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梦油纸,伞舞新章

鹿鸣

<p class="ql-block">石鼓油纸(布)伞研学基地。</p> <p class="ql-block"> 石鼓纸油(布)伞非遗工坊周总(左),市文旅局退休干部肖健强(右)。</p> <p class="ql-block">尹少林会长(右)。肖健强老师(左)</p> <p class="ql-block">  石鼓油纸伞领头人周总亲自到场,为大家介绍油纸(布)伞生产、销售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  这伞面上的葵花图,是湘潭著名画家王奇志先生亲手所绘。</p> <p class="ql-block">这伞面上的图案由湘大学子所绘。</p> <p class="ql-block">这伞面上的图案是本地乡民所绘。</p> <p class="ql-block">  广东客家人说:有子(油子),有子(油子),早生贵子。</p> <p class="ql-block">  纸油(布)伞中,也有部公图案是机子打印的。</p> <p class="ql-block">女工在固定伞骨。</p> <p class="ql-block">  这一把把纸伞,多像一簇簇盛放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感觉身处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围观!观女工制伞的每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肖老师对湘潭文保单位和各类非遗物质以及从湘潭走出去的历史名人,其熟悉程度如同自己的十指。所以每次外出游学,肖老师都能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石鼓朱家博物馆,肖老师就讲到过从石鼓走出的名臣、重臣及能臣。比如同在清朝为官的督察御史赵明,以及被称为能臣又是清官的河道总长陈鹏年都是从石鼓走出去的。听肖老师上课,真的收获多多! </p> <p class="ql-block">瞧!她们欢乐得像小女生。</p> <p class="ql-block">  这娇俏的红伞,把肖老师衬托得珠圆玉润,太抢眼啦!</p> <p class="ql-block">“比翼双飞”!</p> <p class="ql-block">  能把伞骨拍得像一束焰火,梁宇毅老师算得上是摄影大咖!</p> <p class="ql-block">  梁老师拍的这伞,乍一看好像是一堆火箭炮仗!有趣!</p> <p class="ql-block">中国红,中国风!</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人墨客最爱“梅、兰、竹、菊”。油纸(布)伞的伞面当然少不了这“四君子”。瞧!梁老师拍出的伞骨骨架玲珑剔透,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 瞧我拍的!伞骨骨架拍成了一堆乱草。我只注意拍上面的伞和梅竹图了,和梁老师的一对比,真的是云泥之别啊!</p> <p class="ql-block">美拍开始。</p> <p class="ql-block">  美拍结束,黄波老师出来“压轴”!</p> <p class="ql-block">小憩!</p> <p class="ql-block">梁老师镜头下的秋色。美!</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乡村宁静又美丽。车和行人的加入让画面更生动了!</p> <p class="ql-block">  日落十分,我们的车已驶过涟水河畔。</p> <p class="ql-block">  午后,稍事休息,我们离开了朱家私博馆,又驱车前往石鼓镇的“油纸(布)伞基地”参观访问。 </p><p class="ql-block"> 油纸(布)伞技艺,自明朝初期从江西传入石鼓镇后,此制伞技艺便代代相传至今。油纸(布伞)之所以成为闻名于世的非遗产品,就是因为这传承了六百多年的手艺,承载了中国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从一根竹子的选用到八十四道工序的完成,整个过程极具中国特色。油纸(布)伞和现代伞相比,油纸伞阻隔雨水更强,且伞面在狂风中不会被吹翻。石鼓油纸伞兴于民国前,衰微于民国后。 </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后,石鼓油纸(布)伞匠人们,不忍祖上传承了几百年的手艺在他们手上失传。石鼓人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和努力以及各级政府的推介、助力,如今,石鼓这小小的油纸(布)伞已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畅销于韩国和东南亚,石鼓人创出了油纸(布)伞年销售额上亿元的骄人成绩。</p><p class="ql-block"> 当年轻女孩身着汉服,再袅袅婷婷撑着一把油纸(伞),人们就会想到被青山绿水环绕的石鼓镇。油纸(布)伞现在已成为石鼓一张靓丽的“明片”。</p><p class="ql-block"> 愿石鼓乡的人们未来生活,就像这油纸(布)伞伞面上的花朵一样:花团锦簇,灿烂如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