-block"> 蒋新松(1931年8月3日—1997年3月30日),江苏省江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战略科学家,自动控制、机器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蒋新松长期从事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工程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研究。1985年研制出HR-01水下机器人。1988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示教再现机器人。后通过引进创新研制出水深300米有缆水下机器人Recon-Ⅳ-SIA-300,实现国产化70%。后又领导并参加了CR-01(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p> <p class="ql-block"> 44.中国计算机之父:董铁宝</p><p class="ql-block"> 董铁宝(1916年8月-1968年10月18日),男,汉族,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中国著名力学家、计算数学家,中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是中国早年真正大量使用过计算机的专家。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研究期间,参与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伊利亚克机的设计、编程和使用,这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个程序员。董铁宝在1956年携全家回国,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固体力学教研室任教,同时在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力学所等单位兼职从事教学与合作研究,为中国计算力学与计算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p> <p class="ql-block"> 45.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p><p class="ql-block"> 李德伦(1917年6月6日—2001年10月1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著名指挥家。1942年,他发起并组织了中国人的第一支青年管弦乐队。他不仅在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指挥和教员,还在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期间指挥了多个乐团的演出,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他积极推广西方交响乐作品在全国的演出,致力于西方交响乐的普及。他不仅演奏大量西方经典作品,还积极推广中国交响乐作品,对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他的才华、努力和对音乐的热爱,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p> <p class="ql-block"> 4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之父:林弥一郎</p><p class="ql-block"> 林弥一郎(はやし やいちろう,1911年9月2日 - 1999年8月14日),日本大阪府人。日本中国和平友好会会长。曾任日军陆军第一师团第五四航空队中队长(中尉)。参加过侵华战争。后经中国东北民主联军的积极工作,率领三百余人投降,后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为筹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所航校——牡丹江第七航校作出了贡献。并培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批飞行员,历任东北航校参议、主任教员、第七航校助理。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 47.中国近代海军之父:沈葆桢</p><p class="ql-block">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晚清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同治五年(1866年)继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专主福州船政局。在他的领导下,福州船政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负责海防近代化的国家机构,他以开放姿态充分吸收西方科学技术,聘用西方技术人员为学堂教师,使用西方原版洋文课本教学,造就了马尾船政的辉煌。此外,他还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 48.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p><p class="ql-block">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雪村,号生元。江苏无锡北乡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近代化学的先驱,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创者。曾入职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局,与华蘅芳等合制中国第一艘汽船,并对枪炮弹药多有发明。徐寿是第一个在《自然》发表文章的中国人。徐寿还参与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并首创取西文第一音节造新汉字以命名化学元素。他翻译的《化学鉴原》被时人誉为“化学善本”,是近代化学传入中国早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译书。李鸿章称赞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被誉为“中国近代化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49.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他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处处长。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期间,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p> <p class="ql-block"> 50.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p><p class="ql-block">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民盟盟员,物理学、力学、应用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生前是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钱伟长主要从事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和中文信息学等研究工作。创建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和浅壳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波导管理论、奇异摄动理论、润滑理论、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学、大电机设计、高能电池、空气动力学、中文信息学等方面都有贡献,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51.中国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p><p class="ql-block"> 曾宗彦(1850年-1912年),字君玉,号幼沧,福建闽县人。清朝官员。光绪九年(1883年)中式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官至贵州思南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六日(1898年5月25日),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的曾宗彦,在“百日维新”即将来临前,上奏光绪皇帝,递上《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期练陆军折》,主张精练陆军,以新法来操练。五月初一日(6月19日),光绪皇帝谕命军队改习洋操。此次兵制改革,包括八旗在内,所以梁启超称之为“命一国皆改兵制”。其最先源于曾宗彦的上奏建议,因此,有人评论曾宗彦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索”,也有人说他是“近代中国的陆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 <p class="ql-block"> 52.中国酒店业之父:卢鸿炳</p><p class="ql-block"> 卢鸿炳,男,1934年11月出生,广东番禺人。广州中国大酒店副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和工会主席、广州市西餐协会会长。于1959年起,先后主持筹建及管理了广州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流花宾馆、白云宾馆、广州大厦、帝苑大酒店及东莞方中假日酒店等十余家在业内享有卓越声誉的酒店。特别是他作为中方首席代表,出任广州中国大酒店董事副总经理长达十八年,创办了广州中酒管理集团和广州西餐协会等。他从事酒店业四十余年,以“永远争第一”的气度和精神,为中国的酒店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业界德高望重、声名显赫,享有“酒店业之父”和“酒店业黄埔军校校长”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53.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p><p class="ql-block"> 慈云桂(1917年4月5日—1990年7月21日),安徽桐城人,毕业于湖南大学。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任清华大学雷达通信系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电子计算机系主任、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慈云桂长期从事无线电通讯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被誉为“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p> <p class="ql-block"> 54.中国抗疫之父:钟南山</p><p class="ql-block"> 钟南山,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厦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毕业。中共党员。呼吸病学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还通过媒体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充满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信任。因此,他被尊称为“抗疫之父”。</p> <p class="ql-block"> 55.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p><p class="ql-block"> 李济(1896年6月2日—1979年8月1日2),原名顺井,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毕业于清华学堂,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李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为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使龙山文化得以呈现于世人面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考古学资料;安阳殷墟发掘震惊世界,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他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为世界</p> <p class="ql-block"> 56.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p><p class="ql-block"> 裴秀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出生在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制图学家。他在成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属后,有感于以往地图“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于是组织人员绘制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制图六体”的学说,包括比例尺、方位、路程距离、地势起伏、倾斜角度和河流、道路的曲直等六项原则一一“制图六体”理论,第一次为中国的地图绘制确立起一套较为严格的科学规范理论体系,使中国的地图绘制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固此,他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成为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p> <p class="ql-block"> 57.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p><p class="ql-block"> 束星北(1907年10月1日—1983年10月30日),出生于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安帖村,江苏扬州邗江人(一说江苏南通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他的雷达研究始于他在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学习期间,抗战爆发后,束星北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开始研究激光、无人机、雷达等先进技术。1944年,束星北被借聘到重庆军令部技术研究室从事雷达研究工作,发现了电磁波频率对雷达探测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控制电磁波频率来提高雷达探测距离的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雷达,这一成就不仅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我国雷达研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的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抗日战场,显示了科技在保卫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p> <p class="ql-block"> 58.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p><p class="ql-block"> 汪胡桢(1897年7月12日-1989年10月13日),浙江嘉兴人。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1952年,汪胡桢任佛子岭水库大坝工程的总指挥,面对资金、物资、设备紧缺的情况,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年10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这座大型水库。佛子岭水库大坝的建成,开创了连拱坝在我国水工建筑史上的新纪元,其技术和规模在当时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此外,汪胡桢还主持修建了梅山水库,并在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中担任总工程师,直至大坝完成蓄水。汪胡桢因其在中国连拱坝设计与建设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佛子岭水库的成功建设,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p> <p class="ql-block"> 59.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从1958年至1986年,中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被誉为“中国两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60.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p><p class="ql-block"> 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专长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有关分子内旋转、高分子化学反应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研究成果。其中,与其研究集体关于“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等8部学术专著。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2020年1月9日,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命名为“唐敖庆星”。</p> <p class="ql-block"> 61.中国流浪儿之父:郑承镇</p><p class="ql-block"> 郑承镇(1947年一2010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贫困的家庭,10岁丧母,14岁丧父,由两个姐姐抚养长大。年少时曾离家出走,四处流浪,中年时误入歧途。1987年,他在济南火车站偶然收留了一个流浪儿,从此踏上了救助流浪儿童的道路。多年来,他没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终生未婚,甚至住处也是靠别人资助的,但他从未放弃收留流浪儿童的信念和热情。他常常半夜外出寻找流浪儿童,甚至卖血以维持这些孩子的生计。在他的小屋里,最多时曾住过13个孩子,一张床睡3个。在23年里他抚养救助了400多名流浪孩子。他的善举让他被尊称为“流浪儿之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p> <p class="ql-block"> 62.中国近代歌舞和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p><p class="ql-block"> 黎锦晖(1891年9月5日—1967年2月15日),出生于湖南湘潭,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中国第一批“家庭爱国歌曲”,在当时广泛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歌舞表演团体“明月歌舞团”,并培养了如周璇、聂耳、王人美等著名的艺术家。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由其女儿黎明晖首唱,这首歌大胆地歌颂爱情,成为流行音乐的代表作品。黎锦晖的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 开创了20世纪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被誉为“中国近代歌舞和流行音乐之父”。</p> <p class="ql-block"> 63.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p><p class="ql-block"> 容闳(1828.11.17-1912.4.21),男,原名光照,谱名达萌,号纯甫,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广州府名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p> <p class="ql-block"> 64.中国棉花之父:冯泽芳</p><p class="ql-block"> 冯泽芳(1899年2月20日—1959年9月22日),字馥堂,出生于浙江义乌。先后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及国立东南大学农科,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冯泽芳毕生致力于棉花科研、技术推广、农业教育,在划分中国棉区,倡导推广斯字棉、德字棉,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被誉为“中国棉花之父”。</p> <p class="ql-block"> 65.中国民法之父:佟柔</p><p class="ql-block"> 佟柔(1921.6-1990.9),满族,辽宁北镇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民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主编《民法原理》、《继承法教程》,合编《民法概论》。国内法学界,尤其民法学界,公认佟柔教授是新中国民法的开创者、民法理论的奠基人,是民法学的带头人,称赞他是中国民法的权威、“泰斗”。日本有的法学家誉其为“中国民法之父”,美国有的法学家称他是“中国民法先生”。</p> <p class="ql-block"> 66.中国模锻之父:曾苏民</p><p class="ql-block"> 曾苏民(1932年2月14日-2015年11月8日),湖南双峰县人,1965年毕业于新风加工厂职工业余大学本科班。金属材料加工专家,“锻造+热轧”、“分段多次旋压”、“预薄高温模锻”等多种新工艺的创立者。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长期从事精密模锻工程技术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压力加工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中国大型模锻生产技术体系;研制出快速模锻、复合包套模锻、亚等温模锻等新工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被誉为“中国模锻之父”。</p> <p class="ql-block"> 67.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p><p class="ql-block"> 张华荣, 男,汉族,1958年3月16日生,江西南昌人, 江西财经大学EMBA学历。“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现任华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世界鞋业总部基地董事长,赣州华坚鞋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荣于1984年自建鞋厂正式进入鞋业。他的工厂初期生产的是“北京布鞋”,随后逐渐成长为一家知名的鞋业公司,尤其是女鞋取得巨大成就。张华荣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成功,还扩展到了国际市场,特别是在美国市场,他的产品受到了广泛欢迎。他创立的华坚集团在东莞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外资企业升级转型的典范。被业界誉为“中国女鞋教父”。</p> <p class="ql-block"> 68.中国炮兵之父:朱瑞</p><p class="ql-block"> 朱瑞,(1905年~1948年10月1日) 男,汉族,江苏省宿迁县人,中共党员。曾历任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红三军政治委员等职务。特别是在1946年10月起,他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这一职位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的关键人物。在他的领导下,人民炮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因此,他被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奠基人,被誉为“炮兵之父”。</p> <p class="ql-block"> 69.中国苹果之父:李善祥</p><p class="ql-block"> 李善祥(1880年8月25日—1959年5月19日),浙江镇海小港(今宁波市北仑区)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曾参加辛亥革命。上世纪20年代初期,他看到日本人在东北垄断了苹果种植,并暴利倾销,而没有中国苹果的一席之地,发誓要种出中国人自己的苹果。他集资30万银元,在锦州南山购买2000亩土地,开办出“生生果园”,引进国光、红玉、元帅等苹果树苗,到1928年,果园内已经种植有苹果1.1万株。从而成功推动了锦州苹果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日产苹果一家独大的格局。作为辽西地区最早大面积实施科学栽培苹果的先行者,创办生生果园及耕余学院,并于1948年将“生生果园”和“耕余学院”献给人民政府,李善祥被尊称为“中国苹果之父”。</p> <p class="ql-block"> 70.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p><p class="ql-block">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毕业,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通过他的开创性工作、广泛的气象观测网建设、独立自主的天气预报系统以及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中国气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71.中国汽车之父:饶斌</p><p class="ql-block"> 饶斌(1913年-1987年),原名饶鸿熹,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毕业于同济大学,祖籍江苏南京。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曾任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吉林省委委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院长、第一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他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领导并参与了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和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的筹建和发展工作,这两大项目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为此,饶斌享有“中国汽车之父”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p> <p class="ql-block"> 72.中国纸币之父:张咏</p><p class="ql-block"> 张咏(公元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山东鄄城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贫,勤奋攻书,性情耿直,乐为奇节。公元980年,与名相寇准同科进士,知崇阳县,在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张咏在景德二年,即60岁时发明了交子,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解决了铜铁钱巨款沉重、不易携带的问题,为北宋时期的百姓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为以后南宋“会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不仅发明了交子,还为其规范运作作出了贡献,因此被后世称为“交子(钱币)之父”。</p> <p class="ql-block"> 73.中国桥梁之父:矛以升</p><p class="ql-block">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也写作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卡耐基理工学院(现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p> <p class="ql-block"> 74.中国氢弹之父:于敏</p><p class="ql-block">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75.中国人造石油之父:赵宗燠</p><p class="ql-block"> 赵宗燠(1904年11月28日—1989年10月10日),重庆荣昌人,南京大学毕业,柏林工科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交通司北碚合成汽油厂厂长、同济大学教授;沈阳化工厂厂长、总工程师;天津化学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东北工业部化工局总工程师、锦州合成油厂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总工程师;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赵宗燠长期从事人造石油的研究和生产建设等,为中国煤炼油事业奠定了基础。周总理曾称他为“中国的人造石油专家”,这进一步证明了他在中国能源和化工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中国人造石油之父”。</p> <p class="ql-block"> 76.中国森林之父:马永顺</p><p class="ql-block"> 马永顺(1914年12月-2000年2月10日),男,汉族,,小学学历,天津宝坻人。1933年背井离乡“闯关东”,来到当时被称为“绿色监狱”的东北林区谋生。1948年参加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林业局副主任,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1982年退休后,坚持17年造林不止,其间率领全家人,祖孙三代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植树5万多棵,被誉为“中国森林之父”。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77.中国沙漠之父:朱震达</p><p class="ql-block"> 朱震达(1930年6月20日——2006年9月30日),男,汉族,浙江省海宁市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沙漠学家、地貌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主要创建人和奠基者。朱震达长期就中国沙漠的形成和演变、沙漠沙的物质来源、沙丘形成发育及分布规律、风沙运动基本规律、沙漠戈壁和沙地的基本类型与分布、沙漠和沙区自然环境、资源及其利用、沙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被誉为“中国沙漠之父”。</p> <p class="ql-block"> 78.中国山水画之父:李成</p><p class="ql-block"> 李成(919年~967年),字咸熙,号营丘,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五代宋初画家,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苏州刺史李鼎的孙子。博学多才,胸有大志,无处施展,醉心于书画。乾德五年,病逝于陈州,时年四十九岁。擅于山水画,师承于荆浩、关仝,自成一家,喜欢画郊野平远旷阔的风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绘画山石如卷动的云,人称“卷云皴”;绘画寒林,开创“蟹爪”法,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p> <p class="ql-block"> 79.中国神舟之父:戚发韧</p><p class="ql-block">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辽宁省瓦房店市),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毕业。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戚发轫主持了东方红一号研制,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主持神舟号飞船总体方案,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被誉为“中国神舟之父”。</p> <p class="ql-block"> 80.中国石油之父:张健初</p><p class="ql-block"> 孙健初(1897年—1952年),河南省濮阳县人。山西大学地质系毕业。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他在全面抗战期间,率领地质团队实地勘探并精准定位了玉门油井,为玉门油矿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孙健初不仅发现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还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主持开办了新中国第一期石油技术干部培训班,并组织绘制了新中国第一张石油发展蓝图。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发现了重要的石油资源,更在于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人才,对中国石油事业的筹划有着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p> <p class="ql-block"> 81.中国数学机械化之父:吴文俊</p><p class="ql-block">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嘉兴市。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嘉庚科学奖、邵逸夫数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并获“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人民科学家”、“最美奋斗者”、“海归70年70人”等称号。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被誉为“中国数学机械化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p> <p class="ql-block"> 82.中国速冻食品之父:陈泽民</p><p class="ql-block"> 陈泽民,男,出生于1943年1月,重庆江津人。毕业于河南新乡医学院,曾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三全食品创始人、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河南省速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米面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速冻米面食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1993年他辞去了医院副院长的职务,创立了三全食品,开创了国内速冻食品企业的先河。用了20多年时间,把企业做到了近百亿市值,年销售额50多亿元。他在凭借创新兴趣致富的同时,还累计吸纳和安排10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几十万人增收。被誉为“中国速冻食品之父”。</p> <p class="ql-block"> 83.中国碳金之父:胡勇</p><p class="ql-block"> 胡勇,山西朔州人,中共党员。1986年于山西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建筑专业毕业,工程师。山西朔州市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朔州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朔州市工商联合会和私企联合会的副主席。他长期专注于房地产开发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加工与制作,2012年,他带领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绿色循环建筑材料——碳金材料,这一创新成就让他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中国碳金之父"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84.中国碳纤维之父:萧忠渊</p><p class="ql-block"> 萧忠渊是地地道道的大连人,他立下誓言要打破国外对中国碳纤维领域的技术封锁与垄断,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1990年肖忠渊从吉林碳素纤维厂技术岗位离职,毅然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碳纤维事业,开始自主创业,从自有知识产权的国产第一条十吨生产线开始做起,宣告了一个中国碳纤维企业的起步。2001年企业已初具规模,创办了大连兴科碳纤维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百吨级,并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鉴定。兴科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碳纤维产业化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国内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一位。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碳纤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萧忠渊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碳纤维之父”,是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第一人。美国总统的科技顾问大维诺尔博士将萧忠渊说成是“中国的爱迪生”。</p> <p class="ql-block"> 85.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p><p class="ql-block"> 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吉林辽源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博士学位。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获“人民科学家”、“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最美奋斗者”等称号。他是“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20多年中,他带领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他用沙哑的声音朗读了一首诗:“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p> <p class="ql-block"> 86.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达朝,号眷诚。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p> <p class="ql-block"> 87.中国土豆之父:王一航</p><p class="ql-block"> 王一航,1953年生,定西渭源人,曾任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政府参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30年选育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5000余万亩,新增产值60多亿元。其中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是国内育成的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新品种,实现了我国马铃薯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产业扶贫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土豆之父”。</p> <p class="ql-block"> 88.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p><p class="ql-block">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男,浙江杭州人,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结业,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博士。中国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方法超过20多种,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他是推动中国腹部及基本外科的专家,并且主持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他又是中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p> <p class="ql-block"> 89.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p><p class="ql-block"> 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研制和试验工作中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和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负责整个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技术指挥和技术协调。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p> <p class="ql-block"> 90.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p><p class="ql-block">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笔名洪道、学立,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水坑乡。毕业于南开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历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科指导会主任委员,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八年期间,主要负责的科目为电磁学、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古典力学等等,培育出李政道、杨振林等许多杰出的人才。在科研方面,他在原子和分子的一般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关于重原子f态的计算和闭壳层电子激发态的计算,为后来的工作开辟了道路,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91.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p><p class="ql-block">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历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p> <p class="ql-block"> 92.中华民国警察之父:李士珍</p><p class="ql-block"> 李士珍(1896—1997),号梦周,字梦龙,出生在浙江宁海东乡。上海公学、杭州之江大学、日本警官学校毕业。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历任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校长,中央警官学校首任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兵站总监部少将参谋长、浙江省保安第五团团长、首都警察厅警士教练所所长、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首都警察厅秘书、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校长、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督率警校学生赴沪参战防守南市,警校迁址成都后,仍任教育长,组织中国警察学术研究会和警察学会,开办西北、东南警训班,为各级警政机构培训干部。当选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常务监察、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和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7月,任中央警官学校中将校长。号称“民国警察之父”。</p> <p class="ql-block"> 93.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p><p class="ql-block">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p> <p class="ql-block"> 94.中国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p><p class="ql-block"> 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1956年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创立五月画会,推动现代艺术运动,随后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与“革中峰的命”的鲜明主张。一生创造了五个时期独特的个人风格。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两岸多所重点大学及美术学院的荣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的讲座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获得多项荣誉,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墨之父”。2020年6月4日,刘国松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2,555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28位。</p> <p class="ql-block"> 95.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p><p class="ql-block"> 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1962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导演,先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1926年,加入南国社,创作剧本《潘金莲》等。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时期编写历史剧《忠王李秀成》等。抗战胜利后编导《关不住的春光》等电影。曾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首任馆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一届常委和第二、三届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同时也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p> <p class="ql-block"> 96.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林则</p><p class="ql-block"> 艾西理·渥华德·林则(1884~1968),男,加拿大魁北克人,多伦多大学牙科学学士、牙科理学硕士,皇家牙外科学院博士和口腔外科教授,医学教育家。1906年秋,林则向加拿大有关委员会提出了到中国开展牙医事业的申请。次年获批后成为第一名前往中国的牙科医学传教士,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1907年,林则在中国成都首创牙科诊所,1911年扩建为牙症医院。1917年,创办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科,后扩充为牙医学院,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1928年,建立华西协和大学口腔医(病)院。历任华西协和大学校务长、牙医学院院长、教授。1950年,林则离开四川成都,回到加拿大。作为中国口腔医学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97.中国现代医学之父:颜福庆</p><p class="ql-block"> 颜福庆(1882年7月28日—1970年11月29日),男,字克卿,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江苏上海江湾镇(现属上海市虹口区)。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耶鲁大学,博士,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九三学社成员。与兄长颜惠庆(外交家)、颜德庆(铁道专家)曾并称为“颜氏三杰”。先后创办了湖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前身)、长沙红十字会看护训练所(现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华医学会创始人之一、第一届会长,亦是《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98.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p><p class="ql-block">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人。曾留学日本、德国。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其代表作有:1922年写出的《问》,主题是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的祖国深沉的忧虑。1928年写出的《国耻》等3首歌曲,是中国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1931年“九一八”之后写出的《从军歌》,是我国第一批以救亡为题材的爱国歌曲之一。还有《国立音乐院院歌》,大提琴曲《秋思》等。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p> <p class="ql-block"> 99.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p><p class="ql-block">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出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诗人赵翼后人。现代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先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教授研究讲师”、北京大学荣誉教授。赵元任通英、法、德等外语,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代表作有《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国话的文法》《国语留声片课本》等,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100.中国橡胶之父:李引桐</p><p class="ql-block"> 李引桐,男,1913年2月出生于芙蓉竞丰村。晋江东湖师范学校毕业。上世纪30年代,李引桐在泰国经营橡胶业获得可喜的发展,为泰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捐巨资在泰国合艾兴建医学大楼。后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防及经济建设的需要,李引桐多次秘密返回国内考察,猎取最好的橡胶品种,巧妙包装后秘密运进国内,在海南岛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橡胶种植基地。鉴于李引桐在中国橡胶种植领域的突出贡献,我国用“桐1号”“桐2号”等“桐”字号为橡胶品种命名。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泰国橡胶王国的“国王”,泰国政府特授予他哲学、农业荣誉博士;他是中马建交的“和平使者”,被称为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他为支援“抗美援朝”无偿捐献大量的橡胶,并冒险为中国引种橡胶,成为中国“橡胶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1.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p><p class="ql-block"> 张金哲(1920年9月25日—2022年12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上海医学院毕业。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张金哲主要从事中国的小儿外科领域研究工作,195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首创小儿外科专业,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手术设计方面成就斐然,为中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一定的作用。在70余年的从业生涯中,他用他手中的手术刀,救活了无数儿童的生命,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一)</p> <p class="ql-block"> 102.中国小麦远缓杂交之父:李振声</p><p class="ql-block">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山东淄博人,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 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李振声“共和国勋章”。</p> <p class="ql-block"> 103.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p><p class="ql-block"> 王韬(1828年~1897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王瀚,字懒今,又改名为王韬,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清代文言小说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报人、报刊政论家。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清末秀才。曾出任《华字日报》主笔、格致书院山长、《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王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政论报刊《循环日报》,其中的文章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以后的“报章文体”奠定了基础,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王韬的政论文形成了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4.中国芯片之父:邓中翰</p><p class="ql-block"> 邓中翰,男,汉族,1968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第八届中国科协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星微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1999年“星光中国芯工程”启动实施,邓中翰带领团队承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星光中国芯”数字多媒体芯片,并打入国际市场,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史文物收藏。被誉为“中国芯片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5.中国摇滚之父:崔健</p><p class="ql-block"> 崔健,1961年8月2日出生于中国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歌手、词曲作者、音乐人、吉他手、小号手、导演、编剧、演员。1986年5月9日,他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演唱了《一无所有》,这首歌曲不仅在中国摇滚乐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还被视为中国第一首原创摇滚歌曲。1988年,他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了第一次个人演唱会;1989年,他创作并完成了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并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此外,他还参与了多部音乐片和电影的制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崔健凭借他的代表作品《一无所有》以及他在中国摇滚乐发展中的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摇滚乐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6.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p><p class="ql-block"> 袁乃晨(1919年12月—2015年10月5日),原名高萌,出生于河北省雄县,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中共党员,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1949年,袁乃晨执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该片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在译制过程中,他开创性地运用了翻译影片“对口型”的译配方法,将“乌拉”(俄语“万岁”之意)翻译成“冲啊”,使影片更具戏剧张力和震撼;同年,完成剧情电影《俄国问题》译制工作,被誉为“中国译制片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7.中国音乐剧之父:李盾</p><p class="ql-block"> 李盾(1924年一1993年),四川奉节人。中国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松雷音乐剧制作人、德稻音乐剧大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兼任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首尔艺术大学、韩国启明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李盾被业内人士看作是“音乐剧疯子”,他创作的第一部音乐剧《白蛇传》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部成功改编民间故事成音乐剧的典范”。而《蝶》的演出,让他体会到了十年化“茧”成“蝶”的艰辛,同时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西施》、《爱上邓丽君》、《王牌游戏》、《妈妈再爱我一次》、《啊!鼓岭》、《酒干倘卖无》、《重生》、《星火》、《熊猫》、《飞天》的相继成功,是他用实际行动在履行自己的诺言。著有《破茧成蝶:李盾和他的音乐剧世界》一书,被誉为“中国音乐剧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8.中国银行业之父:袁励衡</p><p class="ql-block"> 袁励衡,著名银行家,是交通银行的创办者之一,他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参与发起创办了交通银行,这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袁励衡不仅在金融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家族背景也极为显赫。他是琼瑶的外祖父,琼瑶的母亲是袁行恕。袁励衡的家族在清朝是名门大户,五代为官,他本人也曾在知县任上,以清廉和务实著称,深受百姓爱戴。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政绩显著。后来,他选择退出仕途,专注于金融事业,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被誉为“中国银行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09.中国营销之父:刘永炬</p><p class="ql-block"> 刘永炬,著名营销实战专家,高级营销咨询顾问,曾先后任职与顶新集团,可口可乐公司等企业,从事市场建设与推广工作,现任北京方圆润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首席营销顾问兼总监。20世纪90年代初因“康师傅”的策划成功,成为大陆第一个用市场营销手段把产品运作上市的人,同时迅速在台湾业界引起注意,并被誉为中国大陆实战营销第一人。因服务长虹、海尔、美的、露露、椰树、可口可乐、顶新、爱慕等企业,奠定其中国市场营销实战的深厚功力,并开始为刚起步的中国咨询企业培养顾问和策划人才。是“实战营销”概念及理论的倡导者和缔造者,被誉为“中国营销之父”。</p> <p class="ql-block"> 110.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p><p class="ql-block"> 李铁夫 (1869年10月—1952年6月16日),男,1869年生于广东鹤山。就读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威廉·切斯画室,纽约艺术大学等多所教育机构。艺术大师,革命家。历任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纽约艺术大学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美国国际画理学会会员,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他是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与当时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里程碑式人物。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代表作品有:《音乐家》、《青年教师》、《画家冯钢百》、《万壑松风图》、《瓶菊》等。</p> <p class="ql-block"> 111.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p><p class="ql-block">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上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留美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陈鹤琴全集》等著作。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p> <p class="ql-block"> 112.中国鱼类学之父:伍献文</p><p class="ql-block"> 伍献文(1900年3月15日—1985年4月3日),浙江瑞安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伍献文一生从事鱼类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和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他是中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他是站在中国近代鱼类学高峰上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其科学人生和学术研究深刻反映了中国鱼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被誉为“中国鱼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二)</p> <p class="ql-block"> 113.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p><p class="ql-block">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清华大学毕业,法国巴黎大学博士。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钱三强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114.中国杂交鲍鱼之父:赵洪恩</p><p class="ql-block"> 赵洪恩,男,1937年1月18日生于大连,山东省莱阳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大连水产专科学校(现大连海洋大学)、教授、著名鲍鱼养殖专家、原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高级工程师、国际鲍鱼养殖协会理事会会员、日内瓦国际专利工会会员评估师,悉心研究鲍鱼养殖技术,参与制定了皱纹盘鲍国家标准、建立了国家级皱纹盘鲍原种基地,开发的“RHD”新工艺技术,每年至少创造20亿元经济效益,为我国鲍鱼年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杂交鲍鱼之父”、世界“鲍鱼大王”。</p> <p class="ql-block"> 115.中国杂交大豆之父:孙寰</p><p class="ql-block"> 孙寰,男,汉族,1939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历任吉林省农科院副院长、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从1983年起,孙寰不辞辛苦,带领团队在全国多个地点进行杂交大豆试验,最终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同型保持系OB,以及栽培豆不育系YA和YB,实现了“三系”配套。这一成果不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还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显著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对全球大豆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孙寰被誉为“中国杂交大豆之父”。</p> <p class="ql-block"> 116.中国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p><p class="ql-block"> 赵治海,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6月出生,河北怀来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研究员,同时兼任国家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现任河北省杂交谷子创新技术中心主任、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所研究员。赵治海198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致力于谷子杂交种研究,攻克了谷子杂交种应用这项40年没有攻克的技术难题,解决了谷子杂优利用的关键技术,选育出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并应用于生产,最高亩产达到810公斤,填补了世界空白,是中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项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曾得到温家宝总理和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的充分肯定,在中国北方11个省示范推广400万亩,把干旱地区粮食亩产量从200-300公斤提高到400-600公斤,被誉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p> <p class="ql-block"> 117.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 class="ql-block">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江西省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累计已在中国推广约68亿亩,增产粮食6000多亿公斤,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p> <p class="ql-block"> 118.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p><p class="ql-block">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7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育成的“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尤其是登海9号玉米,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经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119.中国真空电器之父:王季梅</p><p class="ql-block"> 王季梅(1922年8月2—2014年4月24日1),浙江上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电气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CSEE)会士,美国IEEE高级会员,西安交通大学电器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季梅在我国较早从事真空电弧理论研究,是真空电器领域的奠基人,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主持组建了第一个真空开关研究小组,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他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中国真空电器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他发表的大量研究论著,为真空电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此外,王季梅还荣获了多项荣誉,包括2006年“国际真空放电与电绝缘”会议的Dyke Award终身成就奖,成为获此国际大奖的中国第一人,被誉为“中国真空电器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0.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胡先骕</p><p class="ql-block"> 胡先骕(1894年4月20日—1968年7月16日),男,字步曾,号忏盦,生于江西南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业和哈佛大学植物学毕业。博士,教授,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植物学家和教育家。先后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中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中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编著者之一。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出版有《植物分类学简编》《胡先骕诗文集》《忏庵诗选注》《胡先骕全集》等。被誉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1.中国重工业之父:张之洞</p><p class="ql-block">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原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生于贵州贵阳六洞桥。中国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曾任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在湖广总督任期内,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这些企业使武汉获得了“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汉阳铁厂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湖北枪炮厂制造的“汉阳造”步枪成为抗日军队的制式武器,对中国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创办的自强学堂和广雅书院,培养了一批新式农业和工业人才。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重工业领域,还涉及教育、交通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中国重工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2.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p><p class="ql-block"> 开国大将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黄埔五期毕业。1950年4月,许光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展组建装甲兵的各项工作。9月,许光达在北京主持成立装甲兵领导机关。曾先后兼任第一所坦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学校校长、装甲兵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重视军事学术研究,主持编写和审定装甲兵战斗条令、教程和教范,撰写《陆军的发展趋向及装甲兵的运用》等多篇论文,提出机械化是陆军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等重要观点,强调政治工作与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许光达领导装甲兵部队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骨干力量。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3.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p><p class="ql-block"> 刘广志(1923年3月11日—2014年11月19日),北京人。毕业于北洋大学采矿工程系。探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顾问。刘广志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钻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竖起了新中国地质界第一座钻塔,并促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诞生。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地质矿产部探矿司主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探矿司及探矿工程装备工业公司总工程师等。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新中国地质探矿工程的发展,还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钻探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三)</p> <p class="ql-block"> 124.中国闪存盘之父:邓国顺</p><p class="ql-block"> 邓国顺,邓国顺1967年出生于湖南石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懂事开始,他就知道只有努力读书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惟一出路。因此,他从小便有一股永不服输的个性。现任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中国科学院北京计算机中心取得硕士,曾在联想公司任职。90年代初期留学新加坡,担任亚太地区Philips公司系统经理。1999年回国创业,成立深圳市朗科科技(Netac)有限公司。与成晓华共同研制出世界第一款闪存盘,取名“优盘”,在全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闪存盘行业,被誉为“中国闪存盘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5.中国3G之父:李世鹤</p><p class="ql-block"> 李世鹤,1941年出生于重庆。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邮电部第四研究所工程师、总工程师、所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现为大唐移动的高级技术顾问。长期从事科研和领导工作,在微波通信和移动通信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主导研发的TD-SCDMA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三大标准之一,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的创举,被誉为“TD(3G)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6.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p><p class="ql-block">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他本人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7.中国遥感之父:李小文</p><p class="ql-block"> 李小文(1947年3月2日—2015年1月10日),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建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被誉为“中国遥感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8.中国胶原蛋白钛之父:吴庆林</p><p class="ql-block"> 吴庆林,1948年生,毕业于西北大学,1997年,创办中华肽物质研究中心。1999年,创立太爱肽集团。2006年,吴庆林先生开发出低含盐量的多肽生产方法及设备,成功研发出小分子肽。2007年-2013年间,吴庆林自主研发的肽提取技术七项国家专利通过认证。吴庆林先生入选《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成为我国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还体现在实际应用中。他开发出低含盐量的多肽生产方法及设备,成功研发出小分子肽,并解决了胶原蛋白长久以来的应用难题。这些贡献使他成为胶原蛋白肽领域的特殊贡献者,并被广泛认可为“中国胶原蛋白肽之父”。</p> <p class="ql-block"> 129.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p><p class="ql-block"> 林希之,原名林应熙,又名林驰,潮安人。1921年出生于汕头市一个六世同堂的富商家庭。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1949年5月在汕头建立实验室,试制出中国第一张原始性氯素印相纸。1952年10月制成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他将实验室和相纸命名为“公元”,宣告中国感光工业进入新的历史纪元。1953年4月1日,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林希之任副厂长、工程师。隔年设计研制成功“空气调理乾燥法”生产工艺,取代了简陋的“石灰吸湿乾燥法”。1955年4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张人像胶片。7月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6年後,组织研制成功了黑白胶卷、黑白电影正(负)片、黑白高速照相胶片、X光胶片、印刷制版系列胶片和水溶性正型彩色电影正片。被誉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0.中国西医教育之父:厉绥之</p><p class="ql-block"> 厉绥之(1885年—1975年),名家福,字绥之,浙江杭州人,中国第一代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驱,前清医科举人,近现代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浙江医科大学主要创始人,杭州市红十字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曾为慈禧太后诊病。著有《工业卫生学》等专著。曾参与创办《浙江潮》等期刊,是浙江第一份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的创始人。因在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上取得较高成就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作为医学界代表人物收录。厉绥之于191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被浙江大学尊为“浙医之父”。他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大量医学相关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被誉为“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1.中国中西医国际化之父、中国电化教育之父:厉麟似</p><p class="ql-block">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1970年10月21日),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慈善家,爱国民主人士。清代文豪厉鹗之后,晚清金石名家厉良玉之子。德国法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厉麟似主要在中欧文化交流和医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与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合作翻译了《老子》《庄子》等大量中国著作,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蒋百里共同翻译了德国军事名著《国防论》;与朱家骅等人创办了中德文化协会,引进了大量德国军事装备,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厉麟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机构:上海电化教育馆,推动了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此外,他还编写了《电化教育讲话》等教材,培养了大量电化教育人才,为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中国中西医国际化之父”、“中国电化教育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2.中国民间外交之父、中日文化交流之父:厉良玉</p><p class="ql-block"> 厉良玉(1865年~1940年),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官员,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篆刻家、书画家、医学家、艺术品鉴赏收藏家,“浙派篆刻”代表人物。厉良玉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的先驱,他是西泠印社的创立发起人之一,对日本近现代印学和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他与日本诸多艺术名家都是好友。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日本汉学家都曾从其学习篆刻艺术,并藏有厉良玉的篆刻珍品。厉良玉是近代中国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作《百寿图》享誉海内外,被世界各地藏家所竞相收藏,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被誉为“中国民间外交之父”、“中日文化交流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3.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p><p class="ql-block"> 彭士禄(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汉族,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曾先后被任命为中国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中国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中国核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中国秦山二期核电站联营公司首任董事长。彭士禄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与黄旭华同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四)</p> <p class="ql-block"> 134.中国电子束管之父、中国荧光灯之父:吴祖垲</p><p class="ql-block"> 吴祖垲(1914年3月23日-2014年1月16日),浙江嘉兴人。毕业于交通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中共党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真空电子技术专家,中国日光灯技术研制的先驱者和电子束管产业的奠基人。曾任南京741厂、成都773厂、咸阳4400厂总工程师,主持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只日光灯、黑白显像管、彩色管及电压穿透式多色显示管等重大产品并投产,为国防建设和电子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早年的专著《日光灯制造基础》被视为中国日光灯工业的奠基之作,为中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被誉为“中国电子束管之父”、“中国荧光灯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5.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p><p class="ql-block">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清华大学毕业。激光陀螺专家,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教员、高校讲师、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军用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伯龙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被誉为“中国激光陀螺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6.中国火箭之父:王希季</p><p class="ql-block"> 王希季,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中共党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王希季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7.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p><p class="ql-block"> 闵恩泽(1924年2月8日-2016年3月7日),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工作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20世纪60年代主持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主持开发成功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开展了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等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在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策划指导开发成功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生产的成套绿色技术和生物柴油制造新技术,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8.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p><p class="ql-block"> 侯云德,192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62年在苏联取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从事医学病毒学的研究。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这是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打破了国内基因工程原创药品为零的局面。在SARS期间他首先发现干扰素对控制SARS冠状病毒传播有效,干扰素α2b后被批准为SARS储备药物,为我国抗击SARS作出了重要贡献。侯云德的一生都在与危险的病毒打交道,他是中国现代分子病毒学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保护了人民健康,也为我国在基因工程药物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p> <p class="ql-block"> 139.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p><p class="ql-block"> 吴大观(1916年11月13日~2009年3月18日) 男,汉族,出生于江苏镇江,江苏省扬州市人。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到美国莱康明发动机厂和普惠公司学习深造。中共党员。生前曾任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曾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试验基地,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规范,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0.中国航天老总、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黄纬禄</p><p class="ql-block">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芜湖市人。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知名导弹专家,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历任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他领导了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被誉为“航天老总”、“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1.中国焊接之父:潘际銮</p><p class="ql-block">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出生于江西瑞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硕士。中共党员。焊接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清华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组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客座教授;秦山核电站焊接顾问;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潘际銮主要研究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焊接电源、可焊性,是中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清华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组等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被誉为“中国焊接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2.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p><p class="ql-block"> 潘镜芙(1930年1月26日—2023年10月8日),男,汉族,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毕业于浙江大学。船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历任华东电工局电器设计处工程师;船舶工业管理局第一产品设计室副科长;国防部舰船研究院701研究所三室电气科科长;701研究所三室副主任;中国船舶总公司舰船研究院701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潘镜芙先后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每一型舰在技术上均有新的突破。他首次在051型驱逐舰上安装了舰载导弹系统,使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在第二代052型导弹驱逐舰上采用了系统工程思想,保证并实现了舰船先进的作战指挥自动化。成功领导改进了中国第一艘护卫舰的电力系统,使其采用了更加可靠、经济的交流电制。他还指导培养了一大批舰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我国舰船研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3.中国小霸王之父:段永平</p><p class="ql-block"> 段永平,男,汉族,1961年3月10日生于南昌,1982年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子管厂。198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班学习。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创始人。1989年,段永平成为中山市怡华集团下属一家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厂长,并决定生产电子游戏机,从而创立了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并成功打造了小霸王品牌。小霸王品牌最初以生产电子游戏机起家,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段永平创立“小霸王”和“步步高”两个知名品牌而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小霸王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五)</p> <p class="ql-block"> 144.中国现代法医学之父:林几</p><p class="ql-block"> 林几(1897.12.20—1951.11.20),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怀德坊的一个书香家庭,字百渊。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博士。回国后受聘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医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教授。在法医学领域,他不仅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积极推动法医学的发展。1932年在上海筹建了法医学研究所并自任所长。抗战期间,他辗转于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继续从事法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法医学科主任教授及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法医学组主任;并受卫生部委托创办了第一届法医学师资培训班。是中国现代法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法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5.中国LED之父:孙夕庆</p><p class="ql-block"> 孙夕庆,山东潍坊人,1987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和美国深造,最终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担任总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于2003年带着7名海外博士毅然回国,致力于半导体研究,面对资金短缺和技术难题,带领团队不断努力,在山东潍坊创办了中微光电子(潍坊)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120瓦大功率LED半导体景观路灯照明系统,使潍坊成为世界上第一座LED城市,中微公司成为全球LED灯具最大的制造商。不仅推动了中国的LED技术发展,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能源费用,因此被称为“中国LED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6.中国半导体之父:黄昆</p><p class="ql-block"> 黄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男,汉族,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浙江嘉兴。中共党员。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极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阐述者,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1945年前往布里斯托大学留学,攻读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期间,他提出了轰动了学术界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的理论,推动了全球半导体的发展。1951年回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后,首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在科研方面提出了“极化激元”概念,并与妻子李爱扶共同提出了“黄—里斯理论”,被誉为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半导体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7.中国光刻机之父:徐端颐</p><p class="ql-block"> 徐端颐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信息存储及光学微加工技术的研究。他在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在利用超精细聚焦光束进行精密加工研究方面,完成了多种型号的“分步重复照相机”、“自动对准投影光刻机”、“紫外曝光铬版精缩机”等关键设备的研制。他的光刻机研发成功后,受到了来自美、日等国的全面封锁和打压,最终未能大规模推广。此外,他还在实验室中发现利用光束通过高质量的聚焦成像系统可以得到精细的能量分布,并成功研制出具有完整读写寻址功能的光盘驱动器核心部件“光学头”。被誉为“中国光刻机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8.中国浸润式光刻机之父:林本坚</p><p class="ql-block"> 林本坚,1942年出生于越南,祖籍广东潮汕,成长于中国台湾,并在美国接受教育。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博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台积电联合研发中心主任。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任资深处长、杰出科技院士和副总经理。林本坚在半导体微影技术方面,提出了浸润式光刻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光刻机的光源波长可以从193nm推进到132nm,极大地推动了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台积电和ASML的合作,使得浸润式光刻机技术取得主导地位,还对全球半导体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浸润式光刻机之父”。</p> <p class="ql-block"> 149.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p><p class="ql-block">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祖籍湖南湘阴,生于长沙。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等企业,历任总经理、董事长,化学工业会副会长等职,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更新了中国联合制碱工艺,其所形成的“永久黄”团体,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私营化工生产和研究组织,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0.中国遥感地学之父:陈述彭</p><p class="ql-block"> 陈述彭(1920年2月28日~2008年11月25日),江西萍乡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彭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像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开拓了中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被誉为“中国遥感地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1.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p><p class="ql-block"> 潘建伟,男,汉族,1970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硕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他依托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的量子通信技术突破。此外,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还通过实验验证了量子力学中的各种奇妙现象,为量子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广泛应用到涉及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成就使得潘建伟被誉为“中国量子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2.中国化纤之父:郁铭芳</p><p class="ql-block"> 郁铭芳(1927年10月3日—2020年4月12日),出生于上海市。上海私立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副科长、工程师等职;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副总工程师;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所长兼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顾问、高级工程师;上海纺织涤纶总厂总工程师;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主要从事化学纤维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制,主要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涤纶高速纺丝、高强涤纶等,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郁铭芳因其在中国化纤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被誉为“中国化纤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3.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p><p class="ql-block"> 杨守仁,生于1912年,归侨,江苏丹阳人。1951年回国,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首批被批准招收“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博士生导师、一级终身教授。杨守仁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他在1962年发表的《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回交和复交是克服籼粳稻杂交育种中性状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和后代不易稳定三大困难的有效途径,由此建立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理论与方法。1997年,率团队育成了我国第一个超级稻品种“沈农265”,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实现了北方粳稻生产潜力的新突破。此后,他的团队又育成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超级稻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六)</p> <p class="ql-block"> 154.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p><p class="ql-block">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中国航空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先后任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浙江大学航空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历任七机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海防导弹系列总设计师;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三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梁守槃是中国弹道导弹“东风一号”总设计师,在仿制导弹研制工作中,提出“反设计”的研制方法。他坚持走自主研发反舰导弹之路,主持研发亚声速、超声速、小型固体三大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等众多型号海防导弹武器系统,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5.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p><p class="ql-block">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是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终身名誉院长,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名符其实的“中国汉语拼音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6.中国蓝球之父:董守义</p><p class="ql-block"> 董守义(1895年—1978年6月13日),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体育活动家,新中国篮球协会首任主席,中国篮球事业的开拓者。董守义在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卓越的篮球天赋,曾留学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春田学院)专攻篮球理论,并成为篮球发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的高徒。学成回国后,在天津青年会担任体育部主任和副总干事,并兼任南开学校篮球队教练。他利用天津当时唯一的室内篮球场(现天津市少年宫),成立了不同年龄组别的篮球训练班,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篮球运动的发展。他还深入学校和社会宣传体育运动,传播篮球技术。他带领的中国篮球队在第5届华北篮球赛高级组比赛中获得冠军,并在第6届远东运动会获得亚军。此外,他还是近代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为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获取合法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篮球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7.中国女排之父:袁伟民</p><p class="ql-block"> 袁伟民,1939年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前中国男排运动员、前中国女排主帅、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他是中国女排的缔造者和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袁伟民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排球运动,并在1976年至1984年间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成绩,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执教风格严格,常常将队员训哭,但也正是这种严格训练,使得中国女排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袁伟民的晚年生活相对低调,他选择了归隐田园,享受平静的生活。尽管他已经离开了公众视野,但他的贡献和影响仍然被人们铭记,尤其是他对中国女排的奠基作用,使得他被称为“中国女排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8.中国足球第一教父:年维泗</p><p class="ql-block"> 年维泗,1933年5月1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抚宁,是中国足球运动员、教练员。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司职前锋,曾5次出任国足主帅,并历任中国足协主席、中国棋院党委书记等职。年维泗在球员时期表现出色,1954年被选派赴匈牙利学习,1957年在瑞典世界杯亚非区预选赛中打进1球送出1次助攻,并获得运动健将称号。退役后,他继续在教练岗位上取得显著成就,培养出上百名优秀球员,被誉为“中国足球第一教父”。</p> <p class="ql-block"> 159.中国乒乓球之父:蔡振华</p><p class="ql-block"> 蔡振华,男,汉族,1961年9月生,江苏无锡人,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共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乒乓球协会主席,足球协会主席,羽毛球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蔡振华在乒乓球运动中有着重要的贡献,曾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并在瑞典的邮票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还在教练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退役后,他投身教练工作,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带领球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乒乓球在全球乒坛的地位更加稳固,被誉为“中国乒乓球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0.中国羽毛球之父:李永波</p><p class="ql-block"> 李永波,1962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前中国羽毛球队双打运动员、总教练。1983年,李永波进入中国羽毛球国家队后,曾获得三届汤姆斯杯双打冠军、两届世锦赛冠军、一届世界杯冠军、一届亚运会男子团体及男子双打冠军。1992年,正式退役并担任国羽教练,执掌中国羽毛球队24年,培养了81位世界冠军。他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帮助中国羽毛球队获得了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随后几年里,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更是取得了5枚金牌的大满贯成绩。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羽毛球队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羽毛球强国。李永波在中国羽毛球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被称为“中国国羽教父”。</p> <p class="ql-block"> 161.中国现代体育之父:马约翰</p><p class="ql-block"> 马约翰(1882年-1966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历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在从事体育教学52年的实践中,研究了体育运动的规律,参考国内外经验,编制出各种不同内容的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被誉为“中国现代体育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2.中国针灸及针灸研究之父:徐凤</p><p class="ql-block"> 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医家。他继承了历史上的针灸之术,并编写了《针灸大全》。他在60多年的针灸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对针灸理论进行了追本溯源,理清了中医针灸理论和流派,并改进了针灸操作手法。他创立了“针刺治病八法”,对中医针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针灸及针灸研究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3.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p><p class="ql-block"> 郑魁山,教授,男,(1918~2010)河北省安国县人,出生于针灸世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历任甘肃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后藤学院客座教授、英国东方医学院教授,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遴选为名老中医。他16岁随其父著名针灸专家郑毓琳先生学医, 20岁独立行医,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70年,一生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以其手法之精湛蜚声中外,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和 “西北针王”之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七)</p> <p class="ql-block"> 164.中国外科鼻祖:华佗</p><p class="ql-block"> 华佗(约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华佗的医学成就包括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术进行外科手术,开创了麻醉手术的先河。此外,他还创编了养生功法“五禽戏”,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华佗的医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开创性,对现代医学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的医术和理念通过弟子传承,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中国外科鼻祖”,并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p> <p class="ql-block"> 165.中国疼痛学之父:韩济生</p><p class="ql-block"> 韩济生,1928年7月17日出生于浙江萧山,上海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疼痛医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主要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他于1961年将疼痛学引入中国,使中国二级以上医院成立了“疼痛科”,专门治疗慢性疼痛。此外,韩济生及同事在1989年召开了第一届东西方疼痛大会,并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IASP)的中国分会—中国疼痛学会(CASP)。他在2010年世界疼痛大会上做的针刺镇痛报告,获得了全球疼痛医学工作者的认可,标志着中国的疼痛医学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被誉为“中国疼痛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6.中国数学机械化之父:吴文俊</p><p class="ql-block"> 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嘉兴市。毕业于交通大学数学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他是“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入选“最美奋斗者”、“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被誉为“中国数学机械化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7.中国汉字之父:仓颉</p><p class="ql-block">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号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蹄迒之迹,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创造了原始象形文字。他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制文字,革除结绳记事的方法,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仓颉造字的事迹被广泛记载,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文字,更在于整理和推广了已有的象形文字符号,使中国历史进入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现在的“谷雨”节气便与仓颉造字的传说相关联。他被尊为“造字圣人”,并被认为是汉字的整理者和推广者,“中国汉字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8.中国五笔输入法之父:王永民</p><p class="ql-block"> 王永民,1943年12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者。上世纪80年代,尽管电脑已经进入中国一段时间,但当时并没有合适的汉字输入法。汉字输入主要分为音码和形码两大流派。王永民在1978年开始投入到形码的研究中,他通过多学科的集成创造,经过1800个日夜的努力,发明了“王码五笔字型”,这种输入法完全依据笔画和字形特征对汉字进行编码,是典型的形码输入法。王永民首创了“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实现了汉字与标准英文键盘的无缝接轨,推动了汉字进入信息时代。五笔字型输入法在推出后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汉字输入法之一。王永民被称为“当代仓颉”,“中国五笔输入法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9.中国5G之父:任正非</p><p class="ql-block">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祖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兼总裁,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他作为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在5G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在毫米波、波束赋形和超大规模MIMO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为5G网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在推动中国乃至全球5G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5G基站发货量达到数百万个,服务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任正非因此被誉为“中国5G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0.中国MPA之父:夏书章</p><p class="ql-block"> 夏书章(1919年1月20日—2024年7月24日),男,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行政学家。中共党员。硕士学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法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学院(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回国后,在江苏学院任教一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事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发表论文呼吁重建行政学科的人、是行政学恢复过程中编写出第一本《行政管理学》教科书的人,也是第一位撰写出版行政管理学专著的人,他在新中国行政管理学重建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MPA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1.中国特高压之父:刘振亚</p><p class="ql-block"> 刘振亚,男,汉族,1952年8月生,山东郯城人,1971年在山东白杨河发电厂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英国皇家工程院和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国际大电网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刘振亚是专家型、学者型的企业家,他提出并组织研究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技术,并积极推动中国电网迈入了特高压时代,成为一张“中国名片”。他撰写的《中国电力与能源》《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等专著,被约翰·威利、爱思唯尔和莫斯科动力大学出版社译成英文、俄文版正式发行,影响广泛,意义深远。被誉为“中国特高压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2.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p><p class="ql-block"> 林占熺,男,汉族,1943年12月出生,福建连城人。毕业于福建农学院。中共党员。菌草技术发明人。历任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林占熺长期从事菌草科学的研究,发明并推广了菌草技术,解决了菌业生产中林木资源被大量消耗的“菌林矛盾”问题,并在国内外扶贫、援外和国际合作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3.中国无线电之父:张廷金</p><p class="ql-block"> 张廷金(1886年—1959年),字贡九,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南洋公学中院,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赴美留学;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哈佛大学主修无线电获学士、硕士学位;1915年,回国执教交通大学,历任副主任、主任、南洋大学代理校长、代理教务长;交通大学校长。张廷金毕生从事无线电研究工作,20世纪初,他在中国首开无线电高等课程,创建了无线电实验室,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无线电台,这标志着中国无线电技术的重大突破。他的这些成就使得他被誉为“中国无线电之父”,并在中国电信界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八)</p> <p class="ql-block"> 174.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p><p class="ql-block"> 刘友梅,男,汉族,1938年2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上海交大毕业。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电力牵引技术装备研制开拓者之一,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电力牵引动力高速研究所所长,中车株机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他于1968年开始担任韶山型电力机车的总体设计师,带领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中国电力机车的多次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了我国电力机车从普载到重载、从直流到交流、从引进到出口、从常速到高速的“四大跨越”。他还引领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绿色”和“智能”发展,主持研发了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动车组,其中中华之星以321.5公里的时速刷新了“中国速度”。他是中国电力机车领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5.中国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p><p class="ql-block"> 陈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是第三代华侨家庭,籍贯福建漳州。先后于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和清华大学研究生进修班毕业。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学专家,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他在电动汽车、电力驱动和智慧能源领域取得了多项成就,其设计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U2001”电动车设计图,展示了电机、电控、电池“三合一”的集成概念,这一设计迅速成为主流,推动了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被誉为“中国电动汽车之父”、“亚州电动汽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6.中国歼8之父:顾颂芬</p><p class="ql-block"> 顾诵芬,男,1930年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历任航空工业局飞机设计室高级工程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气动室高级工程师、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航空航天研究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航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在担任歼八飞机型号总设计师期间,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法,把飞机的各项专业技术综合优化于一个机型中;主持了主动控制验证机的研制;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合作研究远景飞机布局等,被誉为“中国歼8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7.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p><p class="ql-block"> 方兴东,男,1969年6月生,浙江义乌人,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硕士,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媒体传播、互联网历史与文化、数字治理与网络安全等。完成互联网相关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多项。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发起人,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兼主任,博客中国创始人。撰写相关文章1000余万字,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7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IT史记》和《互联网口述历史系列丛书》等互联网相关著作30部。是国内互联网反垄断、网络治理、博客、Web 2.0、超级网络平台、数字治理等概念和理论最早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博客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8.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p><p class="ql-block"> 钟兆琳(1901年8月23日—1990年4月4日),号琅书,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一级教授。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教授、电机系主任。钟兆琳毕生从事电机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指导并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成功设计了分列芯式电流互感器、频率表、同步指示器等仪器仪表;培养了原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褚应璜、丁舜年、张煦、张钟俊、罗沛霖、吴祖垲、屠善澄、汪耕、朱英浩、唐任远等,美国两院院士田炳耕,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将军张良起和傅备篪,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建南等人才,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p> <p class="ql-block"> 179.中国冷挤压技术之父:阮雪榆</p><p class="ql-block"> 阮雪榆(1933年1月6日—2019年2月3日),男,广东省中山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阮雪榆长期从事冷挤压技术研究,是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首先提出了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并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这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冷挤压工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著的《冷挤压技术》等4部专著,对冷挤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还在国内率先将CAD/CAM、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塑性加工与模具技术领域,完成了大量科研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企业和生产实践中。阮雪榆在冷挤压技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卓越成就使他被誉为“冷挤压技术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0.中国法医学之父:宋慈</p><p class="ql-block"> 宋慈(1186年/1187年-1249年4月21日/1250年4月10日),字惠父,号自牧。福建路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南平)人。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法医学家和官员。宋慈在仕途上积累了丰富的刑事办案经验,特别是在广东、江西、广西等地担任提点刑狱期间,他清正廉明,整顿吏制刑狱,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他撰写的《洗冤集录》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古代司法检验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专著。该书详细记录了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检骨、死伤鉴别、毒物分辨等内容,对后世法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洗冤集录》不仅在中国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国法医界,对世界法医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法医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1.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p><p class="ql-block">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研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制、教育、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主张君臣平等的新民本思想,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如《留书》《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学术界广泛研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又与其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2.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卢作孚</p><p class="ql-block"> 卢作孚(1893.4.14—1952.2.8),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社会改革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他在1926年成功制造了小客轮“民生号”,标志着中国民族航运业的兴起。在抗战期间,他成功组织了宜昌大撤退,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毛泽东评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卢作孚于1927年初来到北碚,担任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推进乡村建设。通过移风易俗、发展航运业和利用本地资源,用不到十年时间,将北碚从一个“晚清遗风”的乡场转变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市镇,建立了缙云山、北温泉等著名景点。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3.中国矿业之父:孙越崎</p><p class="ql-block"> 孙越崎(1893年10月16日—1995年12月9日),男,原名毓麒,浙江绍兴平水铜坑(今平水镇同康村)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科。中国近代工矿泰斗、中国煤炭工业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致力于开发中国的矿产资源,推动了中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他积极参与矿藏资源的勘探工作,确定了许多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地点。他引入了现代化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此外,他还推动了煤炭工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能源保障。他倡导并推动了矿业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矿业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矿业事业的持续发展。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矿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九)</p> <p class="ql-block"> 184.中国煤炭化工之父:汪寅人</p><p class="ql-block"> 汪寅人,1914年9月29日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毕业于震旦大学化学工程系,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煤化学家和能源科学家,是中国煤化学的奠基人,煤炭加工利用和煤化工技术研究的先驱者。历任开滦煤矿化工研究所所长,煤炭工业部煤经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第三十二、三十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他参加制订的中国煤炭分类方案,统一了我国煤的种类划分、牌号命名以及有关煤炭的分析和测试技术标准。领导了我国西南地区褐煤炼制冶金焦及从含锗较高的褐煤中用化学方法直接提取锗的新工艺等基础性研究,均取得成功。撰有《中国褐煤、烟煤、技术分类》等论文,编译有《国际烟煤分类》等,为我国煤化学和煤化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煤炭化工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5.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之父:李升伯</p><p class="ql-block"> 李升伯(1896—1985)上虞驿亭人。1915年上海民立中学毕业后进丝厂,刻苦自学英语、数学、物理和纺织专业知识,小有名气。他曾在宾夕法尼亚纺织学院攻读纺织工程,并到美、欧、日六国考察纺织工业,探索实业强国之路。1926年任南通大生纱厂经理、先后创办我国第一家棉产改进所及上海“棉纺织实验馆”。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经纬纺织机械公司总经理,在沪、津、沈等地开设纺织技术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纺织专业人才。50年代去美工作入美国籍,1978年回国定居,任上海纺织工业局、纺织工程学会顾问,继续为拓市场、发展服装工业作出贡献。李升伯一生致力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投身实业,在南通大力拓展纺织事业,被誉为“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6.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之父:钱之光</p><p class="ql-block"> 钱之光(1900年11月27日-1994年2月5日),原名光友,浙江诸暨牌头镇王家宅(今属斗岩村)人。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人、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共党组书记;国家轻工业部部长、中共党组书记。他参与建立了新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体系,适时满足了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使我国棉、毛、麻、丝等纺织业得到全面发展。为了克服粮、棉争地的矛盾,解决人口的穿衣问题,他提出了发展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了上海市金山、辽宁省辽阳、天津、重庆市长寿和江苏省仪征等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化纤工业大国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7.中国青蒿素之母:屠呦呦</p><p class="ql-block"> 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共党员,药学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发现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她带领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对青蒿素的研究。当时,疟疾肆虐,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屠呦呦决定从传统中药中寻找解决方案。她走访民间,收集了大量药方,并从中提取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最终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无色结晶,命名为“青蒿素”。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问题,还为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青蒿素之母”。</p> <p class="ql-block"> 188.中国航海之父:郑和</p><p class="ql-block">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即1405年至1433年,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他的航海行动不仅在航海技术和航行规模上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而且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建立政治秩序、拓展朝贡体系、加强中外文明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航海行动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了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这些成就使得郑和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航海之父”。</p> <p class="ql-block"> 189.中国养蚕之母:嫘祖</p><p class="ql-block"> 嫘祖,也称为雷祖、累祖、螺祖、先蚕娘娘,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她是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传说她在四五千年以前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并将这项技术传授给部落民众,使人们开始穿上了好的衣服,被称为“嫘祖始蚕”。这一发明被视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技艺之一,对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嫘祖发明养蚕技术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和《路史》等文献。后人尊称嫘祖为“先蚕娘娘”。</p> <p class="ql-block"> 190.中国植茶始祖:吴理真</p><p class="ql-block"> 吴理真,西汉严道(四川省雅安名山区)人,号甘露道人,道家学派人物,先后主持蒙顶山各观院。他发现了野生茶树,并首次尝试种植茶树,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吴理真的植茶地点在现在的蒙顶山,这里被公认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他的成就对后来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蒙顶山茶祖、茶道大师。据《四川地方志》记载,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曾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这是佛教僧众植茶的最早记录。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植茶始祖”、“甘露大师”。</p> <p class="ql-block"> 191.中国缫丝之父:陈启沅</p><p class="ql-block"> 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号息心老人、息心居士,是南海西樵简村人。他早年科举失利后,随兄长到安南(今越南)谋生,观察到法国人使用机器缫丝的高效和质量,决定回国创办机器缫丝厂,以改变家乡落后的手工缫丝业。他克服了设备和技术引进的困难,成功制造出蒸汽缫丝机。于1873年创建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不仅促进了新式缫丝业在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发展,还推动了广东乃至全国缫丝业的革新。他一生著有《蚕桑谱》《陈启沅算学》《理气溯源》等著作。其《蚕桑谱》对晚清蚕桑科技的传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的参考资料。因此,他不仅是“中国缫丝之父”,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2.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p><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鲁迅,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包括《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这些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3.中国革新造纸术之父:蔡伦</p><p class="ql-block"> 蔡伦(61年/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宦官,桂阳郡人。他在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并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总结了以往的造纸经验,革新了造纸工艺,最终制成了“蔡侯纸”,并于元兴元年(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其造纸法。蔡伦的造纸术不仅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造纸方法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使得纸张的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且易于推广。这种纸逐渐取代了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总之,蔡伦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他的发明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革新造纸术之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十)</p> <p class="ql-block"> 194.中国印刷术之父:毕昇</p><p class="ql-block"> 毕昇(972年-1051年),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中国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出身平民,长期在杭州书籍铺做雕版刻工,专事手工印刷。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才发明了活字版,其法未及推行即卒。事迹仅见于沈括《梦溪笔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中国印刷术发展中一个根本性的改革,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毕昇的活字版技术广为传播,是举世公认的用活字印刷的第一人,被誉为“中国印刷术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5.中国指南针之父:沈括</p><p class="ql-block">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和应用,包括使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其带磁性的方法。此外,沈括还提到了其他人工磁化的方法,如使用指南鱼和指南龟,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指南针的不同形式。虽然沈括在指南针的发展和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指南针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司南。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指南针,外形像一把汤勺,实际上是放在平滑的地盘上指示朝堂上南北方向的器具,标志着指南针的雏形;而沈括发明的人工磁化指南针,则进一步推动了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军事和航海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沈括因此而被誉为“中国指南针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6.中国火药之父:孙思邈</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火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炼丹家们就开始尝试将木炭、硫磺和硝石等材料混合在一起,通过火炼制出具有特殊反应的丹药。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家和炼丹家,他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制成了最初的火药雏形。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虽然火药的发明并非他一人之功,但他首次将火药应用于医学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火药的发展和应用,被誉为“中国火药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7.中国工匠之父:鲁班</p><p class="ql-block">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又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鲁般,尊称公输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学习木工技艺。鲁班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工匠和发明家,他在木工和建筑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建筑技术。他的主要发明包括:锯子、刨子、墨斗、鲁班尺、云梯、钩拒、钻子等,这些工具在木工中广泛应用。鲁班的发明不仅推动了木工行业的发展,还对建筑技艺和机械制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被后世广泛认可,成为木匠行业的祖师爷,被各行业的工匠尊为祖师爷,被誉为“中国工匠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8.中国无烟火药之父:徐建寅</p><p class="ql-block"> 徐建寅(1845年3月7日-1901年3月31日),又名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和造船工业先驱。徐建寅17岁时随其父参与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建成中国第一艘蒸汽船。在江南制造局先后建成“恬吉”和“驭远”号等6艘蒸汽舰船,研制枪炮弹药、硝酸、硫酸和汞爆炸药。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火药时,失事殉职,是中国近代牺牲在科研岗位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著译有《造船全书》《欧游杂录》等40余种。徐建寅是中国兵工技术专家、化学家、科学家、翻译家,中国近代传播西方进步文化、翻译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无烟火药之父”。</p> <p class="ql-block"> 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之父: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1898.3.5-1976.1.8),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58年前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主席等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参与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建国初期,他根据各国对台湾问题的不同态度,创造了多层次的不同建交方式,如:完全建交、“半建交”和“暂不建交”,只建立商贸关系等。他在与苏联、美国等国家的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通过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带出了新中国的外交队伍,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之父”。</p> <p class="ql-block"> 200.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长期积累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和高超领导艺术,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开始了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他提出的改革开放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之父”。</p> <p class="ql-block"> 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父: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领导人民砸烂了一个旧中国,解救了无数穷苦人民,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富强繁荣的新中国,让昔日的东洋病夫从此强大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父”。</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语:在中国这个辽阔而古老的国度里,无数先辈以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就了坚实的道路。其中,这201位被誉为“中国之父”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些被称为“中国之父”的人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民族崛起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国家的脊梁,民族的翘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国之脊梁”应该被铭记、传承、感恩!</p> <p class="ql-block"> 铭记他们的成就和牺牲,传承他们的精神,传播他们的故事,践行他们的精神,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是每个正直的华夏儿女对他们最好的感恩。忘记等于背叛。人民脊梁,中国之父,我们怎敢忘记!我们不能忘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让我们一同回望,致敬这些不朽的灵魂,我们更加懂得:科技强则国强,国强则民安。正是有了这一代代科学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祖国现在的强盛。这些科学家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应该追的星,谨以此文,向所有奋斗在科研战线上的工作者致敬。</p> <p class="ql-block">附录:201位“中国之父”总名单</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1.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p><p class="ql-block">2.中国99式坦克之父:祝榆生</p><p class="ql-block">3.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p><p class="ql-block">4.中国变形金刚之父:林亮</p><p class="ql-block">5.中国兵工之父:俞大维</p><p class="ql-block">6.中国并购之父:王巍</p><p class="ql-block">7.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p><p class="ql-block">8.中国草本之父:李时珍</p><p class="ql-block">9.中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p><p class="ql-block">10.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11.中国巨型计算机(超算)之父:金怡濂</p><p class="ql-block">1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p><p class="ql-block">13.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p><p class="ql-block">14.中国电商之父:王峻涛</p><p class="ql-block">15.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p><p class="ql-block">16.中国儿科之父:诸福棠</p><p class="ql-block">17.中国防疫之父:伍连德</p><p class="ql-block">18.中国飞豹之父:陈一坚</p><p class="ql-block">19.中国服务器之父:孙丕恕</p><p class="ql-block">20.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21.中国实业之父、商业之父、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p><p class="ql-block">22.中国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之父:王家素</p><p class="ql-block">23.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p><p class="ql-block">24.中国公共图书馆之父:周永年</p><p class="ql-block">25.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p><p class="ql-block">26.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之父:崔乃夫</p><p class="ql-block">27.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p><p class="ql-block">28.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p><p class="ql-block">29.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p><p class="ql-block">30.中国汉字激光照拍之父:王选</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31.中国航空之父:冯如</p><p class="ql-block">32.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p><p class="ql-block">33.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p><p class="ql-block">34.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p><p class="ql-block">35.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p><p class="ql-block">36.中国红军之父:朱德</p><p class="ql-block">37.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p><p class="ql-block">38.中国互联网之父:钱天白</p><p class="ql-block">39.中国化工之父:候德榜</p><p class="ql-block">40.中国环保之父:曲格平</p><p class="ql-block">41.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42.中国火腿肠之父:高凤来</p><p class="ql-block">43.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p><p class="ql-block">44.中国计算机之父:董铁宝</p><p class="ql-block">45.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p><p class="ql-block">46.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之父:林弥一郎</p><p class="ql-block">47.中国近代海军之父:沈葆桢</p><p class="ql-block">48.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p><p class="ql-block">49.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p><p class="ql-block">50.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p><p class="ql-block">51.中国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52.中国酒店业之父:卢鸿炳</p><p class="ql-block">53.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p><p class="ql-block">54.中国抗疫之父:钟南山</p><p class="ql-block">55.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p><p class="ql-block">56.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p><p class="ql-block">57.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p><p class="ql-block">58.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p><p class="ql-block">59.中国两弹之父:邓稼先</p><p class="ql-block">60.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p><p class="ql-block">61.中国流浪儿之父:郑承镇</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62.中国近代歌舞和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p><p class="ql-block">63.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p><p class="ql-block">64.中国棉花之父:冯泽芳</p><p class="ql-block">65.中国民法之父:佟柔</p><p class="ql-block">66.中国模锻之父:曾苏民</p><p class="ql-block">67.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p><p class="ql-block">68.中国炮兵之父:朱瑞</p><p class="ql-block">69.中国苹果之父:李善祥</p><p class="ql-block">70.中国气象学之父:竺可桢</p><p class="ql-block">71.中国汽车之父:饶斌</p><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72.中国纸币之父:张咏</p><p class="ql-block">73.中国桥梁之父:矛以升</p><p class="ql-block">74.中国氢弹之父:于敏</p><p class="ql-block">75.中国人造石油之父:赵宗燠</p><p class="ql-block">76.中国森林之父:马永顺</p><p class="ql-block">77.中国沙漠之父:朱震达</p><p class="ql-block">78.中国山水画之父:李成</p><p class="ql-block">79.中国神舟之父:戚发韧</p><p class="ql-block">80.中国石油之父:张健初</p><p class="ql-block">81.中国数学机械化之父:吴文俊</p><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82.中国速冻食品之父:陈泽民</p><p class="ql-block">83.中国碳金之父:胡勇</p><p class="ql-block">84.中国碳纤维之父:萧忠渊</p><p class="ql-block">85.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p><p class="ql-block">86.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p><p class="ql-block">87.中国土豆之父:王一航</p><p class="ql-block">88.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p><p class="ql-block">89.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p><p class="ql-block">90.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p><p class="ql-block">91.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p><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92.中华民国警察之父:李士珍</p><p class="ql-block">93.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p><p class="ql-block">94.中国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p><p class="ql-block">95.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p><p class="ql-block">96.中国现代牙医学之父:林则</p><p class="ql-block">97.中国现代医学之父:颜福庆</p><p class="ql-block">98.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p><p class="ql-block">99.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p><p class="ql-block">100.中国橡胶之父:李引桐</p><p class="ql-block">101.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p><p class="ql-block">(十一)</p><p class="ql-block">102.中国小麦远缓杂交之父:李振声</p><p class="ql-block">103.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王韬</p><p class="ql-block">104.中国芯片之父:邓中翰</p><p class="ql-block">105.中国摇滚之父:崔 健</p><p class="ql-block">106.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p><p class="ql-block">107.中国音乐剧之父:李盾</p><p class="ql-block">108.中国银行业之父:袁励衡</p><p class="ql-block">109.中国营销之父:刘永炬</p><p class="ql-block">110.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p><p class="ql-block">111.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p><p class="ql-block">112.中国鱼类学之父:伍献文</p><p class="ql-block">(十二)</p><p class="ql-block">113.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p><p class="ql-block">114.中国杂交鲍鱼之父:赵洪恩</p><p class="ql-block">115.中国杂交大豆之父:孙寰</p><p class="ql-block">116.中国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p><p class="ql-block">117.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 class="ql-block">118.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p><p class="ql-block">119.中国真空电器之父:王季梅</p><p class="ql-block">120.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胡先骕</p><p class="ql-block">121.中国重工业之父:张之洞</p><p class="ql-block">122.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p><p class="ql-block">123.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p><p class="ql-block">(十三)</p><p class="ql-block">124.中国闪存盘之父:邓国顺</p><p class="ql-block">125.中国3G之父:李世鹤</p><p class="ql-block">126.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p><p class="ql-block">127.中国遥感之父:李小文</p><p class="ql-block">128.中国胶原蛋白钛之父:吴庆林</p><p class="ql-block">129.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p><p class="ql-block">130.中国西医教育之父:厉绥之</p><p class="ql-block">131.中国中西医国际化之父、中国电化教育之父:厉麟似</p><p class="ql-block">132.中国民间外交之父、中日文化交流之父:厉良玉</p><p class="ql-block">133.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p><p class="ql-block">(十四)</p><p class="ql-block">134.中国电子束管之父、中国荧光灯之父:吴祖垲</p><p class="ql-block">135.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p><p class="ql-block">136.中国火箭之父:王希季</p><p class="ql-block">137.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p><p class="ql-block">138.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p><p class="ql-block">139.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p><p class="ql-block">140.中国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黄纬禄</p><p class="ql-block">141.中国焊接之父:潘际銮</p><p class="ql-block">142.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p><p class="ql-block">143.中国小霸王之父:段永平</p><p class="ql-block">(十五)</p><p class="ql-block">144.中国现代法医学之父:林几</p><p class="ql-block">145.中国LED之父:孙夕庆</p><p class="ql-block">146.中国半导体之父:黄昆</p><p class="ql-block">147.中国光刻机之父:徐端颐</p><p class="ql-block">148.中国浸润式光刻机之父:林本坚</p><p class="ql-block">149.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p><p class="ql-block">150.中国遥感地学之父:陈述彭</p><p class="ql-block">151.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p><p class="ql-block">152.中国化纤之父:郁铭芳</p><p class="ql-block">153.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p><p class="ql-block">(十六)</p><p class="ql-block">154.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p><p class="ql-block">155.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p><p class="ql-block">156.中国蓝球之父:董守义</p><p class="ql-block">157.中国女排之父:袁伟民</p><p class="ql-block">158.中国足球第一教父:年维泗</p><p class="ql-block">159.中国乒乓球之父:蔡振华</p><p class="ql-block">160.中国羽毛球之父:李永波</p><p class="ql-block">161.中国现代体育之父:马约翰</p><p class="ql-block">162.中国针灸及针灸研究之父:徐凤</p><p class="ql-block">163.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p><p class="ql-block">(十七)</p><p class="ql-block">164.中国外科鼻祖:华佗</p><p class="ql-block">165.中国疼痛学之父:韩济生</p><p class="ql-block">166.中国数学机械化之父:吴文俊</p><p class="ql-block">167.中国汉字之父:仓颉</p><p class="ql-block">168.中国五笔输入法之父:王永民</p><p class="ql-block">169.中国5G之父:任正非</p><p class="ql-block">170.中国MPA之父:夏书章</p><p class="ql-block">171.中国特高压之父:刘振亚</p><p class="ql-block">172.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p><p class="ql-block">173.中国无线电之父:张廷金</p><p class="ql-block">(十八)</p><p class="ql-block">174.中国电力机车之父:刘友梅</p><p class="ql-block">175.中国电动汽车之父:陈清泉</p><p class="ql-block">176.中国歼8之父:顾颂芬</p><p class="ql-block">177.中国博客之父:方兴东</p><p class="ql-block">178.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p><p class="ql-block">179.中国冷挤压技术之父:阮雪榆</p><p class="ql-block">180.中国法医学之父:宋慈</p><p class="ql-block">181.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p><p class="ql-block">182.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卢作孚</p><p class="ql-block">183.中国矿业之父:孙越崎</p><p class="ql-block">(十九)</p><p class="ql-block">184.中国煤炭化工之父:汪寅人</p><p class="ql-block">185.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业之父:李升伯</p><p class="ql-block">186.中国现代纺织工业之父:钱之光</p><p class="ql-block">187.中国青蒿素之母:屠呦呦</p><p class="ql-block">188.中国航海之父:郑和</p><p class="ql-block">189.中国养蚕之母:嫘祖</p><p class="ql-block">190.中国植茶始祖:吴理真</p><p class="ql-block">191.中国缫丝之父:陈启沅</p><p class="ql-block">192.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p><p class="ql-block">193.中国革新造纸术之父:蔡伦</p><p class="ql-block">(二十)</p><p class="ql-block">194.中国印刷术之父:毕昇</p><p class="ql-block">195.中国指南针之父:沈括</p><p class="ql-block">196.中国火药之父:孙思邈</p><p class="ql-block">197.中国工匠之父:鲁班</p><p class="ql-block">198.中国无烟火药之父:徐建寅</p><p class="ql-block">19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之父:周恩来</p><p class="ql-block">200.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之父:邓小平</p><p class="ql-block">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父:毛泽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