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魅力

秋月飞鸮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的旅行中,游览了清真寺、麻扎等伊斯兰宗教场所,既感受到宗教的庄严与神圣,也欣赏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伊斯兰宗教建筑与</span>维吾尔族传统建筑及汉地传统建筑的精美与华丽。</p> <p class="ql-block">  艾提尕尔清真寺·明 </p><p class="ql-block"> 位于喀什市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始建于明代(1442年),后经1537年、1787年和1873年三次扩建,使寺院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约120米,总占地1.68公顷。全寺由门楼、召唤阁楼、礼拜大殿(外殿、内殿)、教经堂、院落等组成。门楼高12米,多角穹顶,大门两侧为20米高的砖砌圆柱体塔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召唤阁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礼拜大殿 内外殿长140米、宽16米,有140根雕花木柱,成网络状排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殿</p> <p class="ql-block">内殿</p> <p class="ql-block">教经堂</p> <p class="ql-block">  艾提尕尔清真寺不仅是新疆穆斯林聚礼的重要场所,也是中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该清真寺在古代还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培养了许多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和学者,以及其他有影响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翻译家,在国内外宗教界均有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叶尔羌汗国王陵 ·明⑥ </p><p class="ql-block"> 又称阿勒屯麻扎,“阿勒屯”汉语意为“金子”,“麻扎”则为“坟墓”。 叶尔羌汗国是明代新疆建立的伊斯兰教地方政权。因首府为叶尔羌(今莎车)得名。统治者系察合台后裔。1514年建国到1680年亡,166年历11代汗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叶尔羌汗国王陵由王陵墓区、阿勒屯清真寺和阿曼尼莎汗纪念陵三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王陵最早是在1533年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力坦·赛亦德而修建。其后又经百年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王陵墓区位于寺的东部,由大小三十多座墓冢组成,这里葬有叶尔羌汗国的12位汗王及部分王妃、大臣、学者,阿曼尼莎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收集整理者)也安葬于此。 </p> <p class="ql-block">墓区一角</p> <p class="ql-block"> 阿勒屯清真寺·明⑥ </p><p class="ql-block">修建于1533年,是叶尔羌汗国(1513-1681年)宗室成员礼拜的场所,总面积2700㎡,2006年与叶尔羌汗国王陵一并列为国家文保单位。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明⑥ </p><p class="ql-block">占地1050平方米,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顶为园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阿曼尼莎汗(公元1526-1560年)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阿不都热西提之妃,阿曼尼莎汗在乐师喀迪尔汗的帮助下,用毕生精力将当地叙事诗、民间木卡姆和麦西莱普等古老而原始的民间艺术,收集、整理、汇编成十二个规范的大套曲,被称为《十二木卡姆》,已被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中华艺术瑰宝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巴和加麻札(墓)·清③(阿巴克霍加墓) 位于喀什市的东北郊。是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巴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的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第一个埋葬在这里的是古代中亚撒玛尔罕一带著名的伊斯兰教宗教学识渊博的哈吉·买合买堤·玉素甫霍加。玉素甫霍加与他祖上在西域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喀什噶尔的宗教首领。哈吉·买合买堤·玉素甫的儿子依达也提拉,在喀什噶尔与叶尔羌天山以南自立为王,建立了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霍加政权,接受“阿巴克霍加”的封号,1695年依达也提拉去世,与其父墓埋葬在同一地方,墓地经多次改建、扩建,规模日益扩大。由于阿巴克霍加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影响高于其父玉素甫,因此该地就叫做阿巴克霍加墓。</p><p class="ql-block"> 又因为香妃是该家族中的一员,亦被称为香妃园。</p><p class="ql-block"> 阿巴克霍加墓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群。由门楼、高低礼拜寺、加满清真寺、教经堂和主墓室组成。</p> <p class="ql-block">   门楼不大,却十分华丽,始建于1812年,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p> <p class="ql-block">  高低礼拜寺位于门楼西侧,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供附近教徒日常做礼拜之用。高礼拜寺供夏季做礼拜用,而低礼拜寺供冬季做礼拜用。</p> <p class="ql-block">  陵园里平静的池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加满清真寺始建于1873年,是一座平面三合院式建筑,由内殿、外殿、庭院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是走廊式的室外敞开式建筑物,内殿有21个拱顶,起到传音和分散压力的作用,回音效果特别好;外殿有62根木柱,木柱顶端装饰有彩绘莲花、祥云与金色光环图案,想必是吸收或借鉴了早年当地人民建筑的装饰手法,其图案和彩绘花纹无一相同。</p> <p class="ql-block">  近百米长的敞廊中竖立着彩绘图案不重样的木柱。</p> <p class="ql-block">  顶棚上细腻精美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  教经堂是墓区里最早的建筑,是玉素甫霍加和阿巴克霍加讲经的地方,分内殿和外殿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  阿巴克霍加主墓室 位于陵园东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 主墓室是麻扎主体建筑,平面为长方形,砖结构穹窿顶。大门向南,其余三面设双层木格花窗。我们去时正逢大修未能入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墙的四边角各有一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塔柱,并形成四个邦克楼(宣礼楼)。</p> <p class="ql-block">  主墓室的一侧和后面,还有一大片的墓葬群。伊斯兰的墓葬很有讲究,导游说大的是男人的,细长的是女人的,小的是孩子的,有基座的是夫妻合葬墓,合葬墓下面开着口的,是夫妻一方已逝,另一边留着口子塞入土砖,待逝去时再葬入封上。</p> <p class="ql-block">  香妃是阿巴克霍加的第五代侄孙女,在这家族中地位并不高,故在陵墓中排在相当后面,墓冢(衣冠冢)也很小。香妃的真正墓葬是在河北清东陵。</p><p class="ql-block"> 香妃原名伊帕尔罕,在维吾尔族语言里“伊帕尔罕”的意思就是“香得很”,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出生在阿巴克霍加家族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罕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罕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入宫仅三年,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 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仪郡王永璇护送容妃金棺奉移东陵。 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园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哈密回王墓·清至民国⑥</p><p class="ql-block"> 位于哈密市伊州区,是清代哈密历代回王及其家族的陵园,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哈密回王是清代维吾尔族的地方世袭首领。维吾尔族,元、明时期称畏兀儿,清代称伊斯兰教为回教,称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为回子、回人(称回族人为回回)。所以哈密的回城、回王实际都指维吾尔。哈密回王历时九世共233年,他们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从一世哈密王于1697年臣服清王朝后,在加强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清政府历次平定新疆各叛乱中(如准噶尔等),哈密一直是大军有力的后勤基地。在哈密王中除八世外,都亲自到北京朝见过清朝皇帝,前后共有27次之多,可见其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1709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就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哈密回王陵由墓群和艾提尕尔清真寺两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  墓群中最大的拱拜(墓室)为七世回王伯锡尔、回王福晋以及八世回王莫合买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余人的墓。该拱拜呈下方上圆的结构,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1868年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赐银2万两修建陵墓。历时20年终于建成。</p> <p class="ql-block">  大拱拜南侧,有木质亭式拱拜2座。东部一座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拱拜;西部一座为台吉拱拜。九世回王拱拜底部正方形,边长各15.5米,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式的穹隆顶墓室,外部于垣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汉族亭楼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飞檐起脊,雕梁画栋。这两座木质拱拜,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式的穹隆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汉族八角攒尖顶及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将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在新疆的伊斯兰陵墓建筑,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四世回王墓</p> <p class="ql-block">六世回王墓</p> <p class="ql-block">  哈密艾提尕尔清真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740年—1760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740年—1813年间)曾两次扩建。土木结构。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2280平方米,修筑有高耸入云的唤礼塔。</p> <p class="ql-block">  室内108根大红柱支撑着平顶,是新疆最大的一座室内清真寺,寺内外可容纳5000-6000人做礼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库车大寺·清⑦ </p><p class="ql-block"> 位于库车市热斯坦街道,始建于1559年,后因火灾和地震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1931年重建。大寺占地面积9040平方米,主要由宣礼塔、礼拜厅、宗教法庭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宣礼楼面积148平方米,高18.3米,正面朝南,由两扇绿色大门进入。另有一门向西开,门上有石膏书写的文字作为装饰。大门上凹形槽内布满各色各样的石膏浅浮雕,门楼顶筑有三个直插云天的木纳(尖塔),楼内两角有桑木制作的旋转式楼梯可供上顶部。门楼穹顶四周开八扇小窗户,顶部两个木纳间的中部是买增(伊斯兰教中一种宗教职位)召唤穆斯林礼拜的地方,靠近木纳处则是节庆时敲鼓和吹唢呐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礼拜大厅东西长43米,南北宽40米,墙厚0.9米,面积17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3000人做礼拜。礼拜寺的外殿中看见的八根柱子,对称分布在殿内,中间四根柱子顶部呈现八瓣花式柱头,上面画着精美的彩色纹饰。大厅顶棚由84根木圆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  大厅外殿与外院用花格栅栏相隔,外殿窗为木棂窗,棂心图案多样,既满足采光要求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效果。</p> <p class="ql-block">  外殿内外墙面布满砖雕图案,从拼花砖雕到凹凸砖雕形式不一,尤其是大殿南立面,砖雕图案达九种之多。</p> <p class="ql-block">  透过外殿的彩色窗户看见还有一个小礼拜厅</p> <p class="ql-block">  大厅内侧的小礼拜厅,面积244平方米,顶棚用木板拼接而成,同时由四根木头圆柱支撑,顶棚刻有彩色花卉图案,地面用木板铺设,正中部墙上开凿一个深龛,由阿訇(主持)席地而坐宣讲经文。</p> <p class="ql-block">  净身房 做礼拜前有很多注意事项,净身就是一种必要的仪式。净身既是身体的洗涤,也是心灵的清洗。穆斯林的沐浴有三种,即大净(洗遍周身)、小净(只洗四肢和下身)和土净(只洗面和手)。</p> <p class="ql-block">  伊斯兰宗教法庭位于寺院东南部,建造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面积823平方米,它是新疆现存唯一的伊斯兰教司法机构旧址。 宗教法庭的大门上有阿拉伯文题记,记载着该寺建造的时间。该宗教法庭是当时管理婚姻、借贷、民事等事物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现在宗教法庭内还存放有当时处理纠纷案件的手稿、宗教法庭的卡孜(宗教法官)用的印章和一些处罚时用的工具等物品。</p><p class="ql-block">这是审判法庭及刑具。</p> <p class="ql-block">大寺内葡萄架及院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伊宁陕西大寺·清⑦ </p><p class="ql-block"> 位于伊宁市新华东路南侧,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1760年,陕西回族大寺进行了扩建,其建筑造型与布局仿造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修建,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兼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p> <p class="ql-block">  陕西大寺前有山门、正门,两侧有双重八字影壁及门楼,后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礼拜殿,供讲经和礼拜。礼拜殿由两个卷棚顶和一个歇山顶并列,檐部相连融为一体,构成勾连搭形制。殿面宽七开间,后窑座平面呈方形,上部呈八角形的三层阁亭。面积600多平方米,可供千余人作礼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公塔·清③ </p><p class="ql-block">建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晚年表达对清朝皇帝的忠诚,恭报清王朝的恩遇,并使其一生维护祖国统一功绩能流芳千古,自筹白银7000两在额敏和卓83岁时建成的。 </p> <p class="ql-block">  苏公塔是用清一色灰砖叠砌而成,除了顶部窗棂外,基本上不用木料。塔身浑圆,呈圆柱体,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垒砌。塔基直径10米,顶部直径2.8米,塔高37米,四周共有14个窗口,供通风采光使用。塔内用砖砌出的螺旋式72级台阶直通塔顶,塔顶面积约10平方米,可供瞭望。塔顶为穹隆顶,上有铸铁塔饰。塔身表面通过普通的灰砖,分层叠砌出菱格纹、三角纹、水波纹、四瓣花纹等十几种几何图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塔,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苏公塔大殿总面积745为㎡,顶部和支柱为木质结构建筑。大殿内宽敞宏大,由大门、门厅、大殿、圆形拱顶和周围步道小室组成。整个建筑都是用生土坯建筑起来的。以生土坯砌墙盖顶、建屋造房,这在干燥少雨的吐鲁番是十分普通又传统的建筑方法,保存至今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随处可见这种土坯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各种造型别致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