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在五星红旗下,孩提时在大人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爸爸”“妈妈”的汉字音节。上幼儿园就可以与老师愉悦畅快的交流喜怒哀乐,可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愁作文。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语文”?其实很简单:说出来的叫语,记下来的就叫文。幼儿都能复述的生活场景,为什么成长为小学、初中生的他们,每写作文反而无话可言,无字可写?</p><p class="ql-block"> 作为语文老师,每次作文课投放作文题目后,发现总有几个同学长时间不曾下笔。每每这样我都会俯下身来找学生谈一谈。他们要么告诉我“不会”要么说“没得写”。李同学亦是我刚接班的不动笔写作那类。我问他周末都干了些什么,在与他简单交流中我知道了他做了一件错事,同时他也流露出了怕爸爸知道这件事后的恐惧。</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好的素材呀!有故事发生过程,有自己的感想。”我鼓励他写下来,写成后感觉也还好,最起码是真事情,真感受。</p><p class="ql-block"> 记得自己小时候,没有人引导去读书。偶看到一本杂志上有《山行》一诗,下边配译文。我用有限的识字量勉强读完感觉奇妙无比。几字之言译成长段,景物之美、意境之远引发我无穷的想象。后来班里的同学都在传阅三毛、琼瑶等偶像小说,每每得到爱不释手,冒着被老师抓现行丢脸的风险沉迷其中。那时我就在想,这书中的帅哥靓妹们过的是怎样的天堂般的生活呀!我们这穷山僻壤的小儿小女们何时有这般梦幻般的日子?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种子就此萌发。作文课上我抄袭了小说中的一段“窗外春意阑珊,我依窗站着,望向窗外墙角一棵扶桑,一朵扶桑花孤零零的垂在枝桠上,正如我此刻的心情一般失落……”作文不久就被老师大加表扬,从此作文课我不敢懈怠,在那个内心纯净的像玉兰花般的年纪,费尽全力去写好,期望再得到老师的表扬。买不起书,一有机会就借书看,那时候不爱学习的同学少之又少,我感觉这极少数中的同学闲书是读的,那时候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书非借不能读”的快乐,真可谓废寝忘食。</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不愁没书读,课本也加上了名著导读,但大部分同学不去读书了,偶尔在学生群里发篇文章,看看点击量几乎为零。调查班级同学,西城新图书馆是否去过,只有武妙同学一个举手。不读书原因要么“没时间!”要么“作业多”,作为语文老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不敢说对语言文字有多深的造诣,但我深知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span>不读书,哪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记录生活,哪来回忆中的快乐?记得看过一大学教授的自述:“父亲只上过三年的私塾,过年回家的时候,父亲让我写一副对联,我却无从下笔,只见父亲拿起笔,轻轻松松完成,细品对联词性相对,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且遵循了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我羞愧至极,我受过高等教育十几年,却比不上一个上过三年私塾的父亲,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是一个大学教授的仿徨。其实我也怀疑自己是否胜任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当下学生学的太杂了,重心偏离了轨道,让我们传统的基础学科的汉语在学生那里没了根基,教育缺了语言之本,哪来“诗和远方”的美好畅想;其次,孩子过分成熟,不再吐露真情,怕同学老师知道自己的隐私,文章失去了“真”,也就没有了“情”,编出来的故事注定空洞;再就是作业是真的繁重,语文学科书写量大,学生能简不繁,应付居多,更谈不上去大量的阅读所谓的闲书。君不见我们熟知的作家莫言、李娟、余华,还有近期69岁被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的山东作家赵德发,他们都没有大学文凭,但单调的生活背后是书支撑了他们的闲暇生活,更是活到老,读到老的执着,成就了他们,让他们成了精神上的富有者。</p><p class="ql-block">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君又不见高情商的应变能力、创新启发、丰富的想象力离不开文学土壤的精神滋养。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品味、消化、运用。只有在古老的方块字中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才能寻找到“诗与远方”。快餐式的阅读、任务群阅读,都不能与大阅读匹配,“大”应理解为广泛阅读、整本阅读,更应为品读及反思。</p><p class="ql-block"> 教育现状的当下,最好的莫过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请放下电子产品,远离无聊的短视频,到书中去寻找“诗和远方”。因为它涤荡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