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华山 美篇:284277</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Mate60 Pro</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川沙老街,新场古镇</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年11月13日</p><p class="ql-block">文字简介: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特别的旅程,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带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I❤中国”的信念,踏上了前往参观川沙黄炎培故居的道路。时间定格在这一天,2024年11月13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上午八点,党总支组织的党员及志愿者们准时在党校集合,大家满怀期待地登上大巴车。随着车辆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陌生而美丽。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目的地——川沙黄炎培故居。九点二十分,阳光正好,微风轻拂,故居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p> 黄炎培故居 <p class="ql-block">内史第,建于1859年的江南官宦宅第,黄炎培、宋庆龄及其家族、胡适等都曾在此生活过。内史第目前进院落,有大小房屋数十间。外观青瓦白砖,造型古朴精致。</p><p class="ql-block">现为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内史第的大门入口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风史”,下方则有一些中文字符以及一个圆形标志。门口两侧各立一只石狮作为守卫,显得庄严肃穆。穿过大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一座中式建筑风格的房子前。这是内史第建筑的外貌,门口装饰着两只石狮子。这座房子见证了黄炎培先生的许多重要时刻,如今已成为后人缅怀先贤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外面墙面上挂着一幅精美的浮雕壁画,描绘的是山水之间的美景。此外墻面下还放置了一些石头装饰品,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在进去参观过程前,大家在古建筑前面合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刻,我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传承者,将黄炎培先生的精神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思美公寓参加此次红色之旅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由于参观人数较多,工作人员安排我们分批进入故居。队伍井然有序地排着,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敬仰之情。终于轮到我们这一组,走进故居内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每一砖一瓦,每一扇门窗,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黄炎培先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木结构民国建筑,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生活风貌,更承载着黄炎培先生的奋斗历程。我们沿着故居内的走廊,仔细欣赏每一处细节,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尊黄炎培先生的雕像。他目光坚定,仿佛在注视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雕像周围摆放着一些介绍牌匾,详细介绍了黄炎培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静静地驻足观看,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沿着故居内的走廊,我们来到了一个展示同盟会员的照片墙。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先辈们。他们的笑容中透着坚毅,眼神中闪烁着希望。这一刻,我们仿佛与他们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我们进入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大厅。大厅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资料,墙上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黄炎培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立本堂</p><p class="ql-block">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展室中,一块介绍牌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上面写着关于沈树镛书斋的历史故事以及他的书法作品的相关信息。沈树镛是黄炎培先生的好友,两人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段友谊让参观者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大家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故居的主要展区,我们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房间。房间里摆放着一张木质书桌和一些装饰品,墙上挂着一幅幅书法作品。这里曾经是黄炎培先生工作和思考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后人缅怀先贤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黄炎培故居,我们又来到宋氏家族生活居住地。宋耀如于1890年停止巡回传道后,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方的传教士。此时,宋耀如和倪桂珍夫妇安家在“内史第”沿街房。宋庆龄出生于此,宋子文、宋美龄也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p> <p class="ql-block">保留着的部分宋氏家族生活居住地原来家具的摆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一个木制书桌靠墙而立,上面放有一盏灯罩台灯以及一尊雕像;旁边则是一个带有十字架图案的艺术品挂在墙上。窗边摆放了几本书籍与花瓶相映成趣,整个环境显得宁静而雅致。</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故居沿着小径前行,我们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林旁边有两个石碾。再往右看去可以看到一堵矮墙以及一个路灯柱子。整个环境显得宁静而雅致,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一般。</p> 川沙老街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在川沙老街兜兜逛逛。</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川沙老街,一座完整拱桥横跨河面,两侧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图案。远处的电线杆和建筑物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看到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老街。两侧建筑风格独特,挂着红灯笼装饰,街头还有一家咖啡馆。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貌,还融合了现代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川沙镇,曾是川沙县的县城。如今川沙县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而因其命名的川沙镇还在。从建城之日算起,古镇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上海市区周边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老街的中心位于南市街、中市街、乔家弄三条马路交汇的地带。老街中心的标志便是中市街南市街交汇路口的“钦奖武功坊”,建于明万历末年。现在的牌坊是2013年重建的。石牌坊上写着“彪炳千秋”,两侧各有一尊狮子守卫着街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这栋具有历史感的老建筑前,门头上写着“稻香”二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美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古财神庙</p><p class="ql-block">上海古财神庙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位于川沙古堡城东隅,庙内主供道教财神范蠡增福聚财普施天尊。清道光七年,住持清峰募修。清同治三年,川沙里人孟念曾等又组织重建。岁月昭昭,天恩浩荡,数百年来,财神保境五谷充盈,田蚕倍收,护商经营有道,钱帛日增,福佑百里经济繁荣。二 O 一九年,由川沙城隍庙承上海古财神庙重修事,越三载,古庙旋兴。</p> <p class="ql-block">始建於1905年的工农饭店</p> 新场古镇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45分结束黄炎培故居参观,按计划又去新场古镇打卡。</p><p class="ql-block">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有900余年的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之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迁衙于此,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约有15万平方米成片古建筑,其中有4万平方米为二进以上的传统民居格局,68座古仪门、2000米老街、1200米明清石驳岸,三进以上的院落有20座、约2万平方米。新场有石拱桥9座,分别为白虎庙桥、千秋桥、洪福桥、衙前桥(亦称众安桥)、永宁桥、义和桥、杨辉桥、众安桥(亦称盛家桥)、玉皇阁桥。千秋桥是南汇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洪桥经修复,还原了明代洪福桥的模样;包家桥又恢复了明代多级踏步的石板桥格局。此外,东仓桥、西仓桥、福安桥、太平桥等古桥,也依然留存见证着新场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镇标志性建筑:第一楼茶園</p> <p class="ql-block">明清石驳岸</p> <p class="ql-block">沿河茶室</p> <p class="ql-block">沿河长廊</p> <p class="ql-block">大理文化体验馆</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2024.11.13</p><p class="ql-block">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