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月12日,我有幸打卡上海《何以敦煌》展览。作为近期上海文化艺术界的热门话题,这场展览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何以敦煌》以其独特的魅力,汇聚了三大亮点,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亮点一、文物瑰宝齐聚一堂。“何以敦煌”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为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了大批极具代表性、稀缺性的一二级珍贵文物及临本。其中,《北凉石塔》、《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圣历碑》等文物珍宝均为上海首展,让人一次看过瘾!</p><p class="ql-block">亮点二、经典洞窟1:1复刻。展览以1:1原窟复刻了莫高窟经典石窟群,包括西魏第285窟、盛唐第45窟、中唐第158窟等,让人仿佛置身于敦煌莫高窟之中,亲身感受千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p><p class="ql-block">亮点三:壁画彩塑精美绝伦展览中的壁画和彩塑作品也是不容错过的亮点。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让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华。</p><p class="ql-block">《何以敦煌》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我们得以一窥敦煌千年文化的辉煌与厚重,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华。这场展览绝对值得一探究竟。 </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丝路·敦煌</p><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丝路明珠</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彩绘鎏金铜首像</p>
<p class="ql-block">9世纪敦煌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高53厘米 宽26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尊大日如来佛彩绘鎏金铜首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庄严的神态,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铜像表面的鎏金光泽,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波斯货币和叙利亚文圣经</p>
<p class="ql-block">波斯银币</p>
<p class="ql-block">3- 7世纪 敦煌市博物馆藏 直径2.4-3.4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些波斯银币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银币上的图案精细,纹饰精美,见证了当时繁荣的商贸往来。</p> <p class="ql-block">叙利亚文圣经</p>
<p class="ql-block">元代敦煌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高19.8厘米 宽30.8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本叙利亚文《圣经》残页,是元代景教在敦煌地区流传的珍贵实物证据。白麻纸质地厚实,手书楷体工整,每页从右向左横书15行叙利亚文,内容为《圣经·诗篇》。第一页叙利亚文字行间还书有16行回鹘文押头韵文,为研究景教在中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石窟·净土</p><p class="ql-block">灿烂佛宫 万象人间</p><p class="ql-block">一窟容纳万象,净土之上惟见千殿其妙,从此徜徉理想。</p> <p class="ql-block">沙漠瑰宝</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石窟的开世盛况与佛教的兴盛是紧密相连的。</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世纪,在印度西北部键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造像。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至两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流行开窟造像。</p><p class="ql-block">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公元366年,有一个叫乐傅的和尚,“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在此开世第一个洞岛,次有法良禅师“又于傅师鑫侧”,开凿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滥觞。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历經十余个朝代营建不断,至14世纪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建窟。</p><p class="ql-block">建造工匠们从经典与生活中汲获灵感,庙堂之高,四海之远,无不记录于佛窟,以求窟主功德无量的圆满境界。经由历代兴建,敦煌石窟已然包罗万象,集八方大成。</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如何开凿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工匠是如何分工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壁画是如何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壁画是用什么材料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的分类</p> <p class="ql-block">李君莫高窟佛龛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武周圣历元年(698)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82厘米 宽75厘米 厚20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李君莫高窟佛龛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记录了莫高窟早期建造的历史。碑文详细记载了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始建洞窟,以及后续法良、东阳王、建平公等人的贡献。至武周圣历时,莫高窟已有千余龛。此碑虽经岁月侵蚀,但其历史价值依然不可估量,为研究敦煌石窟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45窟(复制)</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中最美的菩萨塑像位于该窟正壁敞口龛内,是盛唐时期的彩塑作品。这些菩萨塑像以其丰盈健美的体态、细腻肌肤的刻画以及自然流畅的衣纹设计而著称。菩萨的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微启,神情恬静慈祥,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这些塑像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的审美观和雕塑技艺水平,还通过写实手法赋予了塑像生命力和动态体势。菩萨的上身仅斜挂披巾,项佩璎珞,下身衣饰繁复华丽,色彩鲜艳,整体呈现出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p><p class="ql-block">此外,敦煌莫高窟第45窟是一个中型洞窟,窟内有盛唐时期最美的群体彩塑,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尊像。这些塑像不仅展示了盛唐时期的雕塑技艺,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传神的表现,展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精湛。</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5窟(复制)</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5窟:西魏时期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五年(539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285窟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佛教内容,又画了道家的神灵和天宇,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在同一个洞窟中,既有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和狄安娜,也有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既有西方的大力士药叉,又有中国的大力士乌获;既有印度佛教的飞天,又有道家的羽人,还有中西方不同风格的风神。西方的神灵,以佛教为媒介,经过中亚、西域传到敦煌,中国的神灵有的已扎根敦煌,有的从南朝经中原,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敦煌,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在这里交汇到了一起。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交汇点。</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第285窟是一个特殊的洞窟,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信仰思想、意境创造、审美理想、艺术风格、中国化的手法和历程,无不是在中国文化(中原汉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中,从并存到逐步融合的高潮中继承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外国文化,是创造新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一个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第320窟(复制)</p><p class="ql-block">敦煌320窟是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开凿于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期。该窟的建筑形制为方形覆斗顶,窟顶四披均画有千佛,西壁有一佛龛,龛内现存佛、弟子、菩萨塑像。这些塑像比例合度,丰肌秀骨,形体健美,展示了唐代雕塑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320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北壁绘制了《观无量寿经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美妙景象。南壁则是释迦牟尼树下说法图,两边绘有千佛。东西两侧分别绘有天龙八部、弟子、菩萨、天王等侍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上部的四飞天,被称为“最美飞天”,它们以轻盈的长巾和飘带展现了飞舞的姿态,生动地表达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妙境界。</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方面,盛唐时期是唐代艺术发展的辉煌阶段,经济高度繁荣,政治稳定,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发展,使得320窟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窟顶的藻井图案以“宝相花”为中心,色彩丰富且和谐,展示了盛唐时期的富丽繁盛。</p> <p class="ql-block">庄严净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壁画中的净土世界,脱胎于既有的宗教经典与无限的艺术想象,以唯美的艺术形象与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依托,呈现出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的极乐之境,有静有动,化虚为实,对信仰与希望作出了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坐佛像</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9窟 北魏</p><p class="ql-block">高92厘米</p><p class="ql-block">这尊禅定像是莫高窟早期彩塑代表作之—。佛像结跏跌坐,双手放于腹前作禅定印,士红袈裟通肩覆体,细密的阴刻衣纹表现衣服褶皱贴身,给人以薄衣透体之感,神情恬静和悦,露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表现出禅定特有的空灵意境。</p> <p class="ql-block">本生故事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史苇湘临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图左起依次为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關尼婆王本生,尸毗王本生和月光王本生。</p><p class="ql-block">毗楞竭梨王本生和虔閣尼婆梨王本生的某些内容相似,均描写二王心好妙法,有婆罗门名劳度叉者,自称能说法,但以在求法者身上钉千钉(毗楞竭梨王)、燃千灯(虔閣尼婆梨王)为条件。二王求法心切,不顾臣民眷属劝阻,毅然同意让劳度叉钉千钉,燃干灯。画面上前者婆罗门执钉挥锤向毗楞竭梨王胸部钉钉,地上跪眷属,作嚎哭状;后者婆罗门向虔閣尼婆梨王身上燃灯,眷属于一侧跪地托肋作悲伤状。尸毗王本生,故事说:有饿鹰逐鸽,使鸽求救于尸毗王;鹰求肉与鸽体同重。王身肉将尽,其重犹不足一鸽,遂举身坐秤盘内。画面重点表现了割肉和过秤两个相连续的主要情节。光王本生,故事说:月光王乐善好施,驰誉诸国。有一小国国王毗摩斯那心生忌妒,遂募婆罗门乞月光王头。有劳度叉应征,至月光王处乞头,月光王允之。劳度叉持刀欲砍头,被树神以神通力惩治。</p><p class="ql-block"> 月光王对树神说,我于此树下曾以头施人九百九十九次,施此一次,即满千数,遂由婆罗门砍头而去。图中一人胡跪于月光王前,以盘盛三头,以示施头千次。此圈将几个不同内容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形体较大,完全借助周围人物的动作和所持器物来说明故事情节。构图上不分远近,平列人物,其表现方法与汉画传统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法菩萨</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72窟 北凉 李振甫临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听法菩萨,上下四排二十身,舞姿优美,动态各异,相互间气韵贯通,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韵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菩萨的舞姿有拧腰、侧目、弄指、翘脚等动作,明显受印度舞蹈风格的影响。设色以单纯的土红为地色,施以青、绿、白粉,用褐色沿人物肌肤轮廓晕染,再用白色点出鼻眼部位的“高光”,是典型的西域画的“凹凸“之法。色调热烈明快,颇具早期石窟艺术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降魔变</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63窟 北魏 段文杰临摹</p><p class="ql-block">这幅降魔变画面展示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深入禅定,即将成道。魔王波旬率领魔女、魔军扰乱佛法的场面。左下角妩媚的三魔女弄姿作态,诱惑释迦,右下角在释迦的法力下,魔女变成丑陋的三老妪。</p><p class="ql-block">画面上部,魔军见诱惑不成大举进攻。释迦不动声色,不离座位,施降魔印,垂首按地,降服魔军。慘败的魔王与魔军,无奈只得向释迦下跪求饶。</p><p class="ql-block">作者用动静对比的手法,通过魔王与魔军的惊惶失措,丑态百出,衬托出释迦的镇定自若,佛法胜利。以主体式”异时同图”结构,把曲折复杂的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画面上,铺排有序,多而不乱,主题鲜明。此画构思和布局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第 1 窟降魔变壁画比较接近。画面线描秀劲圆润,凹凸法晕染细腻柔和。</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88窟 西魏 雷蕾临摹</p><p class="ql-block">此说法图绘于窟室前部人字披下,说法图中佛像庄严、额上白毫、白鼻梁、白眼脸、白耳轮等西域式赋彩手法非常显著。在整个说法图的布局上,由于人字披的两侧披并不均衡,造成说法图难以左右对称,但画家以佛像两侧的供养菩萨和飞天进行了巧妙的配置,仍保持了构图的完整和稳定。画面色调沉静柔和。是早期壁画中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说法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白衣佛说法图</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88窟</p><p class="ql-block">西魏 常沙娜临摹</p><p class="ql-block"> 白衣佛说法图多绘于石窟西壁千佛中央。在佛教中佛的袈裟颜色,红色是威猛除障之色,白色是清静慈悲之色。白色即菩提心。这身佛像穿着白色的通肩袈裟,手作说法状,两侧有胁侍菩萨,身上袭裟衣纹密集。此图保存完好,晕染痕迹犹在,有立体感,保留着犍陀罗佛像衣纹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北凉石塔</p><p class="ql-block">• 北凉 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 高94厘米 直径44厘米</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发现于敦煌党河淤泥中,为北凉时期造石塔。残高96厘米,底径48厘米,顶部残缺,绕周體八个塞,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现尚存五意较完整,蜜际之间刻供养人。塔身圆柱上分刻汉文《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和婆罗迷文《缘起经》,残存11行。残石上半为佛像,像下存有婆罗谜字一段,汉文两段。婆罗谜字凡十一行。印度戈哈里 (V.V.Gokhale)据向氏拓本,考定为《缘起经》残文,约刻于五世纪中叶,当北魏太平真君前后。婆罗谜字下方汉文残存九行,自右至左依次为:正、月)。 幢之另一面,汉文残存十一行,自右至左依次为:“口口口 则行尽行 尽名口尽则六入尽 乐尽更乐尽则爱尽爱尽则痛/痛尽则受尽受尽则有尽有尽则/生尽生尽则死尽死尽则愁优苦 恼尽愁忧苦恼尽口 当知我法甚为广 狐疑安处正法人勤用心不令/终不舍口 。</p> <p class="ql-block">萨埵舍身饲虎本生 </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谢成水临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埵本生故事:某国王有三个儿子,一日入山游玩,见一母虎领数幼虎,觅食无着,饥饿难忍,母虎将食幼虎。</p><p class="ql-block">三王子摩诃萨埵行经此处,见状不忍,为救虎命,决心以身饲虎,于是置身虎前。但虎因饥饿已久,无力啖食,萨埵便爬上悬崖,以木项出血,投身崖下,以身饲虎,饿虎吮血后啖食其肉,遂得活命。同行的萨埵二兄长见其弟舍身饲虎,十分悲痛,即驰还宫禀告父母。国王和王后急赶山中,抱萨埵遗骸痛哭,悲伤欲绝,并收拾遗骸,起塔供养。</p><p class="ql-block">这幅萨埵本生故事画,共绘有八个情节:三人山间观虎;刺项;投崖;饲虎;回宫报信;哭尸;收拾遗骸;</p><p class="ql-block">起塔供养。整个画面构图严谨,浑然一体,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穿插组合,巧妙的安排在一个画面中,而主题却十分突出。人物和虎的造型十分生动,由于时间久远,色彩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壮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萨埵本生(三幅)</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28窟 北周 董希文复原临摹</p><p class="ql-block">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内容据《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故事为: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入山狩猎,见一母虎带领数幼虎,饥饿逼迫,欲食其子。三太子摩河萨埵欲以身命救此饿虎,行至山间,卧于虎前,饿虎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以利木刺身出血,號下山崖,饿虎舐血后啖食其肉。三兄久不见萨埂,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体,惊慌回宫禀告。国王和夫人赶至山林,抱尸痛哭。随后收拾遗骨,起塔供养。这幅本生故事画表现了11 个场面:</p><p class="ql-block">上段右起为:(1)辞别国王;(2)骑马出游;</p><p class="ql-block">(3)林中射靶;(4)歌马谈心。中段左起为:</p><p class="ql-block">(5) 进入深山;(6)观议饿虎;(7)以身饲虎;(8)刺项出血,投崖饲虎。下段右起为:</p><p class="ql-block">(9)二兄弟见透骸悲恸,起塔埋葬;</p><p class="ql-block">(10)驰马报信;</p><p class="ql-block">(11)报告国王。此画采用横卷连环画顺序式构图,情节发展呈“S”形走向。:出游;起为:以身词起为:画中以山峦、树木、屋宇表现人物活动的环境,又巧妙地以此作为故事情节的间隔,使画面段落分明又</p><p class="ql-block">衔接自然,不仅画面富有变化,也增强了壁画的生活真实照。画面中二兄弟发现萨埵残骸时,头发飞起,呼天嚎地,向遠骸猛扑过去,以戏剧性的夸张手法,表现了惊惶悲痛的神情。二兄驰马回宫,当二骗奔过山道时,道旁树木随风倾倒,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人物急迫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分为三段的《舍身饲虎图》,其"异时同图"的布局形式颇有特色,指的是如连环画般在一个画面内表现出多个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复原临摹作品。</p> <p class="ql-block">善事太子入海品、微妙比丘尼品、福田经变</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范文藻临摹</p><p class="ql-block">普事太子入海品讲述:叙述国国王有二子,一名善事,名事。善事善良,见穷人、病人心生怜恤;见民众劳苦,署宰牛羊,虫导相食,都是在为衣食杀生害命,于是便以王宫财物,布施穷困。国库将空,善事决定入海求摩尼宝珠。善事与进事同行。善事取珠后,恶事心生嫉妒,刺瞎善事双目,夺取了摩尼宝珠。善事幸得牛王及牧人相救,伤愈后,流落异圖,沿街弹琴乞食为生,后被当地国王用作守园人。国王的女凡在园中遇见善事,心生爱幕,遂结为夫妇。善事终于双目复明。还妇故国。故事情节自画中央龛楣左侧始,画了王国宫、国王求仙人为子,夫人生善事等内容,然后转入南披。</p><p class="ql-block">微妙比丘尼品依据《贤愚因缘经》画成。故事讲:比丘尼微妙“前生”有罪,今世受到报应,备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修来世。故事画从左侧起,画微妙亲身说法,身后表现微妙前生以钉子谋害小妇之子,以下接着画今世所遭的报应:婚后妊娠,回家路上,丈夫被蛇咬死;儿子被狼食、水溺;老梵志前来告之娘家失火,金家死难事。</p><p class="ql-block">以下转入下幅。接上幅画微妙再嫁梵志;产子之夜,丈夫醉酒回家,烹煮幼盈;薄包妙共食;微妙披迫出走,路遇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着子;预妙与长着子结婚;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殉葬;盗嘉贼发家,微妙获款;随苔强迫微妙结婚;贼苴被俘,判处死罪;微妙披再次殉葬,因狼、麵扒坟吉司救。最后微妙见佛,被度为比丘尼。故事描绘生动,情节发展呈“W”形走会。</p><p class="ql-block">福田经变则讲种丝发之德,可获无量之福。即《诸德福田经)中所谓”七法。在微妙比丘尼缘品之后,以两朵四瓣花为间藻,面福田经变内容。蓄东画“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上层画砌造佛塔。下层画建盖佛堂,有面工在些上作画,泥工整修屋顶。还画有种植果园,荫庇旅人;广施医药、教治窝人;铺设道路,建造桥梁;营井饮盲以及设立“精舍“等场面。</p> <p class="ql-block">六字真言碑</p><p class="ql-block">•元代 敦煌研究院藏</p><p class="ql-block">•长81厘米 宽58厘米 厚5厘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五月十五日僧守朗立。碑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四臂观音像;二、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三、与此功德活动有关的人员题名。碑身的上额自右而左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上方刻有二层不同文字,每层各六字,其中上层为梵文、下层为藏文,观音像之左方自上而下刻有二种文字,内为西夏文、外为汉文;</p><p class="ql-block">观音像右方内八思巴文、外蒙文。此6种语言中,汉文字为”唵、嘛、呢、叭、咪、叶“六个字,其余五种文字也皆与汉文同义,即六字真言。汉文六字真言的外侧刻有功德主速来蛮西宁王及妃子屈术、太子等题名。另一侧,蒙文六字真言右方有立碑纪年、立碑僧守朗等人题名。观音像下部刻有沙州路及河渠司提领、大使、百户、僧人、长老等题名。此外,碑身最外缘两侧,左右分别刻有二比丘尼名及石匠名。此碑共刻有 82人名字,均译成汉字写成,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305窟 隋代</p><p class="ql-block">王占鳌临摹</p><p class="ql-block"> 说法图为一佛四菩萨的常见结构。</p><p class="ql-block">佛结跏跌坐莲花座说法,身着大红袈裟,左手托钵腹前,红色钵已与袈裟的红色融为一体,不易分辨。华盖上悬长幡,表现的应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托钵和悬幡是药师佛的重要标识。两侧侍立四身菩萨,以一腿支撑重心,头部微倾,上身斜欹,腰肢轻摆,姿态妩媚婀娜。设色仅用青、绿、红、黑等色,简练而浑厚。</p> <p class="ql-block">弟子与菩萨</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76窟 隋代</p><p class="ql-block">王占鏊临摹</p><p class="ql-block">此为说法图中结跏坐佛的菩萨和弟子。菩萨持柳枝、净瓶,宝冠上饰化佛,立于古松山岩之下。此富说法图中及菩萨立像身后所画山岩,已见石分三面,表现出立体感,且山势险峻,上面点缀树木。中国画的山水画传统技法,此时已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睒子本生</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01窟 隋代 范文藻临摹</p><p class="ql-block">睒子本生依据《佛说睒子经》绘制。故事讲:迦夷国中有盲父母,子名睒子,至孝仁慈,随父母在山中修行,结庐居住,采野果汲流泉供养父母饮食。一日迦夷国国王进山射猎,正在溪边汲水的睒子披鹿皮衣,被王箭误伤,睒子向国王述说一家人在山中修行的情况,国王悔恨自责,至盲父母处,告知误射之事,盲父母扶尸恸哭,天神被睒子孝心感动,从天上撒药入睒子口,使睒子复活,盲父母眼睛也复明。此图采用横长条构图,从左端起画睒子侍奉盲父母在山中修行、告别父母、溪边取水;从右端起画国王离宫、进山、误射睒子、告知盲父母、父母哭尸等8个情节,以周围渲染山水林木的幽邃、宁静,衬托出睒子的不幸遭遇,同时以父母哭尸、天神使晱子复活的场面居中,突出故事的高潮,使故事画更显得丰富而曲折。</p> <p class="ql-block">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 </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王宏恩临摹</p><p class="ql-block">佛经讲:古代儒萨罗国管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因国王波斯匿王派大军征剿,强盗战败被俘,遭受挖去双眼的酷刑,逐放山林。佛以神通力使五百强盗眼目复明,并现身为之说法;终使五百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这幅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情节由右至左,表现国王获得报告;发兵出征;与强盗鹽战;五百强盗被擒;受刑;放逐山林;遇佛得救;出家修道场面等。画面突出国王派将出征,双方激烈交战的场面,构图上在两端安置城池或楼阁,中间郊外展开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安排巧妙地统一在特定的景物描绘中,别有意趣。</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佛传故事</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90窟 北周 陈之琳临摹</p><p class="ql-block">这幅人字披顶上的佛传故事画据《修行本起经》制绘,讲释迦牟尼之平生事迹。全经共五品,入壁四品,画面描绘了入梦受胎、摩耶说梦、出游观花、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濯顶、母子还宫、国王出迎、宝物悉现、经商得利、取名悉达、王礼太子、礼拜神庙、还宮占相、天降三十二样瑞、青莲生狮、阿夷观相、阿夷礼太子、修四时殿、命太子学书、太子赴学、太子回宫、思念出家、两国议亲、献计试艺、裘夷观艺、太子赴戏场、象塞城门、掷象相扑、比试射艺、得胜回宫、掷璎娶妃、复议聘嫁、聘娶二妃、裘夷回票、使太子出游、出游四门、树下观耕、王礼太子、裘夷说梦、天神劝请、决心出家、逾城出家、车匿还宫、举国悲恸、追寻太子、五人礼释迦、五人阪依、释迦成道、初转法轮等八十多个情节。盤画为汉晋绘画情统形式的器幅长卷式连环画,按”之”字形走向衔接上下各展画面,此画以绝腻的叙事性手法,对外来的佛经故事进行再创作,表现了浓乾的民族风格,故事完整,内容丰室,情节曲折,为此前的佛传艺术品中所少见。</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局部</p>