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步潮州古城牌坊街,仿佛踏入时光隧道;一座座牌坊庄重而典雅,它们矗立在太平街巷之中,见证着潮州历史变迁;在太平路牌坊街分司巷口,立有一座纪念林熙春的“三世尚书”坊。</p><p class="ql-block">正面题字:“三世尚书”;为明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及赠太常卿祖林 瓒、父林乔樌建。背面题字:“四朝大老”。</p> <p class="ql-block"> 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是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林熙春(1552-1631年)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累官至户部左侍郎;熙春公任上忠实履行言官职责,忠贞正直向万历皇帝谏言,因惹恼皇帝,被降为湖南茶陵州判官,熙春公托言称病归乡闲居,直到万历皇帝去世后,1606年68岁的林熙春重被起用;此后历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户部待郎。</p> <p class="ql-block">本文就四百多年前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刚返乡,一踏上故土得知韩江江东急水河段经常发生沉船人亡事故,即前往实地考察,倡建急水塔,于急水鲤鱼岭出资造塔,给过往船只提供安全航行标志这一事件展开溯源。</p> <p class="ql-block"> 三元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经风水学说,乃指风水要素中的“三元”:天、地、人;林熙春深谙其理论学说,故酝酿建造的三元塔意在三者之间施加良性关联和影响,给航行者指明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三元塔屹立在潮安区江东镇井尾乡鲤鱼山上,隔江与猫头山对峙,濒水数丈,洪峰季节,江水汹涌湍急,人谓“急水”;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开工,竣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七层八面,斗拱飞檐砖石结构;塔门向西北,匾额楷书刻“三元塔”三字,两旁石刻对联“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塔高十五丈三尺,基围十四丈;塔身中空,有螺旋石阶可登,各层藻井均由石砌并镶以不同的石刻浮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在塔的第五层内壁刻有明户部左侍郎林熙春撰写的《三元塔铭》:</p><p class="ql-block">凤城之东,吉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议攸同。乙巳建塔,丁末竣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身崇,牗窥星汉,檐散氛风。天地为小,云阶可通,影摇金刹,砥柱潮中。法轮永固,灝气新钟,元魁辈出,国泰民丰。</p> <p class="ql-block"> 透过“铭”记:让我们看到了四百多年前一个封建文人举士为官爱民的儒家情怀,和通过建造一座壮观的通天立地三元塔,借一柱凌空负巽抱乾,希翼从此乡梓人才辈出、国泰民丰,我们仿佛看到他眼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穿越时空在这潮中砥柱感天憾地;冥冥之中明代恰恰是历代潮州乡试中举人数之最(1088人)阿弥陀佛;据《明史》地理志:潮州明代共考取进士160人,举人162人,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1544年),广东进士10人,潮州竟占其中的7人;儒家思想崇文重教令潮州人文鼎昌盛,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 回乡之后,熙春公不仅关心桑梓疾病,为地方争减工役,还倡建了潮州凤凰台,修玉简峰塔,浚通三利溪,主张抗倭筑炮台于海口,建儒学宫,修桥筑路,请旨扩建灵和寺作为朝庭官员往返潮州府城驿站,设立助学机构,捐田百亩出租资助潮汕学子科试费用,是潮汕较早设立的助学机构,造福乡梓甚多,无法尽述。</p> <p class="ql-block">林熙春面对灾害引起的饥荒,在《煮粥救饥歌二十四韵》中云:“幸逢制锦有休文,力与疲民作盟主。请蠲请赈请发陈,犹恐阽危无或补。乃属耆老细讲求,惟有设粥堪救苦。广开宏署集疮痍,班荊列坐如队伍。憔颜悴色已奄奄,一瓢一勺同哺乳。人人得意无向隅,食矣鸣金毕伐鼓。君侯或走山之巅,有司或走江之浒。到处焦劳语语酸,不避疾垢与褴褛。自是格天天澍随,起死回生不知数。古云救荒无策奇,宁知此策神仙餌。”在该诗中,林熙春感叹道:“愧余虽爱莫助之,只勒长歌效欣舞。歌兮歌兮愿若何,但愿天王召召父。召父献纳罢关征,海滨岁岁德施普。”而针对地方官“请蠲请赈请发陈”,他认为于危急之间于事无补,面对饥荒,煮粥救济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并呼吁朝廷能够蠲免当地百姓的租税:“在吾今问天好生,地原载物焉忍毒。岂是天地职无为,不任三灵宅四釽。三灵即是古三公,三公不备阴阳错。如欲民瘼大九?,岂可因噎废耳目。如欲补救起疮痍,惟在六卿倡九牧……</p> <p class="ql-block"> 林熙春,一个深受农耕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进士,他来自九牧世家林氏一脉的传承:血液里流趟着忠孝礼义廉耻;中举之后一心只为造福一方,关切民生,报答桑梓;这是农耕和海洋文化交集的潮汕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使然;至关重要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本道德规范强调“为政在人”,重视人的生命,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子民,重视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成为熙春公恰到好处的个人修养,而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平定天下则是他入世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林熙春不仅在仕途上有所建树,在文学领域也成果丰硕。他富藏书且勤著作,一生笔耕不辍,所著计有《赐问草》《赐还草》《赐传草》《城南书庄草》《掖坦疏草》等流传于世。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奏疏等多种体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其文学风格典雅庄重,文字优美,富有感染力。学者们对他的作品多有推崇,他的著作成为研究当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后世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笔为剑,在文学的世界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为潮汕地区的文化繁荣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另外,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百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国家才能安定兴旺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当今的中国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政着自我完善道德观,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更深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辛未四月初八日辰时,熙春公于潮州下东平路三百二十号尚书府邸逝世;终年八十岁。朝廷追赠尚书,赐谥号“忠宣”,并追赠其祖林瓒、父林乔樌户部尚书;现三世尚书牌匾挂于林氏家庙教忠堂后厅。</p><p class="ql-block"> 鉴于熙春公返乡后不遗余力地帮助乡亲;诤言直谏、刚正不阿,同时又尽职为民、造福桑梓,他去世以后,天启皇帝对他追念殷切,特赠“三世尚书”,谥号“忠宣”,龕前悬挂的牌匾乃天启皇帝口授伦音在林氏家庙为重要历史文物;牌坊街上纪念他牌坊题字,是后人对熙春公人格光辉的褒奖和赞誉,是熙春公四百多年前在潮足迹遗踪和功德的歌颂,其承载着的一段段厚重历史让潮人永远缅怀。</p><p class="ql-block"> 祖宗虽远,恩德难忘</p> <p class="ql-block">本人作者:林妙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