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

葛爷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是指博物馆中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展品‌。这些展品在博物馆的藏品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通常是参观者必看的展品。‌本篇列出国家博物馆五大镇馆之宝,供参观者参考。</p> <p class="ql-block">  一、玉龙</p><p class="ql-block"> 年代:新石器时期</p><p class="ql-block"> 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作品,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它是中国龙的最早形象,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玉龙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的出现,昭示着中国原始人类形成了一种对于龙的共同精神文化信仰。而把龙雕刻呈环形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古人认为,宇宙的本质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则是被困在其中的渺小生物。圆环是描述这种循环的最佳形态,龙作为一种神话生物,被认为拥有控制循环的能力,可以连接生死,因此他们将玉龙塑造成环状,祈求它们能够保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  二、“后母戊”青铜方鼎</p><p class="ql-block"> 年代:商朝(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方鼎,曾称“司母戊”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高1.33米,重832千克,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方鼎因其腹壁铭文得名,是商王用来祭祀母亲“戊”的祭器。“后母戊”是商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祖庚或祖甲</span>之母(武丁之妻)的庙号。鼎的造型方正,形体巨大,显得雄伟庄重。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簧警纹,足部装饰饕餮纹,鼎耳上部装饰鱼纹,鼎耳外侧装饰虎食人纹。</p><p class="ql-block"> 以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三个主要的文物解读视角观察,“后母戊”方鼎在科技价值方面可谓商周青铜器的翘楚之作。因鼎的体量、重量均远超过一般青铜器,因此在原料冶炼、塑模制范、浇铸充型一系列铸造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极高、充分显示出此时青铜器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杰出的技术成就,是这一时期青铜文化发展高度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这件大鼎的发掘经历了一波三折。1939年,河南安阳由于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而声名鹊起。人们在地下发现了一个巨型青铜鼎。这只鼎还是残缺的,只有一只“耳朵”。由于鼎太大,经过三个晚上的努力,人们才把它运到了地面上。</p><p class="ql-block"> 地里挖出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到日本宪兵的耳朵里,当时正值国难当头,日本派出300人到村子进行大规模收缴。多亏村民急中生智,用一只不值钱的小鼎滥竽充数,才逃过一劫。最后为了安全起见,人们决定将它重新埋回地底。1946年抗战胜利后,大鼎重见天日。经过专家的努力,大鼎的另外一只鼎耳被复制出来,重新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  三、“利”青铜簋</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周武王时期)</p><p class="ql-block"> “利”青铜簋( gui ),又名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铜器,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高28厘米,在它的内部铸有4行32字铭文,记载了历史上一件重要事件——武王伐纣时的“牧野之战”。</p><p class="ql-block"> 铭文显示周武王是在甲子日的清晨起兵,征讨商纣王,而且仅用来一天时间就推翻了商朝,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最终胜利。铭文中有“岁”、“鼎”二字,意思是木星正当中天。这一天象恰好与《国语》一书中记载的关于牧野之战当天的天象记录吻合,为研究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和西周初期的历史、文化、军事等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专家以此为依据,推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商朝后期,居住在陕西周原一代的周人逐渐强大起来,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诸多方国、部落,经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于镐( hao )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史称西周。</p> <p class="ql-block">  四、“盂”青铜鼎</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周康王时期)</p><p class="ql-block"> “盂”青铜鼎,俗称大盂鼎,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几经辗转,后为晚清鉴藏家潘祖荫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寇劫掠,潘家将鼎装入木箱安置于潘宅地下。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献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是国博的镇馆之宝之一。鼎高100.8厘米,重超过300斤。鼎整体呈圆形,鼓腹下面有三个柱足。鼎的上部和柱足都装饰有兽面花纹。大盂鼎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内壁上铸有19行291字铭文,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对大臣盂的册命,大意是,王说:“伟大的文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奸恶,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大力保佑先王。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才丧失了天下。现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理疆土”。接着,王赏赐给盂珍贵的物品和臣子,供他驱使。盂颂扬王的美德,因此制作这座宝鼎。</p><p class="ql-block"> 这段铭文侧面证明了商朝亡国的原因在于放纵酗酒,也体现出西周王臣上下对于礼制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五、“虢季子白”青铜盘</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周宜王时期)</p><p class="ql-block"> “虢( guo )季子白”青铜盘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后,先后为太平天国将领护王陈坤书、淮军将领刘铭传所得,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其献给国家。</p><p class="ql-block"> 这尊像浴缸一样的大青铜盘,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它是西周时期的盛水器,全长137.2厘米,重215.3公斤,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其内壁所写的一片表彰军事战功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句话叫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说古人将祭祀上天和军事行动看成国家最重要的内容。盘中铭文记载的内容就跟西周时期一次重大的军事活动有关。</p><p class="ql-block"> 西周末年,中原地区逐渐受到周边外族侵扰,因此展开了许多军事活动。周宣王派虢国的季子白率领军队跟北方的验犹( xian yun )打仗。季子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不但杀死500名敌军,还活捉了50名俘虏,把敌人的左耳割下来献给周宣王以表战功。周宣王非常高兴,夸他是国家的英雄,还举办了隆重的庆功宴。虢季子白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专门请工匠做青铜盘,镌刻铭文以记录。</p><p class="ql-block"> 这篇铭文四字一句,通篇用韵,体现了西周已发展出极高的精神文化水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p> 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