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师生情

小桥流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代,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事物,比如“工农五七干校”“工农五七学校”。我有幸进了工农五七学校的师范连,结识了那里的领导老师和同学,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工农五七学校前后招了两届学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的应届和历届初中毕业生,也有小学毕业生,还有少数城镇户口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第二届学生中有部分老三届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是第二届,1971年10月进校的,我们这一届约有100名学生,按生源所在地分为两个排(当时昰军队建制,班级为排,专业为连),江南一个排,昰为三排,生源地为大同区、寿昌区、三都区;溪西畈一个排,是为四排,生源地为梅城区、乾潭区、新安江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三排,另外还有一排二排,那是1970年10月入学的。应该是一排在江南村,二排在溪西畈,也是100人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200左右的学生最晚的也在1973年的7月毕业离校了。所以学生们在校时间最长的也只有两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那是个特殊而动乱的年代,师范连也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地在作出调整。据我所知大的调整就有三次:第一次应该是l970年10月至l971年7月期间,首届入学的100名学生,起初也是按照生源所在地分排,不久因学生文化课程度参差不齐(有小学毕业的也有初中毕业的),就按照文化课程度和文理科特长分为文、理两个排,文科在溪西畈,理科在江南。第二次是在我们第二届入学之后,大约在1971年的年底以前,有一位老师提出溪西畈江南两地教学极不方便还有可能发生事故(溪西畈在自北向南流入富春江的胥河西岸,江南则是富春江南岸的一个大码头渡口也是大村坊,两地之间江面开阔,需小船摆渡,存有严重安全隐患),建议将溪西畈的两个排全都搬到江南,方便管理教学。领导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有了第二次调整。这次调整在三、四两个排之间进行,将文化程度较低的调整到四排,文化程度较高的调整到三排(生源中有小学毕业的,还有老三届知青,老三届知青中又分1968、67、66届初、高中生,文化程度的高低参差极为混乱),调整后方便教学。第三次调整则在1972年的9月吧,当时师范连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小学教师,还要培养初中教师。然后就对一、二、三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三排为中教排,以培养初中教师为教学目的,下乡和回乡的老三届知识青年几乎都集中在这个排,大约有40名左右的学生。然后对这个排又进行了文理分班,文科班15名学生,我被分在文科班。其余一、二、四三个排为小教排。其中一、二、三排于1972年12月毕业离校,四排于1973年7月毕业离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是这样的一拨同学,200名左右,其中自始至终在同一个排并读满两年的,我估计最多三分之一。比如我,始终同在一个排并一起毕业的有一二十亇,但我们在校的时间却只有一年零两个月,在人生的长河中实在短如瞬间。更令人揪心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工农五七学校的毕业证书不被承认,毕业时,在连部领导极力周旋下,2/3的同学都在农村学校担任民办教师,等国家恢复中专、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后,其中部分同学重新参加入学考试进入中专或高校深造从而得到编制成为公办教师。还有1/3的同学,在连部领导的努力下,利用自然减员名额得以分配进入工厂学校成为国营企业的职工或学校的公办教师。所以,毕业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是,即便如此,师范连的同学、师生之间仍然有着不同一般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四排的同学毕业也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了。但是,只要有机会,有时间,大家就会聚一聚,见一面,叙旧谈新,增进情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4月,1971年入学的部分同学探访看望当年的班主任唐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2023年12月,姚老师从美国回来,1970年进校的同学请客,大家开心一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四排同学,毕业五十周年,相聚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四排五十年前的毕业照,回不去的少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2月,1971年入学的同学也宴请姚老师,还请来了查老师。这两位老师是当年最年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酒店楼下迎接老师和同学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宴席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单独和两位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男生也和老师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谐、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的聚会,大大小小,各个专业都有,应该数不胜数。就我听说的,比如机电专业的部分同学,每年都有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师范连,大型的比如1993年有过一次,不分年级不分班级,100多同学,还有不少连队领导和教师参加,老师帮助学生,同学间则互助,解决不少同学的困难。2009年也有一次,1971级学生,但不分班级,有60多人参加,在梅城住一夜,第二天又赴江南(当年学习生活的地方)游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南的友谊永生难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