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鼓神”刘运德</p><p class="ql-block"> 丁家坊地处醴陵城东,距县城三华里。这里依山伴水,沃野千顷,水路、陆路交通极为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她厚重的历史和人文。</p><p class="ql-block"> 丁家坊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或被世代传颂,或被写进厚重的历史书籍。近现代,丁家坊人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政界、商界、军界均有杰出代表。他们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光辉。当然也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但是他们把自己活成一束光,为别人照亮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刘运德,丁家坊廖家渡人,他从小反应灵敏,聪明绝顶。在同龄人中,他总能够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机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小刘运德茁壮成长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导致他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从此他走路一瘸一拐,于是他便有了一个绰号“德跛子”。</p><p class="ql-block"> 或许知道刘运德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但只要提到“德跛子”,人们便会对他连连称道。</p><p class="ql-block"> 尽管刘运德是个跛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年少时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掌握一门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艺。产生这个想法不仅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考虑日后能够通过这门技艺养家糊口。刘运德悟性极高,在师傅的点拨之下他不仅掌握了打击乐器的技巧,同时还掌握了拉弦乐器、吹管乐器以及弹拨乐器的演奏要领。刘运德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业务能力出色,再加组织、协调能力极强,很快,他便升任醴陵县城关镇花鼓剧团副团长。</p><p class="ql-block"> 鼓手作为戏曲乐队的指挥,被视为灵魂人物。刘运德打得一手好鼓。他总能够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对剧目进行中的启、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从而达到渲染剧情、衬托戏剧人物的目的,使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人们至今对刘运德司鼓的技艺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剧场演出并非刘运德的高光时刻,刘运德在龙舟赛场上击鼓的风采才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龙舟赛场上,龙舟队员根据鼓点节奏,整齐划一地划动船桨,因此鼓手就是龙舟队的总指挥。龙舟好手刘建德(绰号“牛股”)回忆,刘运德在比赛发令响起前便提醒参赛队员集中注意力,随时听从鼓声,做到鼓响桨动。每次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将击鼓声与发令声完美重合。丁家坊龙舟队的队员个个都是庄稼汉,他们年轻有爆发力。刘运德根据队员的特点,在龙舟启动后的加速阶段,通过快节奏的鼓点,指挥队员极速前进。此举不仅能极大提升本方队员的士气,同时还会给对手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进入匀速阶段,他会适当放慢鼓点的节奏,让队员呼吸和体能方面获得调整的机会。到了冲刺阶段,他会加快鼓点节奏,指挥队员全力冲刺。刘运德通过调控鼓点节奏的方式打乱对方的节奏,从而获得比赛的主动权。他的这一招屡试不爽。倘若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他便始终保持高频率的鼓点节奏。比赛越是激烈,他的鼓打得越是来劲。刘运德激昂而又从容地指挥他的团队披波斩浪,奋勇向前。殊不知每一次奋力击鼓他都在依靠坚强的毅力控制下肢平衡。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倾尽全力,让丁家坊龙舟队力争上游。在精神领袖的指引下,丁家坊龙舟队的队员深受鼓舞,哪怕累到喉咙冒烟,也会死磕到底。刘运德成了丁家坊龙舟队常年称霸醴陵龙舟赛场的关键人物,他因此被公认为“鼓神”。</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大量农作物歉收。由于政策原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短缺。丁家坊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远远无法自给自足。老百姓家家户户吃不饱饭,有的人因为营养不良出现水肿,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无粮裹腹”就像一团乌云笼罩在丁家坊的上空,久久不得消散。此情此景,刘运德看在眼里,愁在心头。于是他决定向中央打报告,争取“统销粮”,以解燃眉之急。由村级向中央反映情况需要层层审批,程序复杂,要得到批复,绝非易事。长时间等待无果后,他决定只身前往北京。从醴陵到北京,路途长达1500公里。刘运德为了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他硬是以残缺之身一瘸一拐地来到北京,向中央反映丁家坊的实际情况,最终获批数万斤“统销粮”。“统销粮”成了丁家坊的救命粮,吃到“统销粮”的人们无不欢天喜地。时间很快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一场又一场的批斗会成了家常便饭。由于丁家坊吃过国家的“统销粮”,在某些领导干部看来严重拖了国家后腿。摘掉“统销粮”这顶帽子“顺理成章”地成了丁家坊村批斗会的重要内容。刘运德成了批斗会首当其冲的人物。批斗会上刘运德的头上被强行戴上高帽子,胸前挂着“摘掉统销粮帽子”的牌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群众的批判。批斗会上,他不仅要接受思想的洗礼,还要经受体力的考验。由于腿脚残疾,长时间的站立让他无法坚持下来,他曾一度瘫倒在地。80多岁的老母亲见状,迈着蹒跚的脚步,颤颤巍巍地将他扶正。此刻,母子噙着的泪水忍不住哗哗地往下流。</p><p class="ql-block"> 晚年,当人们和刘运德谈及他在剧团的美好往事、在龙舟赛场上的飒爽英姿,他总是无比自豪。当人们谈起“统销粮”,他总是一笑而过。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或许在刘运德看来,他的一生要成为一座大厦,他要把身边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都由他来抵挡。</p><p class="ql-block"> 格局大的人,待人宽容、处世豁达,既给自己留后路,也给对方留体面。这就是鼓神刘运德一生的真实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