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处沪上胜景,这就是一段长近50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p><p class="ql-block">上海自元代建县后,未筑城墙,明代时多次遭到倭寇侵略。因此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仅用3个月时间赶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墙。</p><p class="ql-block">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p><p class="ql-block">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供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即今日之阁)。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于是此阁名声大振,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成为申城旅游热点之一。</p><p class="ql-block">上海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为防御倭寇侵犯而建。在上海黄浦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迹,这里就是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可以知道上海“筑城”和“拆城”的一段历史。环城开掘城壕长150余丈,广6丈,深1丈7尺,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p><p class="ql-block">上海在明代中叶,已是人口稠密、商业发达、船舶往来的货物集散中心。由于倭寇骚扰、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筑城墙,并建了4座高台了望防敌。倭乱平定后,在高台上建起庙宇。箭台上建关帝殿,振武台上供真武大帝;制胜台上造观音阁;万军台上建丹风楼。建城墙上的这四座殿、台、楼、阁。上海古城墙终因不得于城市开拓,阻碍着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间动工拆城,延至1913年6月北半城850丈工竣,在城址上兴筑起民国路;1914年冬南半城890丈工竣,在城址上兴筑起中华路,从这两条马路便可知道上海古城墙的遗迹了。大境阁和古城墙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境阁边上有白云观</p><p class="ql-block">白云观,道教著名宫观,位于上海市上海市大境路259号。亦称“海上白云观”。清代末年,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p><p class="ql-block">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将雷祖殿移 至今址。</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二年(1886)又扩建了斗姆殿、客堂及斋堂等建筑,光绪十九年(1893)又在上海商会会长陈润夫等人的资助下,再次扩建了三清殿、吕祖殿、丘祖殿,时占地面积达十四余亩,使其逐渐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全真道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